标题 | 加强瞭望把舵方向优化设计培养素养 |
范文 | 蔡冬阳 2020年的高考虽是“3+2”高考模式的末年,但也是深化高考内容改革过程年,肩负着为新课程方案和新高考的全面实施做好铺垫的使命。2020年的高考备考,我们要既保持战略定力,踏稳前行,又要增强战术引力,加强瞭望国卷试题,顺应高考内容的变化和改革,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研究近三年国卷物理试题是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实践对考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如何构建学科的考试评价标准,为“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下一步怎么做”等问题达成共识提供基本依据的。通过优化复习课堂内容的设计,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基于场景设计和问题导向”的高效复习课堂模式,提高复习指向性和效率。一、认真研读,领会顶层设计的改革方向 高考内容改革,就是要通过构建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助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我们要洞察试题如何全面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具体要理解下面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试题素材的呈现和设问,进一步深化对德育的考查;二是要根据高中教学要求和不同学科以及纸笔考试的特点,通过优化试卷结构和题型,加强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三是遵循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四个统一”。 “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已构建完成。我们应明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和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考查要求。深刻理解“基础性”实质是在强调主干知识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必要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物理学科的概念、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用性”考查的核心是通过分析真实问题情境,抽象建构出物理模型,进而达到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合理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侧重考查物理知识方法的迁移运用。二、加强瞭望,把准国卷传递的教学信号 认真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国卷三套物理试题的评价文章,深入研究近三年的国卷物理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近三年高考物理国卷题目基本保持“平稳”,但稳中有变,“经典”中有“创新”,试题积极践行物理核心素养的呈现方式和考查方式,体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命题理念。通过调整试卷结构,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布局方式,扩大试题素材来源,减少考生反复刷题、机械训练的收益,引导中学遵循教学规律,对引导中学教学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把准国卷传递的教学信号。 一是国卷试题强调扎实基础,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但淡化解题技巧,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夯实必备知识,促进课堂回归教材。选择题通过考查多个主干点结合(如2019年第13、17和20题涉及力、电、磁板块间的结合,第21题要求学生结合图像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定律、胡克定律、动能定理等综合分析判断),体现综合性,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复习时要注意加强梳理核心概念和规律,注重章节板块之间的贯通,注重电、力、磁结合的综合运用。要加强对点训练,提高应对实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于解决新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或真实世界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国卷试题多角度多层次以学科素养为考查中心,彰显“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命题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国卷试题增加紧密联系科学技术进步和日常生活实践内容(如2019年第16题以我国正在研制的“长征九号”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为背景),要求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体现应用性;注重利用图像呈现丰富的物理信息(如2019年第21题利用物体加速度和弹簧压缩量之间关系的图像),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建立文字、图像等不同信息呈现方式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正确的物理图景,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体现综合性;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2019年第23题考查电流表改装实验中电阻的连接、电表的校准、问题的分析与排除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运用体育背景素材(2017年第15題乒乓球发球机,2019年第18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突出引导学生增强体育健康意识等,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是试题重视3-5模块回归必考内容后的考查,有关动量守恒的命题三年三变化,题型从选择题、第24题计算题到第25题计算题,模块内容则是原子物理轮考,动量必考,动量守恒考核逐渐加大力度(2019年第25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结合),可见其模块的重要地位和命题者的偏爱。2020年的备考,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动量视角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动量和能量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也要预见动量考查落点的迁移,加强其在电磁与力学结合点的题型分析和练习。 四是选择题定性分析的题目有所减少,定量计算增多(2019年8道选择题有6道需要定量计算),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差是普遍现象,必须有所预警,教学过程需有意设计涉及运算题目,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从一些原必、常考点的“退出江湖”(如纯力学单体静态平衡问题,电场性质,交变电流等单一知识点)或考查落点更新(如第21题关于天体问题考查),印证了“命题点疲劳”的说法,也体现考试内容改革要求,从更新、创新角度考虑,我们应该顺应变化,调整复习用力角度和大小,更新知识点复习落点及方式,进一步优化复习内容。2019年国卷物理命题对物理情景的建立、物理过程的分析及物理规律的综合运用有所较大体现,图象法、等效法、类比法等物理思想方法均有涉及。对此,教学过程要创设情境,加强对物体运动过程拆解和分段分析,注重对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 总之,我们要加强瞭望,顺应变化,在夯实必备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例分析不断渗透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坚持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三、优化设计,构建问题导向的灵动课堂 “树不发芽,并不是没有才华,那是因为没有遇到叫春风的东西!”。观察高三的物理复习课堂,愉悦的课堂并不多见,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眼神并没有聚焦老师或屏幕(黑板),师生互动的频率不高。我们常埋怨一个考点反复几遍复习,学生碰到相关问题还是束手无策,入题无门。我们也发现,老师的教学设计更多地是考虑如何把“内容文本”完整“推送”给学生,以及多讲几道题目以便让学生熟悉知识内容和框架,却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方法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我们认为,知识的再现和唤醒应减少尽量文本内容讲解,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倡导“基于场景设计和问题导向”灵动教学模式。 一是整合与优化复习内容。复习时间长度有限,复习内容既多且杂,学生基础也大多不够扎实,如果一味按照教辅资料按部就班复习,往往复习进度推进缓慢,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教学很难达到应有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依托试题研究,确定教学落点、深度和广度;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打破按部就班习惯,整合復习内容,用章节观替代考点观,以点(情境)带面(概念和规律),即以一个母题为基本情境,设计若干问题线索,把需要复习概念和规律尽量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问(问题导向)代讲(文本讲授),再辅以若干相关子题,实行多点辐射(前后联系,打通章节界限)和有效拓展(按需求挖掘深度),注重方法渗透和总结,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有“豁然开朗”和“怦然心动”感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碎片化的知识累加,使学生获得系统化和综合性的知识组合,可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增强综合应用能力。 二是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复习教学中,倡导复习课堂立足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求,倡导教学过程通过情境创设、递进设问、模型转化和学以致用等教学环节,构建场景下有问题导向的有趣有味有效灵动课堂。要让学生重温物理概念和规律“前世今生”,即认清概念和规律“前世”——为何而来,与何量有关,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体验其“今生”——有何应用和如何应用。让学生获得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物理问题的经验,形成把情境与知识相关联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感悟到复习不是重温公式、套公式解题和机械刷题,而是先要明晰概念规律的丰满内涵和丰富外延,夯实必备知识再提高关键能力。教师要把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融合在物理复习教学中,促使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运动、能量和动量观点)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有趣有味有用的,随着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得到提炼和升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方会“胸有成竹”。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依托媒体平台和智能终端(学生平板),丰富复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挥老师主导作用,通过媒体呈现有趣有用情境或原始物理问题,不断提出递进式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撩动学生,促使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物理学科素养的达成,具备遇到新情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盘活课堂,促进学生自我求进,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风起的时候看落叶,雨落的时候闻雨香,享受备考的每一个过程吧! 责任编辑 李平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