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现状及应对策略 |
范文 | 张琪琪 涂静云 罗悦明 沈永刚 [摘 要] 当前,面对越来越多的奶粉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奶粉质量产生问题的各种根源已然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完善我国的奶粉市场,重拾消费者的信赖,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面分别分析了我国奶粉质量安全的状况及应对建议,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尤其是对奶源的监管,以及生产过程的监管;提高企业对婴幼儿奶粉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对不法商家的惩戒力度,让他们对法律心生敬畏,生产出高质量的奶粉,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吃上安全健康的奶粉,提高顾客的信任度;消费者要增强保护意识和提高维权意识。 [关键词] 奶粉;奶源;法律法规;监管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3-0080-02 一、研究的背景 (一)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居民保健意识、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使得国内奶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奶粉产品的质量被要求得越来越严格,奶粉日益增长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 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乳制品行业监管的政策,如对奶粉企业加强监管,提高奶粉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格追究商家的相关法律责任等等。从对企业的影响来看,奶粉产业相关政策引起了巨大变革,导致一部分规模较小的乳制品生产商退出市场。同时我国起草了婴幼儿配方乳分产品配方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大监管力度,提出2020年集中度要超过80%,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品牌。 (三)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频繁出现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对奶粉行业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至今国人提起三聚氰胺还是心惊肉跳。另外,还有众多国产品牌都被卷入其中。从此,国产奶粉在国内市场一落千丈,外国的奶粉趁虚而入,抢占市场大部分份额。但其实在那场风暴中,进口品牌中的雅培、雀巢和美赞臣也被牵涉其中。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问题在消费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很多人对国内奶粉产品失去了信心,转向购买国外奶粉。因而,国产奶粉市场的地位摇摇欲坠。 二、奶粉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一)企业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奶源存在的安全问题相当突出,由于优质原料奶稀缺导致乳制品供应不足。当下从我国的奶源采集情势来看,相当多原料奶依然靠原始人工采集。由于奶农对天然放牧为主的奶牛没有实行统一的疫病预防措施,因此奶牛的患病几率极高,这就导致奶农为了降低奶牛患病机率,过多的使用抗生素,此种情况直接导致我国原料奶很多存在细菌、抗生素严重超标的现象。 2.检验设备的陈旧、检测手段严重老化以及生产技术落后導致大量添加物质根本无法被检测出来,大量不合格奶粉涌入市场,致使奶粉产品安全事故频发。我国关于奶粉相关的质量标准都是在十多年前制定的,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标准。 3.部分企业只看重宣传投入,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还有许多不法商家为了追逐盈利,不注重奶粉产品质量的安全。国内消费市场广阔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如果仅依靠产品细化就无法扩展市场。 (二)政府监管缺位 1.监管体制不明确,产品信息机制落后。当下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分散,不集中。这种监管方式权责不明,监管效率低下,出现大量监管漏洞。乳制品生产监管方面出现真空地带,增加企业负担。乳制品信息跟踪机制落后,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及时得到奶源的反馈信息,使得政府监管手段落后于生产和消费。 2.宏观调控的不彻底以及企业的恶性竞争。在广告方面上,企业投入过多的资金,虽然暂时品牌效益良好,但是从长远看,奶粉质量安全问题使得消费者失去对国内奶粉的信任,同时也失去了市场价值。 (三)消费者维权意识较弱 1.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消费者买到伪劣产品或在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受到伤害就自认倒霉,不采取法律手段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消费者买到了不合格的商品,享受不到相应的服务,或者是小额消费时,出于怕麻烦,以及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惹祸上身或是投诉时间长到法院起诉更是难于进行等种种原因的考虑,因此大多选择息事宁人,没有到食品监管部门去检举投诉。 2.消费者对商品质量要求不高。很多奶粉生产商为了谋取利益生产出未经合格验证的产品,致使消费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四)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1.《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体系不够完善。随着《食品安全法》的施行,其不完善之处逐渐暴露出来,有些问题还较为严重,例如法律规定过于庞杂,长时期未修订,实际操作薄弱,一些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正落后于市场发展,适应不了现实市场的需求。由于奶粉的相关法律不能及时出台,不能产生规范和协调作用,尤其是当不良的社会关系形成,再用法律禁止就出现法不责众的现象。一些食品安全用语的释义欠科学不准确,许多重要概念在法律中未提及或未给予相关释义,造成了在执行法律时常有歧义偏差,甚至出现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尴尬局面。 2.奶粉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一是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导致管理重叠,政出多门、互相矛盾、管理缺位。从表面上看,多部门分段实施监管,奶农自产自销农产品基地不纳入市场主体监管,奶站也可以得到多重保障,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重复监管和漏管问题较为严重。二是缺乏长效监管机制。一直以来我国流行的是长期性、遍布性的监管模式,往往是出现问题了,酿成后果了,才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执法活动,没有一个理性的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三是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没有完善,导致一些劣质奶粉大量涌入市场。 3.法律威慑力不够。以罚代刑缺乏足够的威慑力,由于惩罚过轻,生产者和销售者无视法律的威严,在市场上兴风作浪,违法谋取较高利益。各执法部门对违法问题只限于事后追究,只有在出现食品事故后,对违法企业进行经济处罚或责令其整顿调整。国外对于食品生产出现侵权违法行为惩罚较重,而国内对食品生产出现侵权违法行为惩罚较轻,致使生产者和销售者肆意妄为,无视法律,不负责任。 三、相关法律建议及对策 (一)对于企业 1.完善行业标准。对婴幼儿乳品这样关乎生命安全健康的产品,有关部门应尽快提高生产许可证颁发条件。同时,完善市场行业准入标准,提高婴幼儿乳品企业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婴幼儿乳品加工企业,坚决取消技术装备水平低、不具备生产条件、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无保证的企业的生产资格。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相关食品行业协会应修改并制定本行业自律规则,加强对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坚决抵制恶意炒作,严厉打击负面消息,加强公众参与意识,达到多管齐下、共同建立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的目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秩序,加大维护力度。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协调配合,明确各部门之间相互职责,汇聚多重力量,避免监管事项分散,监督不明、执法重复,真正落实各部门在奶粉产品监管中的作用。 (二)对于政府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立法方面应尽快制定出一部关于奶粉安全的相关法规,加大当下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统筹兼顾,建立食品安全卫生的长效机制,达到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实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对于违法商家和造假分子应加大惩罚性损害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有必要尽快修订食品卫生法处罚条款,进而与现有刑法的相关条款衔接。另外应当根据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社会标准、行业标准,相关食品部门加快修订现行的《婴幼儿食品》国家标准及其检验方法,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加强政府監督管理体系建设。首先,确定监管职责。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监管空隙,对于多环节、跨部门监管不力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从而确保各相关部门明确其职责。其次,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围绕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独立性较强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国家食品安全机制。统筹食品产业链,研发食品质量控制标准,组织协调各部门具体实施,确保政府监管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解决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最后,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借助媒体力量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信息,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从而促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发展。 3.明确政府市场监管权限。我国现代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业都由市场来调节,也有政府的宏观调控。面对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加强宏观调控,但是政府干预有时也会失灵。所以必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范围,政府需在干预的范围内加强监管,在市场调节的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市场不需要干预的,就由市场自己去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由政府去进行干预指导。政府不仅应当努力创造市场的良好外部环境,而且要加强自身建设,适时干预,防止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周辉燕.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产业发展对策思考:基于“钻石理论”的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5):9-11. [2]中道泰和.2015-2020年中国奶粉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2015. [3]杨伟民,李爽,马莹峰等.信任危机背景下消费者购买婴幼儿奶粉的意向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中国市场,2015(1). [责任编辑:潘洪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