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白马篇》为参照看《木兰诗》中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
范文

    孙鸿飞

    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是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汉末文人刘劭的《人物志》中曾言:草木之华谓之英,万兽之杰是为雄。曹植笔下的“白马英雄”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英雄的具体形象:

    “白马英雄”身世传奇: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白马英雄”身负绝技: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白马英雄”心怀家国天下: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白马英雄”屡建奇功: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白马英雄”精忠报国,视死如归: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和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读罢此诗,人们脑海中就会清晰地呈现出一位身骑白马,武艺超群,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游侠儿”形象,威风凛凛,气宇非凡,英雄气概!令人气血贲张,热血沸腾!

    而我们再来读一读北朝民歌《木兰诗》,则全然不是这样的英雄形象:

    我们读到的是纺线织布,叹息不断的木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我们读到的是精心购置,忙忙碌碌的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我们读到的是思念家乡,不舍家人的木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我们读到的是战后归乡,不慕荣华的木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我们读到的是穿戴女妆,顽皮可爱的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我们也仅仅从少之又少的词句中读到了战争的艰苦、残酷,从而想象出木兰的勇敢、聪慧、坚毅。但诗句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似乎远远无法塑造出像“白马英雄”那样的英雄形象,无法体味到像“白马英雄”那样的英雄气魄!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木兰诗》的木兰形象,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较为准确的教学定位,从而设计我们的教学课堂,达成学习目标呢?统编教材的编写者们已经给了我们较为明晰的思路:

    统编教材的编者将《木兰诗》放在七年级下册,“单元提示”中这样写到:“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预习提示中这样写到:“这首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学习时注意从这两方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从“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中可以看出统编教材编者对木兰人物形象的明确定位:英雄气概,女儿情怀,于国,木兰有英雄的气概;于家,木兰有女儿的情怀。

    另外,从统编教材编写中配图的细节处,也可见到编者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定位的意图。统编教材的配图用了彩色,木兰帽子上的红缨穗,还有精致修饰的马缨穗、马鞍,甚至还有带有花朵图案的马鞍垫,都让我们感觉到编者在配图中体现木兰身上的女儿情怀。

    将木兰形象如此明确定位,用来区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形象。“白马英雄”武艺卓绝,南征北战,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形象是典型意义上的民族英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儒家思想的“治国平天下”也自是如此。朱乾评曹植《求自试表》云:“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也正是表达此意。可以说“白马英雄”是建功立业的有志男儿心中的理想英雄形象,所以成为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正面宣扬赞颂的英雄。

    而木兰形象则并不如此,《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也就是说,《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民间百姓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是民间百姓哼唱的歌词。平民百姓对木兰的喜爱并不完全是木兰的奋勇杀敌、冲锋陷阵,更多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女儿之孝、思乡念亲的女儿之思、女扮男妆的女儿之慧、战场奔波的女儿之勇、辞官归乡的女儿之愿、梳妆打扮的女儿之美,正是这种女儿情怀使木兰形象深入人心,深得民间百姓的喜爱,口耳传诵,津津乐道。

    《木兰诗》通过艺术的形式记叙了木兰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这个英雄形象的前缀词是“巾帼”,“巾帼”指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所以木兰的形象首先应该确立的是女儿形象,由此形象确立的基础上,再表现她的英雄精神,这样的木兰首先是可愛可亲,然后是可敬可赞的。

    正如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说的一样:不寻常的木兰,可佩的木兰!木兰一个英雄的传奇,木兰本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木兰作为寻常女儿家,她勤劳能干,她留恋家人,她喜欢红妆,她眼中的幸福简单而平静;木兰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担当,替父从军;她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她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她功勋卓著却不慕荣华;她女扮男装,聪明机智,十二年而不被人识破。木兰的寻常与不寻常正构成了这个英雄的传奇的一体两翼。木兰因寻常而可亲可近;因不寻常而可敬可配。所以几千年来,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才成了一首久唱不衰的歌。

    编辑/李莉E-mail:[email protected]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