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别具一格降人才
范文

    谷燕霞

    摘要:辛弃疾在退居江西上饶和铅山的近二十年的投闲置散生涯中,创作了不少描绘风光秀美的农村田园风物和抒写陶冶于质朴民风生活的闲适情趣的农村词。这些农村词的思想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细腻,艺术特色突出,语言清新平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词境和风格。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94

    辛弃疾,南宋词人。始字坦夫,后易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成就以词为主,而慷慨纵横,豪放不羁是辛弃疾词的主旋律。流传至今的词有629首,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虽然相对于他的词作总量来说,农村词题材占比很少,但这对于之前以剪红刻翠的柔媚的词风为主的词坛来说无疑是异军突起,别立一宗,给后世留下了无可比拟的瑰宝。下面笔者就其创作背景、内容情感、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创作背景

    辛弃疾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人,而是拥有雄才大略的将相人才。他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这种背景催生了一颗自幼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的心。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题材构成了其英雄词的重要内容。他在任职期间,训练军队,打击贪吏豪强,奖励耕织,安定民生。然而在43岁到63岁这二十年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到弹劾,有18年时间在江西上饶带湖一带度过,这是他一生被迫归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农村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成就他农村词的艺术之峰,给远离官场的自己构建了一个现实的桃花源。

    二、内容情感

    1.淳朴忙碌怡然的农民意象

    最初,受“花间”词影响,词的内容、风格步人“艳科”,即使到了宋代,即使连范仲淹、欧阳修这样的大家也不免有“绮罗香泽”之态,即使开创了“豪放”词风的苏东坡,虽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扩大了词境,将农民写进了词苑,但却未真正融入农民生活,词句间总给人一种官老爷下乡巡视之感。辛勤劳作、生活简单、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也许在别人眼中不算什么,但是在辛弃疾眼中,他们却是如此的可爱善良,我们看他的词中所描写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劳动人民就可得知。比如“一川明月疏影,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清平乐》)中所描绘的浣纱女,虽无对浣纱女的外貌进行细致的刻画,然而“娉婷”一词尽显其风韵优雅,顿时使画面生动起来。再由视觉转向听觉,宁静的村庄中突然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其中一位浣纱女急忙向陌生人羞涩一笑,然后起身匆匆离去。这不禁让读者如见其人,甚至能让读者感受到浣纱女的心理活动,她的一笑一背一去,跃然纸上。

    再如“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初出闺房稚嫩激动小姑娘。“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玉楼春》)中欢欢喜喜沽酒的小姑娘。“大儿锄豆溪東,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中帮忙农作的大儿子、二儿子,耍赖剥莲蓬的小儿子。“西风梨园山枣,儿童偷把长竿。”(《清平乐》)中活泼可爱偷果子的小孩儿等等,各种农民,不同身份都可入词,都鲜亮地呈现在稼轩的农村词中,登上了词苑的舞台。

    2.清新幽美恬静的农村风光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内忧外患,而他强烈的报国热情却无法施展才华,在谪居江西期间,为了一洗胸中的块垒,他把目光投注到乡村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中,而当他融入农村平淡恬静的生活中后,幽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使词人陶醉,种种质朴而又淳美的生活画面,一幅幅呈现于词人感性的观照之中。生活感应了辛弃疾,辛弃疾也真诚地拥抱这崭新的生活。他用浓墨重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清新优美恬静的农村夜景图、农村雨景图、农村丰收图等等,这些笔墨散发着质朴恬淡的泥土的气息,不禁使读者心驰神往。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这首《西江月》清新俊逸、绰约自然,描写的是作者夏夜行进在田间小路上的所见所闻。乌鹊因明月朗照而惊飞,半夜蝉鸣体现出天气的炎热,也为下片中“两三点雨”埋伏笔,再由视觉听觉感官转向嗅觉,层次丰富,画面饱满生动,稻花飘洒着浓郁的香气,预告着一个丰年的到来,这丰收的欢愉并非从人们口中喊出,而是从一片蛙声的热闹中热热烈烈地传达出来。上片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将夏季的深夜,田间的风、月、鹊、蝉、蛙巧妙地组合起来,使其在平常中显得不平常。下片视野进一步扩大,从天外星写到山前雨,寥星微雨被作者不着痕迹地点出,与上片的清幽夜色、热闹舒心相呼应。记忆中乡村林边的社庙和茅店竟在过了小桥,路的转角处突然映入眼帘,令人惊喜。这种似乎随意拾取之景,被这么略加点染地呈现出来,别出新境。

    辛弃疾关注民生,不止一次地在他的农村词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农村丰收场景,寄寓其中自己真挚的喜悦,词人的“参与度”是极高的。又如“东家娶妇,西家嫁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鹊桥仙》)中词人用白描笔法,描绘出一幅民俗风情画:村里娶妇嫁女的场面,农作物即将成熟的画面。“灯火门前笑语”极其生动地写出了农民们难得闲暇之时的家常画面,“笑语”将农民的神态情绪点染得十分准确,富有生活气息。“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通过对即将成熟的农作物的赞美,既补充交代了“笑语”的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农村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

    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上片中田间小径、柔柔桑枝、邻家蚕种、平岗细草、黄犊欢叫、斜晖照林、暮鸦返巢,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初春田园图,闲步其中,悠然自得,为末尾两句议论做铺垫。真正的春天不在城中桃红艳李中,而在潺潺溪头的荠菜花上,从对比中令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特有的带有荠菜花香的明净的春天。

    3.自由愉悦闲适的农村生活

    长期地生活在农村,使辛弃疾接近了大自然,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前期他的坚毅、铁骨、爱恨总是那么鲜明,而这个时期的他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关注人生。如“松岗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却又是前回醒处。”(《鹊桥仙》)中所表现的山行的潇洒情态、闲暇意趣,侧重表现自我心态。两个“避”字和“去”“来”“几度”,说明是屡次光顾此地,喜欢田园风光的心情溢于言表。“闲”字两次使用,更显出游玩兴致之高,一“醉”一“醒”,再加上“却又是”的惊喜,细节动人,妙趣横生。让读者不禁忘却了那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悲情失意之人。

    再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中描写了一家农户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作者着力描绘“小儿”姿态,“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小儿子天真活泼的神态,表达了对孩子童心稚行的喜爱,以及对恬淡安适农村生活的享受,令人无限遐想。又如“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中词人闲看儿童偷枣,尽情享受这份童趣。

    他感性地融入农村生活,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倾吐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欣喜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父老争言雨水均,眉头不似去年颦”;真诚地与村夫交往,“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在这崭新的天地里,辛弃疾尽情享受着这份自由愉悦闲适,从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词。

    三、艺术特色

    辛弃疾打破了“诗庄词媚”的常规,通过白描的手法,用简洁直白的家常话、口头语,与农村清新明快的风景,质朴淳善的农民性格,忙碌又闲适的农村生活相配合,为后世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勃勃生机的农村风景图。这“世外桃园”给无尽的温暖和安慰,难怪词人会发出“万事从此足”的感叹。

    农村词并非辛弃疾的创造,而是始于苏轼,然而题材如此丰富,并以如此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创作出如此多的表现农村生活情趣的词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季续.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成就[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2(02).

    [2]施议对.辛棄疾词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

    [3]李华.宋词三百首详注[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06).

    [4]杨丽.辛弃疾农村词中的和谐图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