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打造观念引领的复习课
范文

    徐敏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致力于通过课程设计和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正确的哲学观念和学科观念。复习课通常为一章或一节所设计,涵盖的知识线索多,不同的知识线索可以承载不同的观念。教学《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尝试打造观念引领的复习课,使不同的观念在一节课上多样化地呈现,助力学生建构多维的化学学科观念和立体的哲学思辨观。

    关键词:学科观念 思辨观 复习课 《认识化学变化》

    化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门类,蕴含着联系、发展和矛盾等哲学观念,以及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运动观(转化观或变化观)、分类观、结构观、守恒观、科学价值观等学科观念。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致力于通过课程设计和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正确的哲学观念和学科观念。

    新授课受知识编排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其所能承载的观念一般不够全面。复习课通常为一章或一节所设计,涵盖的知识线索多,不同的知识线索可以承载不同的观念。教学《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时,笔者尝试打造观念引领的复习课,使不同的观念在一节课上多样化地呈现,助力学生建构多维的化学学科观念和立体的哲学思辨观。

    一、转化观:分析棉花燃烧的条件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上一节“认识化学变化”的复习课。首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向石棉网上的一团棉花上滴水,棉花燃烧起来。)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棉花烧起来了。

    师所以,老师把这个实验叫作“滴水生火”。那棉花怎样才能烧起来呢?

    生棉花与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它的着火点。

    师你能归纳一下燃烧发生的条件吗?

    生第一,要有可燃物;第二,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第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师老师刚才在棉花上滴的是水,而水是常用的灭火剂。谁来说一下一般情况下水用作灭火剂的灭火原理。

    生可以隔绝空气。

    生还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师如果上述两种方法还不能使火熄灭,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移除可燃物。

    师所以,灭火的原理是——

    生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

    物质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燃烧作为常见的化学反应,其能否发生在于是否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这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滴水生火”实验中的两种物质——棉花和水在燃烧反应中的角色,帮助学生回顾棉花燃烧的条件和水作为灭火剂阻碍燃烧的原理,明确不燃烧与燃烧的转化就在于条件的改变,树立正确的物质转化观。

    二、分类观:多角度分类化学反应

    师水不是可以灭火吗?怎么变成“生火”了?原来,老师在棉花上做了手脚:棉花中包裹了过氧化钠。通常情况下,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粉末,(板书:Na2O2)它的化学式是Na2O2。谁能标出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指名学生上台,学生板书:Na2O-12。)

    师从棉花燃烧的条件出发,如果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你觉得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生放热反应。

    师请回忆你所学过的放热反应,并尽可能多地在学案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学案上书写已学过的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实物投影一个学生的学案,见图1)老师尝试将这位同学所写的放热的化学反应归纳为:(1)燃烧;(2)双氧水分解制氧气;(3)金属镁与食醋反应。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数量。教师从能量转化和特定生成物的视角对化学反应重新分类,拓宽了学生的化学分类观,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一个化学反应。

    三、守恒观:探究过氧化钠的反应

    师已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还会生成一种无色气体,请你推测气体的化学式。

    生可能是氢气或氧气。

    师为什么推测是氢气或氧气?

    生根據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师回答得很好!那我们来验证一下,究竟是什么气体。如果气体是氧气,该如何检验?

    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复燃,就是氧气。

    (指名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气体,发现: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手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烫。)

    师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反应产生了氧气并放热,这验证了同学们刚才的推论。这个反应同时生成氢氧化钠,请一位同学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指名学生上台,学生板书:2Na2O2+ 2H2O4NaOH+O2 ↑。)

    师该反应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

    生Na2O2∶H2O∶NaOH∶O2=2∶2∶4∶1。

    师这个反应有氧气生成,同学们前面也学过一些有氧气生成的化学反应,请把它们以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写在学案上,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学生在学案上书写已学过的有氧气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师(实物投影一个学生的学案,见图2)老师尝试将这位同学所写的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归纳为:(1)3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2)电解水;(3)光合作用。

    师了解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化学反应,现在你能解释“滴水生火”的原理吗?

    生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热并产生氧气,使棉花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发生了燃烧。

    师火灾现场若有过氧化钠,能否用水作为灭火剂?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它起不到隔绝氧气和降温的作用。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从质量守恒定律出发去研究一个化学反应的生成物是认识化学反应的重要方法。学生猜想与实验探究相结合,进一步落实了守恒观在研究和利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物质观:反思常见灭火剂的性质

    师同学们现在都知道了火灾现场有过氧化钠时不能用水作为灭火剂,那大家能不能想到别的灭火剂呢?

    生二氧化碳灭火剂。

    师究竟二氧化碳能不能用作存在过氧化钠的火灾现场的灭火剂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教师演示实验:在燃烧匙上平铺一薄层棉花,棉花上放少许过氧化钠,将燃烧匙自上而下缓缓伸入装有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实验现象:棉花燃烧起来。)

    师原来二氧化碳也会使包裹过氧化钠的棉花燃烧起来,我们可以把这个实验叫作“气中生火”。已知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指名学生上台,学生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师看来存在过氧化钠的火灾现场也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谁能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二氧化碳是气体,起不到隔绝空气的作用;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还会放热,更容易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水和二氧化碳都是常见的灭火剂,但在遇到过氧化钠时,它们不仅会失去灭火的作用,还会释放氧气和热量,提供燃烧的两个条件。教师通过设计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系列反应,促使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并非一成不变,水和二氧化碳也不是万能的灭火剂;应当辩证地看待物质,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在思辨中树立正确的物质观。

    五、科学价值观:研究潜水艇中的供氧反应

    师化学反应客观存在,但人类却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化学反应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请看下面这个例子。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以下有几种制氧气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哪种?请说出这种方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的两个优点。

    生第③种,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生这种方法的优点有:不需要加热或通电(消耗能源),能在常温下将二氧化碳轉化为氧气供人类呼吸。

    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反应:人类在利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何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让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是化学学习者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才是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

    六、哲学思辨观:认识化学变化的三个维度

    从认识化学变化的三个维度——重识常见化学变化、定量分析化学变化和准确表示化学变化,塑造学生立体的哲学思辨观。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契机,可以帮助学生在冲突的解决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过氧化钠可以和水、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常用的灭火剂不是万能的灭火剂;事物是矛盾一体的: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不是灭火反应,而是“纵火”反应,该反应在火灾现场对人类不利,但在潜水艇内却可以为人类供氧。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将学生视为未来的终身学习者,为学生打造观念引领的复习课,让学生在思辨中领悟、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评价,给学生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应成为我们的一种教学追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境脉引领——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研究”(编号:D/2018/02/2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万延岚,卢巍.对化学复习课的重新审视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3(5).

    [2] 包春华.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5(23).

    [3] 任宁生,陈凯,徐惠.基于生活问题的主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游泳池中的化学[J].化学教与学,2013(9).

    [4] 董海.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的策略——以《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课设计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3(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