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内Moodle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
范文 | 李志坚 谢利东 武健琨 摘 要:为探求国内Moodle研究的现状与特点,作者选取国内教育技术专业8本核心期刊登载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文章数量变化、研究地域分布、研究内容分布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以描述国内Moodle研究的现状及特点。 关键词:Moodle;核心期刊;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5-0019-04 一、引言 Moodle课程管理平台(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自2002年问世至今已有10余年时间,凭借免费、源代码开放、功能强大等特点,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上佳的选择。探究国内Moodle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概述 1.研究对象 考虑到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权威性及典型性等问题,本文将抽样单元限定在CSSCI(2012-2013年)来源期刊目录和CSSCI(2012-2013年)扩展板来源期刊目录收录的8本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期刊,即《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本研究以发表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之前,主题含“Moodle”为检索范围控制条件,对上述8本期刊进行检索,共得到与Moodle研究相关文献95篇。通过文献内容进行进一步筛选,剔除3篇采访和新闻报道,最终确定了92篇论文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主、文献资料法为辅开展研究。首先选取了研究样本,并初步设计了内容分析类目表,接着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背对背咨询专家意见,确定了论文数量、研究者工作地及单位、研究主题及变化和研究方法四个维度的研究内容。经过几轮协商、修改,得到一份信度值R值大于0.90的方案,作为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类目。 3.研究工具 使用Excel 2007软件对研究样本按照逐一分析、整体统计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 三、研究结果 1.论文数量及变化 核心期刊的第一篇Moodle研究文章是《中国电化教育》于2006年第八期刊发的《基于Moodle平台的中学物理课网络协作学习探究》,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王润兰教授。2007年开始,其他核心期刊陆续登载Moodle研究成果。2006年以后,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到2008年出现峰值为22篇。但2009年文献数量却急剧减少,虽然2010年略有增加,近两年仍呈下降的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6年起到2012年,7年间的文献数量折线图呈 “M”形,总体上看是一种波动的状态。 2.研究地域分布及作者单位统计 从Moodle研究文献数量地域分布来看(见图2),研究成果主要来自全国21个省(直辖市、特区)。可以说,关于Moodle的应用与研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从数量排序上看,排在首位的是上海,成果主要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紧接着是北京和来自西北地区的甘肃省,他们的成果主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从图2可以的看到,研究成果分布存在地域差异,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明显高于湖南、江西、辽宁等省。西北、西南的一些省份,如新疆、宁夏、青海、云南、贵州等尚无相关研究成果被核心期刊登载。 此外,在对论文作者(多位作者以第一作者单位为准)的统计中,我们发现有90篇是来自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文献,占文献总数的98%,仅有2篇是来自基础教育单位研究者。 (2)研究内容分布 从图3可以看出近10年来我国Moodle研究的内容分布情况。成果最多的是设计范畴,占到文献总数的39%;其次是评价和应用范畴,分别占21%和19%;再次是开发范畴和研究综述,分别占到文献总数的11%和8%;管理范畴的研究成果最少,仅占2%。 研究综述类文献我们没有划分二级类目,该类文献主要介绍国内Moodle研究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热点等内容,也有少量介绍全球Moodle发展现状的文献。自2007年以来,这类文献的登载量为年均1篇。 设计范畴是研究成果最多的分类,研究的领域覆盖全面,包括“理论与模型”、“教学模式/策略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等,而基于Moodle平台开展教学的模式和策略的研究是其中的重头戏,占了该类文献的半壁江山。 开发范畴的成果占11%左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开发”和“平台二次开发”两个方面,这与平台的特点是相吻合的。“平台二次开发”的文献,年平均登载量为1篇,成果不算丰富,而这一领域在发达国家是研究的热点,因此,我们认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在“Moodle二次开发”领域的成果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应用范畴的成果占到文献总数约1/5。其中,Moodle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成果最多,占到该类文献的44%。很多一线教师将Moodle平台应用到他们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授了多年的课程中,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和不足,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管理范畴的成果是所有范畴中最少的,仅有两篇,一篇为Moodle平台管理的经验推广,另一篇介绍利用Moodle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看出,国内在研究Moodle时对管理范畴的研究不够重视,这个范畴成了Moodle研究体系的短板。 评价的目的是为做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判断提供支持,而不是检验假设。[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1994)评价范畴有53%的研究成果是关于主流课程管理平台的比较与评价,包括平台运行环境、基本功能、学习支持工具、使用成本等多个方面。对Moodle平台教学应用效果的评价与分析,约占37%。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Moodle平台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与描述的文献约占10%,目前这方面成果虽然较少,但反映出了评价范畴的一个研究趋势。 (3)研究内容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除设计和评价范畴有明显的波动以外,其他范畴的成果数量相对稳定。通过对二级类目文献数量统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更具体的研究内容变化。 如果我们将这7年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初期(2006-2007年),研究多是围绕Moodle平台基本功能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例如,设计范畴成果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策略设计”,开发范畴研究重心放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开发上,Moodle应用集中在学校学科教学中;中期(2008-2010年),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成果也愈加丰富,学习者特征分析开始受到关注,更加重视对Moodle平台教学效果的检验,部分研究者开始探索Moodle平台与移动学习相结合的问题;近期(2011-2012年),研究重点转向教育与技术的深度整合,关注基于Moodle的深层学习研究、平台功能的优化、教学信息的深度挖掘等。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变化,不是“潮流式”的转向,而是在延续前期研究基础之上的新突破。 4.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统计 在92篇文献中,有1篇会议述评,不属于学术论文,对剩余的91篇学术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项研究中可能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为了便于分析,只统计了每篇论文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 从表2可以看出,所统计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呈多样化,定性、定量方法兼具,大约各占一半,其中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被采用,如社会网络分析法。 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设计研究,共22篇文献,约占24%。Moodle本身是一个开源软件产品,支持模块定制、应用扩展,设计研究自然是其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研究内容包括系统设计与架设、课程及资源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扩展设计、二次开发等。 使用感悟思辨这一研究方法的论文共计18篇,约占20%。这部分论文主要依据个人使用经验或感悟,就Moodle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构想或建议(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或是简单地对Moodle使用的步骤、技巧进行了归纳总结。 使用行动研究、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的论文分别为18篇、13篇、10篇,各占20%、14%、11%,年平均数量分布比较平均,说明这几种方法也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 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实验法目前的使用还不是很广泛。 (2)研究方法的变化 从统计结果来看,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内容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初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引进介绍Moodle或构想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及模式,研究方法多以感悟思辨、设计研究为主。中期研究主题以探索Moodle应用策略、检验其应用成效及对其教育应用价值的评判为主,研究方法多采用实证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最近几年,研究者更关注Moodle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及实践性、支持性研究,研究方法多以调查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设计研究等为主。 四、国内Moodle研究的特点 1.研究成果丰富、地域分布广泛,但发展不均衡 Moodle平台引入我国以后,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有效推广,用户数逐年增加。纵向上,研究者有中学教师、高校及科研院所教师,读硕士、博士;横向上,研究者遍及全国,基本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研究群体。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Moodle研究存在明显的地域和机构差异。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的研究成果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四地的文献数量占到总数的42.3%,与其他15个内地省市(除甘肃)的总和相当。另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占到97.8%,中学仅占2.2%。国内Moodle研究呈现东强西弱、高校强中小学弱的现实格局。 2.研究内容体系完整,但管理范畴成果偏少 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内Moodle研究成果已覆盖了教育技术研究的五个范畴,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各个范畴的研究成果参差不齐。设计范畴的成果占比例最大,管理范畴的成果最少。 我们知道,大部分由先进理论指导的设计成果可以在实践之前完成,而管理的成果一定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些甚至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当前恰恰这方面成果非常少。也就是说,目前国内Moodle研究内容虽然已经很全面,但长期实践积累之后的高水平成果还很少。 3.研究方法多样,兼顾理论与实践 与先前研究者对国内Moodle研究所有文献的分析结果不同,我们对核心期刊登载文献的统计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研究方法单一,重思辨、轻实证”[2](黄映玲,2011)的现象。在统计中我们发现,多数的研究成果同时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看,研究方法也并不单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例相当,甚至有的一篇成果同时使用了这两类研究方法。 4.研究重点的变化 有关Moodle的研究主题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初期引进介绍,到中期实践探究,再到近期的深度整合研究。可以预见,未来对Moodle的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更加关注支持性、实践性研究。包括Moodle在学科教学、培训中的深度整合策略,适应性、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对Moodle的改造、二次开发,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的学情,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是更加关注Moodle环境下学习心理的研究。包括深入研究Moodle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探究社会交互、协作在学习中的作用及优化学习的策略等。 五、结语 Moodle兼有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双重属性。一方面,Moodle本身属于课程管理平台,搭载了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Moodle开展教学活动,其中蕴涵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要素,体现其过程性。在对文献进行研读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特点。 在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这五个范畴的内容,在Moodle研究的过程中常常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 Moodle进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相关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众所周知,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还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认识并把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复杂性特征,并用于指导今后Moodle的相关研究,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3]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72. [2]黄映玲.国内Moodle研究之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6):50-53. [3]李志坚,欧阳明.复杂视野下教学媒体开发范式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2):37-39. (编辑:王天鹏) (3)研究内容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除设计和评价范畴有明显的波动以外,其他范畴的成果数量相对稳定。通过对二级类目文献数量统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更具体的研究内容变化。 如果我们将这7年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初期(2006-2007年),研究多是围绕Moodle平台基本功能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例如,设计范畴成果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策略设计”,开发范畴研究重心放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开发上,Moodle应用集中在学校学科教学中;中期(2008-2010年),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成果也愈加丰富,学习者特征分析开始受到关注,更加重视对Moodle平台教学效果的检验,部分研究者开始探索Moodle平台与移动学习相结合的问题;近期(2011-2012年),研究重点转向教育与技术的深度整合,关注基于Moodle的深层学习研究、平台功能的优化、教学信息的深度挖掘等。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变化,不是“潮流式”的转向,而是在延续前期研究基础之上的新突破。 4.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统计 在92篇文献中,有1篇会议述评,不属于学术论文,对剩余的91篇学术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项研究中可能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为了便于分析,只统计了每篇论文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 从表2可以看出,所统计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呈多样化,定性、定量方法兼具,大约各占一半,其中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被采用,如社会网络分析法。 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设计研究,共22篇文献,约占24%。Moodle本身是一个开源软件产品,支持模块定制、应用扩展,设计研究自然是其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研究内容包括系统设计与架设、课程及资源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扩展设计、二次开发等。 使用感悟思辨这一研究方法的论文共计18篇,约占20%。这部分论文主要依据个人使用经验或感悟,就Moodle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构想或建议(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或是简单地对Moodle使用的步骤、技巧进行了归纳总结。 使用行动研究、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的论文分别为18篇、13篇、10篇,各占20%、14%、11%,年平均数量分布比较平均,说明这几种方法也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 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实验法目前的使用还不是很广泛。 (2)研究方法的变化 从统计结果来看,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内容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初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引进介绍Moodle或构想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及模式,研究方法多以感悟思辨、设计研究为主。中期研究主题以探索Moodle应用策略、检验其应用成效及对其教育应用价值的评判为主,研究方法多采用实证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最近几年,研究者更关注Moodle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及实践性、支持性研究,研究方法多以调查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设计研究等为主。 四、国内Moodle研究的特点 1.研究成果丰富、地域分布广泛,但发展不均衡 Moodle平台引入我国以后,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有效推广,用户数逐年增加。纵向上,研究者有中学教师、高校及科研院所教师,读硕士、博士;横向上,研究者遍及全国,基本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研究群体。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Moodle研究存在明显的地域和机构差异。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的研究成果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四地的文献数量占到总数的42.3%,与其他15个内地省市(除甘肃)的总和相当。另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占到97.8%,中学仅占2.2%。国内Moodle研究呈现东强西弱、高校强中小学弱的现实格局。 2.研究内容体系完整,但管理范畴成果偏少 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内Moodle研究成果已覆盖了教育技术研究的五个范畴,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各个范畴的研究成果参差不齐。设计范畴的成果占比例最大,管理范畴的成果最少。 我们知道,大部分由先进理论指导的设计成果可以在实践之前完成,而管理的成果一定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些甚至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当前恰恰这方面成果非常少。也就是说,目前国内Moodle研究内容虽然已经很全面,但长期实践积累之后的高水平成果还很少。 3.研究方法多样,兼顾理论与实践 与先前研究者对国内Moodle研究所有文献的分析结果不同,我们对核心期刊登载文献的统计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研究方法单一,重思辨、轻实证”[2](黄映玲,2011)的现象。在统计中我们发现,多数的研究成果同时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看,研究方法也并不单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例相当,甚至有的一篇成果同时使用了这两类研究方法。 4.研究重点的变化 有关Moodle的研究主题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初期引进介绍,到中期实践探究,再到近期的深度整合研究。可以预见,未来对Moodle的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更加关注支持性、实践性研究。包括Moodle在学科教学、培训中的深度整合策略,适应性、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对Moodle的改造、二次开发,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的学情,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是更加关注Moodle环境下学习心理的研究。包括深入研究Moodle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探究社会交互、协作在学习中的作用及优化学习的策略等。 五、结语 Moodle兼有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双重属性。一方面,Moodle本身属于课程管理平台,搭载了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Moodle开展教学活动,其中蕴涵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要素,体现其过程性。在对文献进行研读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特点。 在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这五个范畴的内容,在Moodle研究的过程中常常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 Moodle进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相关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众所周知,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还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认识并把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复杂性特征,并用于指导今后Moodle的相关研究,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3]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72. [2]黄映玲.国内Moodle研究之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6):50-53. [3]李志坚,欧阳明.复杂视野下教学媒体开发范式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2):37-39. (编辑:王天鹏) (3)研究内容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除设计和评价范畴有明显的波动以外,其他范畴的成果数量相对稳定。通过对二级类目文献数量统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更具体的研究内容变化。 如果我们将这7年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初期(2006-2007年),研究多是围绕Moodle平台基本功能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例如,设计范畴成果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策略设计”,开发范畴研究重心放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开发上,Moodle应用集中在学校学科教学中;中期(2008-2010年),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成果也愈加丰富,学习者特征分析开始受到关注,更加重视对Moodle平台教学效果的检验,部分研究者开始探索Moodle平台与移动学习相结合的问题;近期(2011-2012年),研究重点转向教育与技术的深度整合,关注基于Moodle的深层学习研究、平台功能的优化、教学信息的深度挖掘等。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变化,不是“潮流式”的转向,而是在延续前期研究基础之上的新突破。 4.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统计 在92篇文献中,有1篇会议述评,不属于学术论文,对剩余的91篇学术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项研究中可能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为了便于分析,只统计了每篇论文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 从表2可以看出,所统计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呈多样化,定性、定量方法兼具,大约各占一半,其中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被采用,如社会网络分析法。 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设计研究,共22篇文献,约占24%。Moodle本身是一个开源软件产品,支持模块定制、应用扩展,设计研究自然是其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研究内容包括系统设计与架设、课程及资源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扩展设计、二次开发等。 使用感悟思辨这一研究方法的论文共计18篇,约占20%。这部分论文主要依据个人使用经验或感悟,就Moodle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构想或建议(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或是简单地对Moodle使用的步骤、技巧进行了归纳总结。 使用行动研究、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的论文分别为18篇、13篇、10篇,各占20%、14%、11%,年平均数量分布比较平均,说明这几种方法也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 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实验法目前的使用还不是很广泛。 (2)研究方法的变化 从统计结果来看,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内容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初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引进介绍Moodle或构想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及模式,研究方法多以感悟思辨、设计研究为主。中期研究主题以探索Moodle应用策略、检验其应用成效及对其教育应用价值的评判为主,研究方法多采用实证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最近几年,研究者更关注Moodle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及实践性、支持性研究,研究方法多以调查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设计研究等为主。 四、国内Moodle研究的特点 1.研究成果丰富、地域分布广泛,但发展不均衡 Moodle平台引入我国以后,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有效推广,用户数逐年增加。纵向上,研究者有中学教师、高校及科研院所教师,读硕士、博士;横向上,研究者遍及全国,基本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研究群体。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Moodle研究存在明显的地域和机构差异。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的研究成果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四地的文献数量占到总数的42.3%,与其他15个内地省市(除甘肃)的总和相当。另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占到97.8%,中学仅占2.2%。国内Moodle研究呈现东强西弱、高校强中小学弱的现实格局。 2.研究内容体系完整,但管理范畴成果偏少 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内Moodle研究成果已覆盖了教育技术研究的五个范畴,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各个范畴的研究成果参差不齐。设计范畴的成果占比例最大,管理范畴的成果最少。 我们知道,大部分由先进理论指导的设计成果可以在实践之前完成,而管理的成果一定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些甚至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当前恰恰这方面成果非常少。也就是说,目前国内Moodle研究内容虽然已经很全面,但长期实践积累之后的高水平成果还很少。 3.研究方法多样,兼顾理论与实践 与先前研究者对国内Moodle研究所有文献的分析结果不同,我们对核心期刊登载文献的统计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研究方法单一,重思辨、轻实证”[2](黄映玲,2011)的现象。在统计中我们发现,多数的研究成果同时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看,研究方法也并不单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例相当,甚至有的一篇成果同时使用了这两类研究方法。 4.研究重点的变化 有关Moodle的研究主题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初期引进介绍,到中期实践探究,再到近期的深度整合研究。可以预见,未来对Moodle的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更加关注支持性、实践性研究。包括Moodle在学科教学、培训中的深度整合策略,适应性、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对Moodle的改造、二次开发,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的学情,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是更加关注Moodle环境下学习心理的研究。包括深入研究Moodle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探究社会交互、协作在学习中的作用及优化学习的策略等。 五、结语 Moodle兼有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双重属性。一方面,Moodle本身属于课程管理平台,搭载了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Moodle开展教学活动,其中蕴涵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要素,体现其过程性。在对文献进行研读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特点。 在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这五个范畴的内容,在Moodle研究的过程中常常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 Moodle进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相关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众所周知,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还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认识并把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复杂性特征,并用于指导今后Moodle的相关研究,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3]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72. [2]黄映玲.国内Moodle研究之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6):50-53. [3]李志坚,欧阳明.复杂视野下教学媒体开发范式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2):37-39. (编辑:王天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