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盐城如何培育弘扬世遗文化
范文

    徐静

    摘? 要: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在2019年的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对盐城来说是一件大事,而如何将这件大事进一步扩大影响,给盐城带来更多“名利”,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本文通过回顾申遗过程,介绍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价值,结合申遗成功后盐城市政府的工作安排,从文化这个意识形态领域的角度入手,基于走访、座谈等形式,论述了在世遗文化传承和弘扬上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弘扬;盐城

    一、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

    2019年7月3日,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经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第54项世界遗产、第14项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第1块、全球第2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全球第一块潮间带类型的滨海湿地瓦登海为德国、荷兰、丹麦三国联合申报的),也是江苏唯一一座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

    二、世遗自然遗产的品牌价值

    世界自然遗产(World Natural Heritage),根据百度百科内容显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保护自然遗产而设立的,因其认可度高、申请难度大,被认为是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具有含金量的生态品牌和城市名片,也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地区)自然资源价值的最高认可。因为自然遗产它本身所具有的稀有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所以获得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称号,它不仅是一张闪亮亮的金色名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迹资源的国家。就单单世界遗产数量来说,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55个)已居于世界第一,与意大利并列榜首。其中,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也居于世界第一。

    世界自然遗产,这个重量级的生态名片的授予盐城黄海湿地,一方面说明盐城黄海湿地的保护措施得到了全球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盐城黄海湿地也将受到全球更高水平的监督和更为严格的保护,再一方面,盐城黄海湿地工作也将推进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更高质量和更高品质,它的成功将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保护自然生态,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典范。

    这既是一次契机,也是一份责任。

    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相关会议上指出:“我们将......更加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发展之路,让黄海湿地以最美姿态展现在世界舞台,让‘地球之肾永远造福人类。”

    三、盐城黄海湿地的构成及作用

    本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坐落在江苏省盐城市的黄海湿地(申报名称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它是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沿海滩涂湿地,覆盖的范围有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际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江苏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江苏盐城东台市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和江苏盐城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

    因该遗产地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承擔了超过680种脊椎动物,支持了17种IUCN红色名录物种生存的具有特别价值的地点,成为了全球80%的丹顶鹤、90%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等数以万种类迁徙候鸟停歇地、换羽地、越冬地或繁殖地,总面积18.64万公顷,占整个16处提名的栖息地总面积的42%。

    该滨海湿地也因其地貌过程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原真性以及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珍稀性,在迁徙候鸟保护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包含着十分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这次的申遗成功,来之不易、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它是盐城走向世界、世界认识盐城的过程,也是中国的生物保护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新境界的开启。

    四、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后的社会反响

    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的喜讯,随着网络和媒体的报道和全网推送,也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禀赋的盐城备受关注。

    秦昌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多次强调:盐城这个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彰显了中国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认可。

    申遗从来都是不是目的。申遗成功只是一个逗号,而不可能是句号。申遗的成功应成为世遗文化传承的一个起点。

    对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后的近一年(截止到2020年7月1日)的社会反响,通过微博、知乎、百度等网络搜索平台、线下实地走访等方式获得了数据整理发现以下几点。

    现象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与“盐城”的关联度不高,有一半以上的人无法将其与“盐城”联系起来,进而使得“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字招牌没有给盐城带来本该有的更大的社会效益。

    现象二:就盐城市区的户外(涵盖宝龙、建军路、西环路万达、城北招商场及白马、新弄里、吾悦广场等商圈)宣传内容中,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相关内容十分少,申遗成功后的后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公众认知度不高。在2020年的6月30日才发布了相关的务实举措,而相隔申遗成功已经有快一年时间了。

    现象三:通过走访部分县城、乡镇、村居,在机关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能清楚的了解到这次的申遗成功以及它所带来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然而,在乡镇以及村居的走访发现(主要是通过集市这一渠道),对这次的申遗工作基本上不了解,特别是现场连线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追问时,大多数对盐城的这次申遗工作了解的程度也不高,进而在对外推广上有难度、不积极,对家乡的自豪感不高。

    现象四:就学习强国APP的搜索来看,关键词“盐城申遗”直接搜索只有4条内容,此外,二级平台的相关内容只有6条内容;关键词“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直接搜索只有5条内容,二级平台的相关内容只有10条内容;搜索“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得到的内容就更少了。

    现象五: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在互联网搜索中,例如360搜索、必应搜索、百度搜索等(谷歌搜索目前无法应用)搜索出来的“名词解释”内容比较少,搜索出的前十条与盐城市人民政府的关联度不高,并且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这些内容进行管理,目前成立的申遗办所做的工作及扩张很有限,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团队”。

    现象六:文创产品几乎没有,品牌意识不强。目前根据最新的新闻发布了解到,黄海湿地申遗历程的图书《零的突破》将在7月下旬才发行。而其他的文创产品,比如书签、明星片、玩偶等还没有,他们相较于图书传播范围会更加广。

    现象七:《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已经正式实施,然而该条例中就保护范围还是局限在地理范围上,就文化、宣传等意识形态上的范围并没有明确规定,更没有相应的处罚。因为意识形态上的推广错误也会给政府形象、盐城城市形象带来不利影响。

    五、盐城黄海湿地中世遗文化的培育与弘扬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盐城市委、市政府及时做出了申报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重大决策,并将其作为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课题”、更好保护盐城沿海湿地的“生态考题”。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

    2019年12月26日,盐城市委书记戴源在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保护、传承好世遗资产,用国际化语言讲好盐城故事。积极推进世遗进校园、进课本,推出艺术作品,扩大知名度、美誉度。

    现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学习省市政府报告,对照第四部分的社会现象,就如何弘扬和传承世遗文化,可以提供这些做法:

    (一)加强世遗文化的基础研究

    其实,早在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的《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中就单独列出了“公共教育”一项,指出“教育活动应在校内外进行,以激发和培养公众对景观和遗址的尊重”。

    中国,自1985年签署《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迅速,世界遗产数量和世界遗产类别都跻身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但是,与迅速发展的世界遗产规模和继之而起的世界遗产的推广、文化传承、旅游消费相比,我国的世界遗产教育及其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区别和划分世遗文化的多个层面,进行有效、科学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和规范势在必行。

    同时,在加强对盐城黄海湿地保护的基础上,在交通运输环境、景观环境保护、旅游环境搭建、文化氛围养成等方面探索新的功能,并形成理论体系。在保护的目标,原则和策略等方面形成新的、全面的共识,为盐城黄海湿地这个世界自然遗产所形成的文化在弘扬和传承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推进完善黄海湿地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律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依据,特别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很有必要对黄海湿地遗产的文化保护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力量去保护,从而达到正确的弘扬和传承。

    《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已经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实施,它从规划、保护、利用等多方面做出了立法规范。其中,就黄海湿地的定义、保护措施上都有了很明确细致的规定。然而,该条例就文化层面、宣传层面上的条文规定还没有完善,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平台上,文字的传播速度很快,这就很有必要在多个层面保护好我们“脸面”。

    (三)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

    学校,是世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学生是最快接受新知识的群体。将世遗文化走进幼儿学堂,能够启蒙他们的文化思维;将世遗文化走进中小学,能够增加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将世遗文化走进职高院校,能够激发他们的基础科研代入感,并能够在走进社会后有自豪感。

    社区,是世遗文化弘扬的重要场所,正确无误的宣传世遗文化,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让来盐工作的“新盐城人”、让旅游、转站的短暂停留的人都能够有个碎片化的记忆,进而有冲动去深入了解盐城。

    基层,主要是指农村,这一区域是最难推进场所,很多生活在此的老百姓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足。如果能够通过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对这部分群体进行文化的弘扬,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更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在特色乡村建设上、在特色小镇建设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宣传力度,固化“盐城”印象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正在进行第二期的申遗工作,这也是盐城加大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宣传,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的重要时期。对外宣传中,要让社会公众固化“盐城”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关系,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特殊性,突出盐城的地位和作用,让社会公众形成一提到中国(渤)海候鸟栖息地这个世界自然遗产就联想到盐城。

    在宣传方式上,除了在醒目的户外展示屏可以滚动发布宣传片,还可以进行微信、QQ的地域推广,短信推广(外来人员进入盐城境内时可以通过短信息的发布,标明“世界自然遗产”“盐城”等字样),热门网络平台的合作推广等方式。现在,“盐城,一个打开心扉的地方”已经成为一个高频率的词,如何将“世界自然遗产”与盐城地方特色(比如杂技、淮剧、八大碗、鱼米之乡等概念)结合起来,走出它獨有的“网红”路,需要精心规划。

    (五)创新并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和协调机制

    进一步加强本地区部门间、县市区间、跨时间的联系与协调,成立多方参与的世遗文化工作组,并且综合考虑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沿线(连云港、日照、丹东等)自然遗产的保护、整合、统一指挥等问题,制定统一规划。并且可以通过组织定期的多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论坛、研讨会、学术会议等,充分交流经验、意见和建议,加强沿线地区的交流与借鉴,建立国际化的组织机构,打造有盐城特色的常设、定期论坛,从而为弘扬和传承世遗文化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支撑。

    六、结语

    自然遗产资源是全人类的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是多方面的,不仅局限于物质生活需要,还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保存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等等。自然遗迹作为大自然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能够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文化和精神支撑。因此,做好世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也很必要。

    参考文献:

    [1]盐城市申遗办.江苏盐城 美美与共 生生不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7-06(10).

    [2]王珏.我们不只是遗产的拥有者,更是遗产的守护者[N].中国文物报,2020-01-14(03).

    [3]董丽玲.关于当前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9(12),12-15.

    [4]王立龙,沈海滨.让我们重新认识湿地-中国首个滨海湿地世界遗产诞生[J].生命世界.2019(11):74-87.

    [5]严安.盐城:做优做美生态特色名片[N].群众(决策资讯版),2020(08).

    [6]盐城发布.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一周年.

    [7]坚定“两海两绿”建设“四新盐城”奋力开辟盐城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在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9(12):26.

    [8]张舒.杭州西湖“世遗时代”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探究[J].杭州文博,2014(01).

    作者简介:

    徐? 静(1989-),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射阳县委党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社会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