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课程思政” |
范文 | 沈树永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从教育本质出发提出的育人理念,其核心仍然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课程思政”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与核心;“课程思政”主渠道需要有益的补充;“课程思政”应以培养爱党、爱国、有良好品质的优秀人才为根本。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改革;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2-0072-02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上海提出“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要求高校既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课程思政”与以往提出的“思政课程”并非仅是词语顺序的颠倒,两者含义有巨大差别。“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而“课程思政”则是教学体系。既然是教学体系,教学中的所有课程都应该具有对学生的教育性,都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学中形成“大思政”的教学格局。 一 “课程思政”提出的必然性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人。那么既是改变人,就涉及学生个体的认同和接受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在认同和接受之前,需要其本身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否则不容易达到目标。“课程思政”提出后,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在让学生认同和接受方面并不十分理想。中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中心环节,抓住了人和教育的根本和核心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了德,一个人才能够立得起来;有了德,一个人才能载物,才能够有担当,才能够不被困难吓倒,才有勇气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才能够行得坚实,行得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立德树人”正好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和根本问题,应该贯穿人的一生,贯穿教育的始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承载着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很多学生对思政课有抵触情绪,认为思政课是“洗脑课”,学不到什么知识,还不如将时间多花在专业课或其他课程上。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尽如人意——提不起精神、思想走神、打瞌睡、私下聊天、玩手机、看课外书、摆弄其他东西甚至逃课,等等。再加上有些思政老师教学方法死板,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更加得不到发挥,出现老师讲的越多,学生越没有兴趣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泛起蔓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常教学,甚至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在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他们更加重视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来达到吸引学生眼球的目的,并取得了顯著成绩。但由于忽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和意识形态作用;教学过程中也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价值引导和对错误理论的辨析批判,甚至为了获得学生在评教中能给高分,放松课堂的管理,课堂氛围娱乐化、教学内容随意化。产生了众多问题,这必然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进行认真思考。 二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有远见的尝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育和通识课等不能相互割裂,而是要保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致与协同。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都应发挥育人的功能。特别是专业课,具有课时量大、学习跨时长的特点,其在发挥思想教育功能上更具有优势。而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要帮助专业课授课老师转变观念,认识到专业课和通识课除了教专业、教技术、教知识外,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否则就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其次,授课老师要真正达到育人目的,应深入了解大学生,弄清楚他们的所想、所需,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取得在这些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任课老师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有度。专业课、通识课教育和思政课教育并不是一类课程,专业课和通识课教育以专业和传授通识知识为主,因而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适度,否则就会偏离课程的教学方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还要考虑与所授专业内容的契合程度,并非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每部分内容都得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事倍功半。第二,要循序渐进。“课程思政”并非是生硬的将思政教育知识嫁接到其他知识框架中去,而是将其与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融合起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去,二者功能合二为一,同步进行,自然而然地适时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感受、领悟、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便于学生接受。 三 “课程思政”建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毋庸置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突出强调了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这告诉我们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用什么样的内容就会培养出什么的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就应把课程内容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因素,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评价上,要坚守思想政治底线。无论作为学校决策者,还是课程的设置者,都应有这种思想意识。 (二)师资队伍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刻不容缓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专业课和通识课老师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传递,而忽视了思想教育。一方面,不少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和辅导员的职责,少部分人则贬低或诋毁思政教育工作,在课堂中传播负能量,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忽视大学生人格和科学理想信念的引导,致使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政教育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在自身专业领域虽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了解不多,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概念、原理、操作步骤的讲授,而忽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道德修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加大对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老师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刻不容缓。 (三)重视课程改革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除了考虑专业知识、技能和通识知识等的传递外,还应当把一些基本做人的道德品质灌输给学生,想办法让学生能够认可和接受。因而,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案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涵盖一些基本的做人要求。首先,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同学的处境并不同,无论是家境好的学生,还是家境不好的学生都应该正确面对这种处境,并有个平常心对待这种处境。不因自己处境好或坏而骄傲或自卑。如果真有同学因处境而出现心理问题,无论是哪类课程的老师都应介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傲慢、自卑等心理弊端,将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聪明的才智作为人生进取的目标。其次,引导学生建立自强不息的品德。良好的品德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因而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加入这部分内容,如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认清、尊重、喜爱自己的专业,并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自律、勤奋努力。所以,好的品德培养也应是“课程思政”内容中的重要内容。 (四)各科教师应协同育人 各類课程教学应齐头并进,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里的协同育人既有师资队伍协同,也有教学内容的协同。在师资队伍的协同中,学校管理者、各行业的专家学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都要用自身的敬业精神、爱国情怀、价值追求和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受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教学内容的协同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先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去讲授,而不是照本宣科;而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要想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中,就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围绕他们的思想需要和语言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通识课教师要经常交流,不断了解学生,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中。 “课程思政”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循序渐进,可以成功试点后再进行推广,进而全面铺开,最终达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见,所以教师本身要确保具有正确的知见,内心深处能认同这些价值观,这样才能搞好“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3-21(10). [2]杨军,和亚非.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中心环节[J].红旗文稿,2016(24). [3]牛秋业.以专业课教学为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4]杨荣刚.以专业课教学为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1). (责任编辑:王义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