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的课堂教学发展
范文

    邱斌 张海金

    摘要: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指導思想,不仅统领了“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也引领着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创新发展,使课堂教学永葆生机与活力;实现课堂教学协调发展,使课堂教学保持平衡与和谐;实现课堂教学绿色发展,使课堂教学饱含美丽与幸福;实现课堂教学开放发展,使课堂教学充满无限与包容;实现课堂教学共享发展,使课堂教学彰显公平与关怀。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8)02-0037-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当前,中国教育界正在经历一场以核心素养为根本指向的深刻变革,课堂教学也随之进入教育新时代,如何实现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方面与核心素养改革的完美对接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五大发展理念“融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互动性、持续性于一体”[1],统领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全局,对于破解当前课堂教学难题,具有指导作用。

    一、创新发展:使课堂教学永葆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创新理念,不仅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没有改革,教育就会停滞不前;没有创新,课堂教学就没有生命。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只有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转变旧思想,打破旧思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让课堂教学永葆生机与活力。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从教学理念来看,教师要实现由自我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教材中心转向学习中心,由单向灌输转向互动生成,由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要实现由传统的单向输入向双向输入转变;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做法,逐渐将课堂塑造成师生共生的“多言堂”;由以知识传授为指向的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以思维启迪为指向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体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综合运用,在课堂上设置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模拟社会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社会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评价来看,一是要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的评价要由总结性评价转向阶段性评价,由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由关注学习结果的静态评价转向关注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由以“求同”为指向的“标准化评价”转向以“求异”为指向的“差别化评价”,由唯定量评价的倾向转向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由唯纸笔测验评价的倾向转向纸笔测验评价与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由唯他人评价的倾向转向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二是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打破教师的垄断地位,建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多元教学主体评价功能,力求做到对课堂教学的立体、系统、全方位评价。三是要特别注意“元评价”手段的运用。元评价就是指对评价方式本身的评价,这是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特别容易忽视的一点。教育评价主体要善于使用“元评价”手段,根据社会潮流、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教材变化、学情变化不断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

    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民主对话、和谐对话,真正将“话语权”“发展权”归还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反馈以改进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善于转变角色,不仅要扮演“主导者”与“传授者”,更要扮演“合作者”与“学习者”,真正实现教学相生、教学相长。

    从教学资源来看,教师要善于对教科书、教辅资料、多媒体设备等资源进行创新改造,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开发校外资源、校本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弥补现有资源的不足;积极运用新型教学载体,如QQ、微信、慕课、微课、微博等,拓展教学资源,拓宽教学空间。

    二、协调发展:使课堂教学保持平衡与和谐协调不仅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是客观事物发展内部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平衡和谐状态。”[2]协调过程本质上是处理关系的过程,统筹兼顾是协调的方法,平衡和谐是协调的结果。课堂教学的协调发展实际上就是教师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成平衡和谐教学生态的过程。

    在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和以求职就业为导向的功利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学校教育出现了非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沦落成“副科”,甚至取消开设,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不突出的现象,这对课堂教学的平衡协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协调好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分配课时,实现核心知识与泛学科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理论讲授与自主生成之间的平衡和谐。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下,韩震教授指出教师应该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有行动能力的学习者、有合作能力的学习者、有创新能力的学习者、有反思能力的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学习者。[3]教师一方面要在遵循民主、平等、尊重原则的基础上,扮演好“合作者”“促进者”“学习者”角色,做学生的“知心人”和“贴心人”;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客观学情,把握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统筹全局和共性,兼顾局部和个性,全面而不失重点,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学生学情都在快速地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统筹课程、协调关系的过程中,把握动态性原则和实际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课程顺序、比例,协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动态的课堂协调中把握课堂的平衡,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绿色发展:使课堂教学饱含美丽与幸福绿色是实现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我们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课堂教学不仅是实现教育事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生命教育、人本教育、幸福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的绿色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学,建构“美丽课堂”,也要求我们营造绿色教学生态,提升课堂教学的幸福指数。

    狭义的绿色就是指大自然的颜色,代表着纯天然、原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之一。道家思想便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此衍生出了“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等处事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陆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共享绿水蓝天、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学势在必行。

    开展生态文明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内容渗透。教师在教学设计、内容讲授、课程作业、教学评价各环节都要渗透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融入生态文明事实案例,举办绿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形式渗透。形式主要是指教学载体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如,旧书籍的回收利用、无尘粉笔的使用、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无纸化教学等。

    广义的绿色泛指正面、真实、愉悦、幸福,引申到课堂教学中,就是遵循教学规律,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绿色教学生态。绿色教学生态的营造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秉持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以追求真理、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为方向,选择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师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关注学生身心成长,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生长;三是教师给学生“瘦身”,减轻学生负担,避免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四、开放发展:使课堂教学充满无限与包容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加速发展以及核心素养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的时间极大地延长,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拓展,教学参与的主体极大地拓宽,教师与学生交流也变得便捷频繁。教师只有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课堂教学,积极主动适应教学新常态,充分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手段,调动各教学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汲取外部积极力量,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地发展。

    在横向上,课堂教学的开放发展必须在教学时空的无限延伸、教学主体的广泛参与、师生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来看,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变得透明可视,其参与人数被无限增加、教学时间被无限延长、学习场所被无限扩展。从教学参与主体来看,除了教师和学生外,备课组、教研组成员,甚至是校外人员都可以参与课堂、观摩课堂、评价课堂。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来看,教师的开放主要表现为思维理念的开放,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做到随时关注学生状况,及时获取学生反馈,即时采纳意见,第一时间改进教学。学生的开放表现为怀着主动分享、虚心学习的心态与教师、同学、家长交流互动,主动分享学习经验、学习资源,积极采纳教师、同学、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敢于提出个人见解。

    在纵向上,课堂教学的环节可以划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中教学阶段与课后反馈阶段三个环节。课前的开放是指教师在准备教学时,要先调查清楚学生的认知现状、兴趣指向、学习期待,再主动邀请学生、备课组、教研组等教学人员参与教学设计过程,集思广益,综合各方对教法、学法、案例、作业等的意见、建议,形成最优课堂教学方案。课中的开放是指在民主、平等、团结、和谐、包容的课堂氛围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不迷信教师权威,敢于提出个人见解。课后的开放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学生或其他参与者能针对本节课的导入、讲授、提问、互动、活动、总结、设计等环节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根据评价完善教学设计,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五、共享发展:使课堂教学彰显公平与关怀共享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事業的本质要求。共享课堂是共享教育的微观因子,是共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解决的是在课堂教学内部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公平正义主要是指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成果共享。

    根据认知水平、智力水平、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学生一般可以分为上游群体、中游群体、下游群体。上游群体在认知水平、智力水平、身心水平上往往占据优势,对于教学资源的获取、教学成果的吸收相对较为容易,而中下游群体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共享课堂的基本目标就是争取让上游群体保持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让中下游群体逐步上升为上游群体。共享课堂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中下游群体在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教学成果的吸收上保持较高水平。因此,共享课堂的重点归结起来就是解决让中下游群体高效获取教学资源、吸收教学成果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改变过去只关注上游群体而忽视中下游群体的倾向,树立平等教育观。教师不仅不能忽视中下游群体,反而应该对中下游群体加以“特殊关怀”,使教学资源适当向中下游群体倾斜。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选用贴近中下游群体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分组都给予中下游群体优先权;在课后巩固阶段,多给予其指导,帮助其吸收教学成果等。第二,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帮扶结对”小组共享机制,将上游群体、中游群体、下游群体按比例均匀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促进中游群体、下游群体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上的发展。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传统教学载体和新兴教学载体相结合。如,教师可以录制课堂教学视频,将之制作成微课,在互联网平台发布,供全体学生反复观摩学习;在“网络教室”中,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精准识别上游群体、中游群体、下游群体,让上游群体分享学习经验,供中游群体和下游群体参考,同时教师也可依据学生的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蕾.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5):18-22.

    [2] 阮金纯.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N].云南日报,2016-02-05.

    [3] 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3):4-8.

    (责任编辑:夏豪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