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福州大学“紫金模式”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索 |
范文 | 许德泓 摘要:福州大学与福建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坚持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被国内同行誉为工程教育的“紫金模式”。本文从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紫金模式”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提出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紫金模式;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 福州大学创办于1958年,地矿专业是福州大学初创时期就设立的工科专业之一。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该专业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地质勘探和采矿专业人才。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等一批企业高管都是福州大学的毕业生,虽然他们知道母校的地质、采矿等专业已停办多年,还是抱着希望回到母校求助。校企双方领导“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组建紫金矿业学院,复办地质、采矿等专业的协议。在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的积极支持下,2007年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正式成立,并于当年招生,由此开启了“紫金模式”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构建工程教育大平台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校企双方共同构建的工程教育大平台,从决策和运行体制、工程教育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紫金模式”的探索和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1.战略愿景的“耦合”和“顶层设计”体制 福州大学确立了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的战略目标,把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取向;紫金矿业走向世界舞台,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和创新驱动。校企双方的战略愿景在合作办学理念上取得高度“耦合”,并以理事会的权利和责任机制,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体制。紫金矿业学院理事会的成员由校企双方代表组成,理事长由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担任,福州大学主管领导出任副理事长。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聚焦学科设置、办学条件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训练和项目设计要求等重要事项。 在紫金矿业学院筹建初期,校企双方就共同关注院长人选。本科毕业于20世纪80年代福州大学地矿系、时任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的刘羽教授得知学校筹建紫金矿业学院消息后,欣然应允学校的聘任,辞去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职务,出任紫金矿业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引领和多方努力下,一支来自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年轻学术骨干以及选自工程界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快速形成。校企双方的决策力、学院层面的执行力以及教职员工团队的凝聚力,形成了培育“紫金模式”的强大合力。 2.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实训基地 在专业复建的初创时期,尽管资金短缺,学院还是调剂出部分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如矿物标本采集等。如今,紫金矿业学院教学大楼内矿物标本种类初具规模,实验装备条件不断改善,部分应用研究成果向实践教学迁移,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紫金矿业集团在签署协议之后就做出决策,投资1.5亿元建设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基地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集团下属的矿冶研究院和测试公司,以及“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驻该基地,企业的各个工程实验室均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场所开放使用,从而形成了紫金矿业学院工程教育优质资源的集约式和开放式效应。实训基地周围是紫金山金铜矿矿区,分布着露天金矿采场、井下铜矿采场,以及金铜矿选矿厂、冶炼厂等大型工矿企业。教学基地和生产现场的整体布局,形成了工程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3.打造“工程型”师资队伍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高校师资队伍的学位“门槛”越来越高,但对工程教育而言,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效应,成为制约工程教育水平提升的“瓶颈”。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的举办双方从一开始就高度关注师资队伍建设的取长补短,合力打造出一支优势互补、爱岗敬业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成为紫金矿业学院提高办学水平的中坚力量。 首先,学院在人才引进中高度重视具有工程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学校主管部门视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聘任方式,不断充实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师资。 其次,校企双方联手推动工程科技项目合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合作,提升工程科技素养,使一批青年学术骨干既具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又经过工程实践历练,成为“工程型”师资队伍的生力军。 再次,通过企业遴选和学校培训的合作机制,形成多样化的“工程型”师资结构。虽然企业的一线工程科技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规范训练。为此,福州大学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定期为企业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并坚持开展校企双方专业教师联合备课,规范课程大纲和授课内容,提高了“工程型”师资队伍的教师职业化水准。 目前,紫金矿业学院取得“工程型”教师任职资格的人数55名。学校与教务处聘任的“工程型”教师主要担任专业选修课程和毕业实习设计指导,学院聘任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担任学生的顶岗实践、野外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指导工作。进入“工程型”教师队伍的企业人员,其教学业绩纳入企业的年度考核。 二、“紫金模式”人才培养举措和实效分析 1.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探索 校企双方从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发,把造就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作为紫金矿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素质教育、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归纳出“一个贯穿,三个适应,三种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指导方针。 “一个贯穿”,就是把全员教书育人贯穿培养全过程,形成以爱国、奉献、创业、创新为主线的素质教育。地矿产业关乎国家战略利益和民生大计,又是条件艰苦的特殊行业,从招生、培养到就业,都会面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各种考问。建院以来,校企双方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鲜活而又富于家国情怀的校园和企业文化活动。紫金矿业集团除了为学生支付学费外,对学生培养倾注了许多人文关怀。无论是入学教育,还是毕业典礼,企业高管都会亲临参加。董事长陈景和率先设立奖学金,每一次奖学金颁发,都是一次励志创业的生动教育。从学校到企业,全员教書育人成为优秀传承。 “三个适应”,就是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市场“国际化”的大格局,适应企业“大型化”的新趋势,适应资本运作“证券化”的新形态。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程教育相比,培养要求的外延与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校企双方根据这些变化,定期讨论教学设计、修订教学计划。 “三种基本能力”,首先是终身学习能力。紫金矿业学院不但重视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而且通过增设选修课和前沿科技讲座等方式,促进数理逻辑、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文理交叉,为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二是英语实用能力,在公共外语教学之外,学院坚持实施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强化口语训练;三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在工矿企业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實施培养过程的“3+1”方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本科教育实施“3+1”的培养方式。本文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阶段,学生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三个学年,完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接受工程基础实践教学以及实验、工艺技能等训练。学校和学院承担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以及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学科交叉课程和前沿科技讲座由校企双方分别承担。 第二阶段,学生在上杭教学基地一个学年,完成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多为限定性专业选修课)和集中工程实训。采矿专业设置11门限定性专业选修课,其中井巷工程、采矿学、采掘机械与传动等8门课程均由集团的“工程型”企业教师开课。集中工程实训采用“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集中工程实训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提前进入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体验,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和工作团队。为此,在集中工程实训之前,学院和企业主管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开展调研和指导,安排学生和就业意向企业进行“预就业”签约,确定学生的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具体项目。经过这种“上班顶岗”式的工程实训,毕业生就业之后大都可以很快进入职业角色发挥作用。 3.“紫金模式”实效分析 经过10年改革和探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工程教育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先后被列入教育部、福建省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其人才培养模式被确定为福建省质量工程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福州大学“紫金模式”工程教育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 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矿业工程”两个学科取得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地质工程”学科取得了工程硕士培养资格。 到目前为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已经培养了712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9.5%。除了合作办学的紫金矿业集团吸纳部分毕业生外,为国内同行业和相关单位输送了大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 三、“紫金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矿产行业的态势变动,“紫金模式”无疑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坚持变革图强,才能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继续谱写新的探索篇章。在此,本文仅提出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的战略愿景“耦合”。众所周知,企业与大学在各自发展战略目标方面,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福州大学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新一轮的合作办学,不仅需要大学考虑工程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大学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智库作用。以紫金矿业集团为例,黄金和铜产品仅是金属加工产业链的中游产品,是否可以在产业链高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管这一问题是否可能成为校企合作的战略对话议题,但对巩固和发展校企双方的紧密型合作,不失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如何应对全球性、区域性的经济上下行非周期震荡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周期性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的产出并非技术产品,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订单”确定,这就意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与时俱进,又要探索“以不变应多变”的价值取舍。比如,如何对待思维科学训练和知识累积的关系,如何降低陈旧、僵化的教条主义管理成本,充分发挥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都是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需要直面的问题。 三是如何看待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我国工程教育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福州大学“紫金模式”既有和国际接轨的教育范式,又有符合国情的区域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必定会在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中开拓新的作为空间。 [责任编辑:夏鲁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