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饮食的十大平衡 |
范文 | 袁尚华 一、吃动平衡 能量平衡是生命持续机体健康的基础条件,吃动平衡是饮食的主要原则。有的人羡慕民工饭量大,可自己又懒得动或没时间动。运动员退役以后,运动量减少,饭量应减少,他们中的许多人依然保持高营养饮食习惯,导致形体越来越胖。有很多肥胖人不从吃动平衡找原因、找方法,说喝凉水也胖、喝西北风也胖,但让他连续喝两个月凉水,他们就哑口不言了。每个人吃进去的营养要与基础代谢和活动消耗需要相平衡,这样才能保持正常体重。另外,体力与脑力活动程度决定我们需要的营养结构和数量不同,所以要因人而宜。二、寒热平衡 中医药食同源,讲究食物和药物分四气,即四种特性:寒、凉、温、热,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多食寒凉食物会导致阳虚寒性体质,多食温热性食物会导致阴虚热性体质,所以温热寒凉及平性食物要搭配合理平衡。对于素体有热,要多吃寒凉性食物,素体有寒要多吃温热性食物,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寒之热之,热者寒之。”三、整体平衡 整体营养作为营养学概念,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物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生命产物,营养有其内在的平衡性和完整性。比如:小麦面粉属于热性食物,麸子属于寒性食物;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枸杞子补肝肾,地骨皮清肺降火;生姜皮属于大寒,而生姜肉属于热性。所以营养膳食指南特别强调要尽量吃全营养成分谷物。四、五色平衡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中,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界的植物五颜六色,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生长,为万物之灵的人提供了食物来源:人体五脏与大自然的五色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中医五行养生理论中,肝与青色同属于木行,心与赤色同属于火行,脾与黄色同属于土行,肺与白色同属于金行,肾与黑色同属于水行,五色入五脏,各有不同的营养作用,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选择食物要遵循五色平衡。五、五味平衡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始终离不开饮食中的五味,五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医学认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入五脏。食物的五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如果调配得当,保持五味平衡,则可增进健康;相反五味偏盛,则脏腑精气失衡,有损健康。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其实,中药也有甜的辣的,为什么唯独说苦味利于病呢?就是因为人们喜食甜味辣味食物太多导致火气过盛,而苦味就是去这个火气的。六、昼夜平衡 既然讲求吃动平衡,而且人有昼兴夜寐的规律,人体白天和黑夜对饮食的营养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要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昼夜平衡。对于胖人和运动量少的人,也可以不吃晚饭或过午不食。而事实上有大部分的人最重视的就是晚餐甚至夜宵,时间久了身体何以堪受。七、四季平衡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气血也随时令季节变化而变化。《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所以饮食要四季平衡。尽量吃应季菜,春叶夏瓜秋果冬根,也有春花夏叶秋果冬根之说。随着四季的变化,选择不同的食物,顺应天人合一之气,又有天人合一之趣。夏天天热,大自然给我们身体比冬天更多的热量,需要的饮食量就应该减少,而很多人仍在以各种理由加强营养,伤害着自己的健康却全然不知不顾。八、年龄平衡 人历经生长壮老,不同年龄阶段对饮食营养质与量的需求也不一样,幼年儿童少年要生长发育,青壮年要学习工作劳动需要的营养就多,老年人活动量小,新陈代谢慢,所需营养就少,所以饮食要与年龄平衡。而现实中很多人的做法恰恰相反,许多老年人不顾营养需要量的下降,盲目的补充营养。 九、性别平衡 男女生理性格特点不同及担当社会职责不同。男喜动,女喜静;男子多从事重体力劳作,女子多从事轻体力劳作。男以肾为本,女以血为本,所以也要注重饮食与性别平衡。有些女士总觉得男女平等,甚至吃得比男士还多,结果就吃出了病。十、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尚有争论,但从阴阳平衡的观点看,食物酸碱平衡是很有道理的。这里的酸碱不是指味道,而是指食物的代谢产物分酸碱性。即使人的血液酸碱值相对稳定,但这是人体自我调理的结果。如果偏酸偏碱的食物过多,人体在自我调理的过程中会伤害一些组织器官细胞,时间久了就会造成疾病。比如:高尿酸血症严重了不仅会导致痛风病,还会伤害肾脏。为什么有人强调酸性体质容易致病,恰恰是人们追求高營养进食蛋白和油脂太多,蛋白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虽然吃起来味道不是酸的,但代谢产物是酸性的。酸味食物,如苹果、葡萄、山楂、柠檬,甚或醋吃起来很酸,但代谢产物属于碱性的。谷物不含皮就会偏酸性,升糖指数高;而谷物皮就会偏碱性,升糖指数偏低,从而说明吃全营养谷物有多重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