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语篇功能视域分析杜甫诗歌的英译策略 |
范文 | 【摘要】本文立足于语篇功能视域,从杜甫诗歌及其英译出发,从意向性和可接受性、信息量的调控、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三个方面着手,在语篇功能视域下探讨杜甫诗歌的英译策略, 以期丰富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 【关键词】语篇功能;杜甫诗歌;英译策略 【作者简介】岳祥云,内蒙古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 (人文社科类), 项目编号:2017QDW-S03 ,项目名称: 基于语料库的杜甫叙事诗翻译风格研究。 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对语篇功能在杜甫诗歌英译应用的不断关注和重视,对语篇功能在杜甫诗歌英译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语篇功能视域分析杜甫诗歌英译策略关注的焦点。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翻译效果,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对杜甫及其诗歌概述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杜甫诗歌的文本功能与翻译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应重视从语篇功能角度分析杜甫詩歌英译策略,期待丰富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 一、杜甫及其诗歌概述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 读书漫游时期、长安困顿十年、战乱初起,颠沛流离时期、流寓两川时期、寓居夔州时期和漂泊荆湘时。时值大唐王朝鼎盛时期,杜甫经验了终其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浪漫岁月,写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诗句。然而,这个时期,杜甫诗歌只存不到三十首。在长安困顿时期, 受人嫉妒排挤,遭人冷落,杜甫体察到了潜伏的社会危机,大胆揭露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不恤百姓, 批评皇室的腐败以及社会黑暗,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爆发,洛阳失守,百姓颠沛流离,杜甫从宫廷步向民间,为其诗歌开拓了广阔的天地,铸就杜甫创作的第一次高峰,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北征》等。这个时期国家和苦难的人民成为他诗歌的主题,这也反映了他对百姓的“仁爱”之情。在流寓两川时期, 因受到高适、严武的资助,生活与心境均比较平静, 然而怀念故乡、心系黎民, 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慨叹。寓居夔州不足两年,写下大量的诗歌,铸就杜甫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写下了大量传记体长篇,如《壮游》《遣怀》等。漂泊荆湘时期,杜甫步入晚年,也是人生的最后三年,诗歌创作更加炉火纯青, 登上岳阳楼,留下了晚年名篇《登岳阳楼》。杜甫诗歌约1450余首,包罗万状,生动深刻全面地反映了整个社会面貌。杜甫被公认为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尊为“诗圣”,其作品代表着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杜甫诗歌的成就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从语篇功能角度分析杜甫诗歌英语翻译策略 通过选择杜甫的一些诗作为源文及其对应英语翻译作为目标文本,从而体会意向性和可接受性、信息传达、衔接与连贯、主题结构在杜甫诗歌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春夜喜雨》《石壕吏》为例,对从语篇功能角度分析杜甫诗歌的英译策略详加分析。 1.翻译中的意向性和可接受性。本部分主要论述意向性和可接受性的在杜甫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春夜喜雨》为例,这首诗作于杜甫流寓两川时期,心境较为平和,与田夫野老往来,居住环境“舍南舍北皆春水”,对春雨有着浓厚的情感。《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 一个五字符的规范诗歌,描绘了春雨带来的快乐心情。通过分析本诗意向性和意图的问题,从而加深对意向性和可接受性具体应用的认知和理解。 (1)意向性在杜甫诗歌中的应用。意向性主要是指文本制作者利用文本追求和实现诗人想表达的意境,也就是说,意向性是指生产者产生的目的或目的文本。翻译者应该尝试制作目标语言,让读者与源语言读者获得相同的意图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交际效果。杜甫的大部分诗歌都以沮丧的停顿和过渡为特征。他们满身都是悲惨的韵律,以及对社会的不公正评论,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诗歌《春夜喜雨》风格鲜明,在这首诗中,杜甫表达了对基层人民生活的关心,希望官员能沛降恩典,像春天的雨一样无声地滋润大地。《春夜喜雨》由八行诗组成,除了在标题中出现一次“喜”(快乐)之外,在内容中找不到第二个“喜”。但是,喜悦的感觉是充分展现在这首诗中。因此,“喜雨”这个字是翻译的核心,路易·艾黎、许渊冲皆译为“good rain”,充分揭示了人们赞美雨的快乐心情,目标读者可以理解“喜”字表达的真正含义,从而准确地抓住源文本的意图。 (2)可接受性在杜甫诗歌中的应用。可接受性,是指读者对文本的回应,即翻译文本的语言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标准,是否可以被目标语言的读者理解和接受。《春夜喜雨》这首诗是一首吟唱春雨的诗,由于春天代表着希望,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着生机勃发。“春雨”主要是指在漫长的寒冷冬季之后,迎来的崭新春天,代表着大自然所有生命的重生。由此,翻译者通过采用符合英语语法的标准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将《春夜喜雨》标题的“喜雨”翻译“good rain”,路易·艾黎将尾联中“晓看红湿处”翻译为“Morning and I see a damp redness on the branches”,许渊冲译为“Dawn sees saturated reds”,两个译本虽表述角度不同,但都生动地反映了源文本的内涵,有助于译入语读者对该诗句内涵的理解。 2.翻译中信息量的调控。由于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鉴于此,在翻译实践中, 译文的信息调控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基于篇幅的限制,此文只谈及信息量降级,当源文是信息量较高文本,翻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降级从而达到有效翻译的效果。我们可以将此方法视为信息量的降级。《春夜喜雨》尾联后半句写道“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就是指今天四川省成都市。但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如果不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对于“锦官城”则不得而知,为了避免进一步注释,所以在翻译的时候直接省略了“锦官城”这个地名。如路易·艾黎直接译为“Laden down with flowers”,许渊冲译为“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两位翻译家皆着力描述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省略掉了“锦官城”,此处没有着墨于地名翻译,然而即使没有指明具体的地方,却不影响译文传递的思想内涵。 3.語篇翻译的衔接与连贯。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单位,衔接与连贯作为语篇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手段,因而是语篇研究的核心。篇章意义的连贯既靠隐性的逻辑关系,也靠显性的丰富的衔接手段。就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表达而言,英语对显性链接成分的依赖程度较高。韩礼德和Hasan在Cohesion in English中, 将衔接手段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类语法衔接手段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 连接又被划分为增补、转折、因果和时间关系。语法衔接手段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 连接又被划分为增补、转折、因果和时间关系。通过笔者先前对于杜甫叙事诗四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统计得之路易·艾黎对于表因果关系连接词“so”和表时间关系连接词“then”的使用频率最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拓展杜甫诗歌英译研究,需充分发挥语篇功能的应用价值,在杜甫诗歌翻译研究中充分重视意向性和可接受性、信息量调控以及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从而在语篇功能视域下探讨杜甫诗歌的英译策略, 以丰富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 参考文献: [1]萧涤非.杜甫全集校注(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4-14. [2]吴力群.语篇功能视域下的汉英旅游文本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赵宁.体裁分析视域中英文促销语篇的谋篇与表意策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5):153-156. [4]Rewi Alley. Tu Fu, Selected Poems[M].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62:208. [5]仝一旻,王慧莉.译入语中信息量的调控和源语会话含义的再现[J].中国翻译,2004(25):80. [6]文军,陈梅.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研究[J].中国翻译,2016(6):96. [6]任晓霏,戴文静.语料库翻译文体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58. [7]黄立波.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6. [8]文军.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再论[J].外语教育研究,2019(7):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