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CIS”战略与高职高专院校形象塑造研究 |
范文 | 康 华 1 “CIS”与高职院校形象 办出高职特色、创建高职院校品牌,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形象,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赢得社会信誉和美誉的前提条件。事实上,很多学校无时无刻不在塑造自身特有的形象,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学校文化,如表层的校标、校歌、考勤制度等,里层的校训、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还有“以人为本”、“以创新求发展”等理念。内层的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说很多学校有学校文化,而且有的文化内涵还是相当丰富的。 借鉴企业成功的形象塑造经验,高职院校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CIS”理念和策略,指导学校形象的设计,实施学校的形象战略,纠正学校形象只是简单的“包装”和“装饰”的误区。这不仅可以为学校增强教育能量,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辐射功能,而且,还可以提升学校整体吸引力,为学校发展创造契机。 2 高职院校实践形象设计的构想 2.1 理念识别系统(MIS)的建构:提炼学校精神,制定核心价值观 理念识别系统属学校精神文化的范畴,是指导办学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学校最高层管理者思想系统和战略系统。具体包括办学宗旨、学校精神、管理理念以及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政策等。其主要来源于办学者对教育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对学校情况的全面诊断。 高职院校要塑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在社会上的认知度,首先要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即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必须思考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国家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提炼什么样的精神,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吸引力,这些是确定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起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劳动组织后,除了要求其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外,还要能够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意识,如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复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相适应,积极接受企业文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向学生传递文化时,应有意识地考虑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衔接沟通与同质性,把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接受并改善企业文化。基于此,高职院校在确定办学理念时,必须强化“市场本位”意识,以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为出发点,并根据学校特色找准定位,提炼出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精神。使其成为本校文化核心的统帅,并以此确立核心价值观、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评价事物和行为的标准。它取决于学校精神。有了它,职校内部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就具有了统一的标准,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当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时,管理就容易了。如根据市场导向意识,确立学生是高职院校生命所在的核心价值观。这既是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有了这条标准,教职员工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然会以学生为客户,视学生为“上帝”,努力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愿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客户”满意,并以此作为评价自己工作的尺度。如再把“企业为客户”视为核心价值观,以满足企业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之一。教职员工就会自觉地把企业文化的理念引入教学活动,以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2.2 行为识别系统(BIS)的制定:创设高职院校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 用“CIS”诠释学校形象塑造内涵,可以将学校形象看成是一个有着三个层面的球体表层是能够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部分,可称之为VIS,他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内核,即MIS,是最隐蔽、最稳定、概括水平最高的部分,表现为学校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精神文化,MIS不应该只是一面辉煌的旗帜,或只停留在口头上,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而要在学校日常行为中每时每刻地体现出来,并达到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认同、接受、形成默契,必须通过一整套制度来实现,落实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渗透到学校各个部门以至每个师生员工的行为中去,成为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体系。如摩托罗拉公司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并具体细化为“肯定个人尊严、实施充分的培训、创造无偏见的工作环境、关心每个人的成长和个人前途、为每个员工创造事业成功的条件和体验成功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配合开展“论功定酬”的薪酬制度。此外,公司还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开放的沟通制度,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些制度安排让企业核心理念体现到管理的各个过程,使员工亲身体验文化所带给他们的利益。这些体现核心理念的“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度办事的规程、制度”就构成了学校形象的中层,是形象塑造因素中较为内隐又相对不稳定的部分,也是学校“形象工程”的最终内在归宿。这部分就构成学校的行为识别系统(BIS)。BIS属制度文化范畴,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在日常工作管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渗透,是学校运行的规章制度。不仅包括准则、章程、机构设置、人员岗位规范、行为方式、管理方法、教育手段、学生培养方式,还包括人际交往活动、艺术节、科技节、学校教育成果展等文化专题传播活动。规范着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一切社会活动。“制度至关重要,好的制度浑然天成,简洁高效,令人为之惊叹。”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善于以此为核心指导教学服务活动,改革种种运作机制,完善学院形象文化的中层,创设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 2.3 视觉识别系统(VIS)的设计:创设校园环境文化独特的风景线。学校视觉识别系统“SVI”即学校的整体视觉形象,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形象化再现。与学校的物质文化层面相关联。以视觉传播为手段,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文化特质、专业特点、规范制度等语言转换为具体符号概念,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组织化、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形象,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同时对校名、校徽、校歌、校牌,各校区校园、校舍、主要道路等公共指示系统,信纸、便笺、信封、明信片等办公用品赋予标准字、标准色,以形成独特的识别系统。 系统地导入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视觉综合设计,可以达到为学校“美容”的目的,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所形成的有形的、独特的、易于辨识的视觉形象,有利于使外界产生固定印象,有助于“顾客”迅速寻找,可以使学校更易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同时整体的视觉形象将学校个性或特色广泛地传达给外界,有利于良好个性化形象的树立,塑造学校独特的品牌形象。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优秀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确立的是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的是共同的文化氛围,容易使教职员工树立与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归属意识、群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以此激发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从整体上提升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使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凝聚力、向心力。 从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者的角度来讲,高职教育在向学生传递文化时,应有意识地使学生认同、接受、适应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吸收企业文化“VIS”精华的优秀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导入则是高职院校向学生传递文化的有效途径,它在有形中创设了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相接轨的因素。通过“耳濡目染”、视觉文化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并接受学校文化。这种品质的形成使学生进入企业劳动组织后,能够主动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意识相适应,更易接受企业文化。这恰是高职院校树社会形象,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目的所在。 2.4 遵循“CIS”战略的理论,高职高专院校形象的塑造一定要以“MI”为核心,以“MI”为源动力,通过与BI和VI充分结合,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CIS”战略的运用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照搬照抄,要有创新,而且要量身定做,只有这样的“CIS”才是优秀的和适合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