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讨论式教学在物理专业的科学运用 |
范文 | 沈 红 摘 要:当前人类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早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课堂。如何使我们的课堂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这些历来都是教育界人士共同关心的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解决以上问题较为有利。本文从讨论式教学的基本特点着手,介绍了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几个步骤,阐述了讨论式教学的优越性。 关键词:创设;新奇;未知环境;刺激;求知欲;思维的积极性;探讨;总结;强化;自信心 讨论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对有关现象、规律的探讨,让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氛围,让他们不断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扩充知识、深化认识,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参与讨论所必须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已具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绪愉快的儿童,理解力和模仿力都很强。因此,一种被称为“快乐学习法”的游戏教学手段在幼儿和小学教育中倍受推崇。对于我们中专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游戏的意义已经远不如小学生来得重要,但是,他是否获得愉快的体验,却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当学生对教学活动发生兴趣时,才会主动、积极地进行发现和创造,以至对事物的认识进入新的境界,获得更佳的记忆效果和思考能力。 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青少年都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因此,对他们来说,真正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不但要满足其求知欲,还必须满足他们表达自我的愿望。优秀的教师,应该为他们开拓尽可能多的参与探讨的机会。参与不仅是表现,也是是学习,而且是更主动、更积极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最容易把握的参与机会莫过于讨论。当我们的教学活动既能满足学生有求知欲,又能满足其创造欲和表现欲时,可以说,我们的教学活动成功地造就了乐于学习的好学生。进行讨论式物理教学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新奇的未知情境,刺激其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其思路进入不受约束的积极状态。例如在讲授《玻意耳-马略特定律》这一重要气体定律时,我首先借助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注意:把一定数量的清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气泡从容器的底部上升;把另一盛水和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同样可看到有气泡从容器底部升起。接着提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气体状态的变化。进而提出问题:(1)描述气体状态的参量有哪些?(2)“气泡上升”的两种情况有何不同?(3)气体在等温变化过程中, P随V的改变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否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通过实验找出其变化规律? 这样一来,教材安排的关于“玻-马定律”的探索性实验也就转化为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践的探索实验。这时候,他们必须调动自己的记忆和经验,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而判断假设的可行性、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法。经过群力迅速确定研究对象和实验条件之后,我发觉,大多数学生都很自信,都希望成为上台操作的“优秀实验设计者”。在这里,筛选实验方案的过程是受时间限制的,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情交流对问题的论证,借鉴彼此的视点,分享彼此的心得,气氛非常热烈。因此,我充分为有计划地刺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执行实验,是激起学生参与欲的很关键的一招,是物理教师在组织讨论式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技巧之一。这样做的最明显的好处是:使一系列“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化成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事实上,当同学们经过讨论达到统一认识,当其中两个被公认为可立刻付诸实施的方案被筛选出来时,无论是走上讲台操作的实验者及其助手,还是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实验结果的同学,都沉浸在“自己找真理”的成功喜悦之中。他们此刻的兴奋和专注,绝不可能出现在观赏老师的“推销式”演示实验过程中。因为,能否通过这两个实验找到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是他们假设和论证是否合理的最好鉴别。对于真诚地追求的少年学生来说,得到符合自己假设的实验结果是对其努力探索的最美妙的回报。与同学分享“自己找到真理”的成功喜悦,是对学习自信心及积极性的最佳的激励。进行讨论式教学的等二步,是及时把握学生的最佳状态(或者说把握学生思维活动最活跃的时机),引导他们对抽象的物理规律作进一步探讨。在一堂课的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固然很重要,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维护这种热情更重要,也更不容易。讨论式教学固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讨论的话题总是由教师提出的,成功地调控讨论过程的教师通常总是那些善于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的教师,他们协助学生从分别研究每一要素的不同性质与作用开始,从中找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起决定性的东西来。再以“玻-马定律”的教学为例,当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与压强成反比。“玻-马定律”的表达式也跃然纸上:p1/p2=V1/V2,p1V1=p2V2,那么,接着必须进行的是进一步讨论“玻-马定律”的意义了。 “玻-马定律”的意义,听起来很抽象,很容易令学生无所适从。但教师可以把它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问题:(1)“玻-马定律”反映了哪一物理过程?其规律如何?(2)为什么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3)如何直观地反映一定质量气体在等温变化过程中,压强p和体积V的关系(这个总的实质是:如何建立P-V坐标,画等温线?等温线的物理学意义?)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讨论时,一般都比较自信和活跃。在这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扫除思维障碍而又不是哗众取宠的“清道夫”。也就是说,教师最好是不着形迹地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对自已的自信,摆脱教师的依赖。 又以研究平抛运动一课为例。对于平抛运动,中专物理学要求解决的总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及其运动速度变化的特点。对于刚刚接触曲线运动的学生来说,这两个问题真是一个陌生的大课题。但是教师可以在学生获得了对平抛运动的感性认识之后,提示:(1)进行平抛运动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2)根椐牛顿运动定律,它将获得怎样的加速度?(3)为什么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以上问题学生都可以运用现有的知识自己找到答案。变更提问方式的结果,是使这一学习新课的活动变成了运用已有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的“复习”活动,听老师讲课的观众变成了向同学师长展示自己知识水平、分析能力的“演员”。 可见,在学生眼中无从入手的新课题,教师可以把它点化成学生靠自己能够解决的一般问题。这一过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引导下,在一次又一次的温故知新的历程中,得以不断积累探索“未知”的经验,逐渐摸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进行讨论式教学法的第三步,是善于利用总结学生实验(或推理)结果的良机,强化学生由于“解决问题、掌握真理”而产生的成功感,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探索精神更持久、更旺盛,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优良学风,掌握研究物理学科学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独特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意志较薄弱、挫折承受力较差等性格弱点点。在学习过程中,这一弱点通常表现为欠缺学习主动性,欠缺攻克难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害怕失败。因此 教师在总结(或者说复述)学生的思考成果时,有必要刻意强调:“你们的正确推理说明……”、“你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今天大家又一次运用原有的知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功方法”等等。 成长中的青少年固然需要前人的成功经验,但他们更需要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尝试中不断得到鼓励和帮助。恰当的鼓励如同高明的指导一样,是学生实现“探索--成功--再探索--再成功”良性循环的催化剂。当然,在从事科学探索的历程中,失败和挫折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在我们的第一堂讨论课中,都会有不少学生的设想和推理被证明是错的。教师强调学生的成功,不是为了掩饰错误、抹杀挫折,而是为了让学生正视:即使他曾经失败,但最终他可以成功。 总的来说,讨论式的教学一方面使年青的学生找到了战胜“未知”、表现自我的满足,逐渐形成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由于成功的快乐令他们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及推理印象更深刻、更易于记忆、更乐于应用,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讨论式教学,不但课堂气氛热烈,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轻松地独立完成堂上练习和课后作业,测验结果也令人满意。 但是,现行的班级编制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同班学生的个性、理解力、思维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应该说会给开展讨论式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因此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及时找出某些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激起新的集体讨论,教师必要的知识修养以及良好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都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情况,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特别鼓励敢于发问和创新的同学;对个别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既要通过恰当的提问增强其自信心,又要借助适宜的不提问保护其自尊心。当然,教师的提问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对提问的反响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自始自终在讨论发问中发挥主导作用。 作者简介:沈红 ,女,汉,出生于1968年10月,贵州兴义,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贵州教育学院,高校讲师,从事物理教学工作19年,曾担任过《物理》《电工基础》《技术物理》《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物理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