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分析 |
范文 | 冯爱珠 【摘 要】本文围绕着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结果(反馈)等三个环节进行问题分析。通过分析将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导入。在国际视野下来看待教学手段,当前需要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下工夫。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分析;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还须重视培养他们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从而,这就为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时,如何实现上述两方面的效果便成为同行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正因如此,笔者想借助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 遵循目的、手段、结果这样三段式的环节划分,可以围绕着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结果(反馈)等三个环节进行问题分析。通过分析将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导入。梳理现阶段的有关文献发现,诸多作者在问题讨论中较为忽视教学反馈环节,而是聚焦于教学手段的应用环节,这在本文中将得到一定的改观。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针对问题的分析 根据上文所归纳出的三个环节,针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针对教学目的的分析 或许有同行会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目的来认识,实则不然,教学目标扮演着总括层面的教学指导职能,但它具有文本性的特征而未能考虑到教师个体的需要。作为教学目的则更加关注教师对物理教学最终效果的理解,从而能更好的驱动自身的教学实践。由此,这里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便在于,将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要件纳入到教学目的之中。 (二)针对教学手段的分析 教学手段不仅包含具体的教学进程,还涉及到教学组织和教学设备的应用方面。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在手段的应用上,仍主要与应试教育的需要相契合,从而十分重视由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国际视野下来看待这一手段发现,它实则扼杀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且也未能将物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当前需要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下工夫。 (三)针对教学反馈的分析 部分同行也许会认为,教学反馈只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环节罢了,且位于整体教学环节的终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从教学流程来看它应处于教学环节的末尾,但它能通过倒逼效应来促使教师改观当前的教学手段,也能促进他们深刻领会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因此,这里也面临着优化和创新的需要。 二、分析基础上的对策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对策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明确教学目的 众所周知,随着教学目的的明确将有助于教师自觉完善教学手段,而明确教学目的的工作则需要在教研组范围内来实施。教研小组组应带领成员深刻认识高中物理教学的功能,使教师们懂得培养学生能正确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教研的形式来创新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反馈。 (二)完善教学手段 上文已经指出,需要大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做文章。对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物理学习延伸至课堂以外的空间和时间范畴。为了确保这项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和安全性,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学生保持着联系;并在该平台上来为合作学习小组解疑释惑。 (三)优化教学反馈 目前教学反馈的主要形式为各种类型的测试,这一反馈途径更具有应试教育的特征,而无法与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相融合。为此,应将科技小发明、科技报告等环节纳入到教学反馈之中,并通过给予一定的分值或是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参考来实施。 三、案例 以“摩擦力”的例题讲解为例:握住水杯,使水杯在空中保持不动。让学生讨论水杯是否受摩檫力。若受,则其大小、方向怎样? 答案:水杯受到重力、手的弹力、手的静摩擦力作用。由于水杯静止在空中,因此静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再请学生分析图示(如图所示),教师可以演示这个实验,B物体用钩码代替: 提问1:物体A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2:拉力与摩擦力是什么关系?去掉物体B,摩擦力是否存在? 答案:一对平衡力。不存在,即摩擦力为0。 提问3:摩擦力起什么作用? 答案:在物体B的作用下,物体A要向右运动,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A向右运动,从而使物体A与支持面保持相对静止。 继续演示实验,在前述实验中,继续增加钩码个数,物体A开始缓慢匀速滑动后,开始提问: 提问4:物体A此时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5:这时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阻碍物体运动。 组织学生讨论、对比、总结。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应用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去完成,该题目应保证它的易操作性和安全性;并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上来。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反馈等三个环节进行问题分析。通过分析将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导入。应通过集体教研的形式来创新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反馈,以及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成守千.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8) [2]蔡万忠.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7) [3]郜宪坤.新课程下如何上好高中物理习题课[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