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心磨千课始成家
范文

    【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心磨千课是名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要素。听课能促进经验的积累、传承与提升,评课能帮助规律的发现、提炼与总结,备课、上课则是智慧的投资、生成与创造。

    【关键词】听课 评课 备课 上课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没有风格的教师也不能成为名师。

    名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多个要素。李源田、朱德全、杨鸿在《试论名师教学风格的养成》中指出,名师的教学风格形成,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美于读,广涉博览,以丰厚文化底蕴拓宽知识结构。(2)乐于听,聆听学生、家长、同行、专家、社会的不同声音。(3)敏于看,在平凡中觅精彩,在现象中寻本质。(4)精于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5)习于思,要具备强烈的反思倾向和有意识思考问题的习惯。(6)勤于写,写是做的提升。(7)巧于说,把情境性、技巧性、个体性知识转化为普遍化、符号化、社会化的知识。(8)善于处,与他人真诚对话和交往。以上基本上囊括了名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素,多维度指明了教师成长的方向。

    名師教学风格的形成涉及诸多要素,其形成过程也具有复杂性。在诸要素中有没有最为关键的要素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仅从“心磨千课”的角度做分析。

    一、听课:经验的积累、传承与提升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是如此。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每位名师都是在听课中“长大”的。

    特级教师张祖庆在《听课·追课·晒课·裸课》中介绍,他像粉丝追踪偶像一样,锁定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三位名师的课,找来课堂实录、教学录像,进行两个方面的专注研究:一是微格研究。从“导课艺术”“问题设计”“理答技巧”“朗读指导”“课堂激励”“读写结合”“结课艺术”等维度归类研究,提取策略。二是还原研究。试着将他们的课堂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针对“教学设计”追思“设计意图”……若干年下来,最终形成了“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风格。

    “幽默、智慧、简约、朴实”是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教学风格。他在《名师成长方式与教学风格谈》中介绍,每个人的成长方式都不尽相同,他从自己成长的经历中发现,“模仿—融合—创新”是最基本的方式。从模仿起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模仿运用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教学规律,达到一种“浸润”。特别是对于名家的经典课例,他都精心揣摩,用心模仿。1990年,薛法根买了一整套《贾老师教作文》的录像带,天天晚上观看,用心记录课堂上每一句经典的指导用语,揣摩这样指导、这样说的理据。贾老师的三盘录像带,他整整观摩了两年,在贾老师素描作文的基础上,逐步研究自己的生活作文、实用作文,创造性地开始了循环日记交际作文等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特色。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张祖庆老师的两个“绝招”是有大智慧的,“微格研究”触及好课的诸要素,是在发现、是在欣赏、是在积累名师的教学追求及教学风格;“还原研究”是在追根溯源,是在理性思考,是在积极实践与提升。他研究名师课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的行为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薛法根的“模仿—融合—创新”之路,经历的是渐进的、守恒的过程,与之相伴的是“精心”与“用心”,探究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他拿下一个个“阵地”,攻下一座座“碉堡”,他实现了每经历一次实践,就发生一次转变;每经历一次实践的洗礼,就变得更成熟一点的成长进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风格”是“付出”结出的成果。以上两位名师都经历了学习、实践、创新的成长之路,他们锁定名家,聚焦研究目标,做细致的微格研究,做到了真学、真教、真研,进而维恒、维实、维新,最终成就了自己。

    二、评课:规律的发现、提炼与总结

    斯皮尔伯格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没错,评课是教学规律的发现、提炼与总结。

    评课有多种形式,诸如个别面谈式、会议评议式、书面材料式、自我剖析式、复盘式……不论哪种形式的评课,都应该对课堂现象进行梳理,找出“应该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然后举一反三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为了研究名家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笔者撰写过《小学语文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词语教学例析》《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阅读教学精彩片段赏析》《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作文教学实录及评析》《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语文教学幽默语言探微》等几十篇教学评价文稿,从中参悟到:每一位名师都是“一部书”,蕴含着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无穷的创造力和迷人的人格魅力;每一位名师都是“导航的灯”,照亮了我们的双眼,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每一位名师都是“冲击波”,撼动我们的心扉,洞开我们智慧的大门……我们会在一次次欣赏、反思、实践的历练中一步步成长为名师。

    撰写评价文稿表面上看是“写”,其写作的过程是综合的,需要听、思、查、评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既要眼高,又要手高。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你不能简单说清楚,就是你还没有完全明白。”评课不仅仅是评,如果想评得恰到好处、入木三分,你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观课,定点学习某个范围的知识,且要深入下去,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审视,对现象背后的东西进行分析和思考、提炼和总结。换言之,评课需要深稽博考。“深”与“博”强调钻研要有深度与广度;“稽”与“考”则强调钻研的过程要严谨与准确。特级教师宋运来曾嘱笔者写一篇关于“儿童漫画作文研究”的评述文章。笔者没敢怠慢,专门向他索要研究方案、课堂教学实录、阶段成果等材料,并进行了细细的研读,然后才动笔撰写了题为《“儿童漫画作文”的大境界》。评别人的课,长自己的本事。

    三、备课、上课:智慧的投资、生成与创造

    备课、上课是智慧的投资,造就教学能力的增进。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凡名师在备课上都是非常下功夫的。于漪老师备课,每课都要进行三次备课。第一次打开教本,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备出一份教案;第二次对照教师用书上的教案,看看自己的教案与教师用书上的教案间的差异,并思考优点与不足;第三次是当她在平行班上过课之后再进行备课,以便为后面班级上课改进。每次上完课后,于漪老师都要写四五百字的教后反思,思考今后的教学,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大家熟知的于永正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这样评价他的课堂教学:“于老师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组织得那么周密,雕琢得那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感——留有思考的余地。”确如所评,于老师是当代能把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课上得同样精彩的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之一。那么,于永正先生是如何磨课的呢?

    他曾说:“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他備课时往往要经历以下几步: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重要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他力求把课文读“活”。“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的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他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他先努力去做。

    于永正老师讲课文,往往就抓一两个关键性的词,给人的感觉就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为什么他能抓住关键?因为他把课文吃透了。他细读文本,在“细”字上下足了功夫。

    于永正老师的课为什么能上得这么鲜活?这得益于他备课智慧的投资、生成与创造。课堂教学可以建立在爱心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勤奋之上,还可以建立在智慧之上,但只有智慧能够真正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于老师的智慧源自哪里?源自他深厚的学科素养、融会贯通的教学理论体系、驾轻就熟的教学实践、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整合能力。教学智慧是要经过长期丰富的实践、反思和感悟动态生成的。

    名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模仿性教学、独立性教学、创造性教学以及有风格的教学四个环节,有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实践过程。其中,听课、评课、备课、上课是不可或缺的——心磨千课始成家。

    【参考文献】

    [1]李源田,朱德全,杨鸿.试论名师教学风格的养成[J].上海教育科研,2010(3).

    [2]张敬义.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