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低年级语文课堂“声”入人心
范文

    吴晓晔

    【摘要】范读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示范性的朗读,也是范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范读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缺失,教师不重视范读的意义使得范读的价值难以实现。本文从教师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该如何正确范读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试图打造“有声”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范读 实施策略

    有一次,笔者听学校一位新教师执教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其中有一环节,印象颇深:

    师:谁能读好小鸭子说的话?(出示:不行,不行,你不会游泳,会淹死的!)

    (一学生朗读,语调略平缓)

    师(皱了皱眉,估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嗯,谁再来试试看?

    (一学生朗读,因受到前面学生的影响,语调依旧比较平缓)

    师(有些慌,有些急):注意哦,这句话要读出小鸭子着急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依旧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

    (教师担心时间问题,该句的朗读到此结束)

    本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想必就不会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局面了。朱自清在《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中写道:“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诵读,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成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而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范读少之又少。有的教师由于本身缺少必要的朗读訓练,在朗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有的教师只注重提醒学生说这个字是轻声,那两个词语要连读,而忽略了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先扶后放。因此,我们务必将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范读放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此时“有声”胜“无声”——教师范读的重要性

    (一)范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一大部分基于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学生在接触一篇新文章时,起初会读得磕磕绊绊,常常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此时,如果教师适当进行示范朗读,其作用不言而喻。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中有一个长句子:

    “我在摇摇晃晃的草叶上伸懒腰,用一颗露珠把脸洗干净,把细长的胡须擦得亮亮的。”

    这一句话不但长,还特别要注意“的、上、得”这几个轻声。低年级学生读书时大多如小和尚念经,或一字一顿,或尾音拖长。因此,学生停顿不当、轻重音不明确时,教师就应进行适当的范读,可多可少,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其理解能力往往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培养学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感强的学生,可以在没有教师点拨的情况下迅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这就是感知和领悟的能力在起作用。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找春天》这篇优美的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学生自读时有的声音过于低沉,有的语调平平毫无波澜,这就体现了学生理解文本感情不到位的现象,而这现象正与教师忽视范读有着必然联系。高水准的范读既能达到示范的目的,也能间接教会学生借助字词停顿、音调高低、语气缓急等方法来演绎句子,使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听、读中得到充分的熏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说:“教师要做儿童文学的朗读者。”学生的情绪往往能在教师充满感染力的范读中被激活,并慢慢沉浸在教师营造的语言氛围中,细细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实现感悟文章的目的。

    (二)范读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展示教师个性魅力

    笔者曾和同年级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喜欢有教师范读的语文课,且对教师的喜爱度高达95%,缺少教师范读的语文课堂,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度仅为40%。实验证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课堂教学的成功有着直接的联系,拥有教师范读的课堂更具感染力和丰富性。拥有真情实感的“人”(教师)能够把所有的语气、语调、表情、动作转换成一种“美”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给学生,使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共同沐浴在文学艺术的光芒之中。

    因此,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用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和感染学生,让整个语文课堂“声”入人心。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范读的要求

    (一)打造教师范读的“表情包”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再加上55%的面部表情。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表情朗读(包括肢体语言),以此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往往更能抓住他们放飞的思维。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中,文章展现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环境的不同特点,而学生在朗读时很难把握文本所带来的节奏变化。此时,教师“有表情”的范读就必不可少。其中“黑沉沉、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出”应适当加重语气,放慢语速,脸上呈现一种压抑的状态。“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不妨读得紧张、响亮,并配上微微皱眉的神态。当读到“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可以眉目舒展,面带微笑,语调轻快,给人一种放松愉悦的情绪。学生通过耳听教师读的声音、眼观教师读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不仅可以充分理解教师所传达的信息、感受文章营造出的氛围,而且为进一步感知课文扫清障碍。

    (二)力求教师范读的“多样化”

    1.教师范读与多媒体的结合

    我们生活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多媒体早已走进语文课堂,成为教学时锦上添花的工具。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动听的音乐、多彩的图片、丰富的画面往往更能吸引他们融入课堂。例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文中,学生朗读普遍存在低沉、平缓的问题,教师范读时可加上雨点儿淅淅沥沥的背景音乐,以及雨后“花更红”“草更绿”的演变动画。学生边听边看,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雨点儿滋润万物的作用。这不仅改善了朗读时毫无波澜的弊端,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2.教师范读与学生的互动

    当今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范读虽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师范读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参与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在实践时,尝试了以下几种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低年级学生尚未拥有直接朗读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范读先帮助学生突破生字词的难关。学生在聆听时,不仅能有效地解决阅读的障碍,而且能入情入景,走进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是一种引导性的读书方法,也叫领读。对于课文中某一拗口词句、某一精彩片段、某一突出主旨的地方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范读,必要时可加上简明扼要的提示,使朗读效果更佳。

    教师范读,学生伴读。在解决生字词困难之后,学生基本能做到流畅地朗读,但在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则稍有欠缺。这时候,教师的范读声应稍大些,学生尝试用稍低的音量跟着教师同步读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读书方法。

    (三)实现教师范读的“针对性”

    教师范读,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此,教师事先务必要充分地摸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做好范读准备。

    当学生遇到重点字词或不认识的字词时,教师应进行范读。此时教师的范读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兴趣,也能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顺。

    当学生无法正确把握标点符号所传达的语气时,教师应进行范读。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循序渐进的模仿朗读、比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标点的意味、理解语句的意味,享受成功的快感。

    当学生对句子意思、文本内容感悟不完整时,教师应进行范读。教师朗读时有意识地夸张、停顿、强调,能很好地为学生了解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指明方向。学生还应模仿教师朗读,教师相机为学生“听诊” “把脉”,这样既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其理解水平。

    教师范读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朗读示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停顿不当、标点理解不清、情感体会偏差等问题,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规律,提高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巧用表情、掌握方法、对症下药,让“声”入人心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中的乐园!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