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 |
范文 | 钱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师应遵循自主性原则,即重視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漫灌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差异教学的前提基础——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育装备 (一)差异的教学对象,存在差异的能力兴趣 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信息技术热爱程度两方面。 1.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 根据华国栋教授的理论,可将学生分为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三类。综合型的学生,善于从整体出发,但对于对象的组成,不够敏感。分析型恰好相反,分析综合性则介于两者之间。 基于这样的思维差异,综合型的学生往往能快速构建出项目的大致框架,但对细节的实现,仍有困惑。而分析型则能顺利实现各部分功能,但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功能整合在一起。 2.对信息技术热爱的程度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程度,同样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上课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的则意兴阑珊,时常神游四海,把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机的各种按钮、按键上。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常是敷衍了事,教师要求什么,就完成什么。 (二) 差异的教育装备,适用差异的分组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差异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设备优势。以“极域电子教室”系统为例。教师能够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管理,可将有差异的分为一组,使他们在组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也可将同一类型的学生分为一组,布置更有针对性的作业。 当教师进行屏幕广播时,学生能截取教学演示的画面,这使得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保存截图,便于回忆。教师还能启动随堂调查,并当场得出结果,根据反馈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此外,还有学生演示功能,供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操作过程,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感。 二、差异教学的应用场景——不同的基础能力与课程评价 (一)差异的解题思路,应对差异的学生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在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会表现出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认知差异。有的学生偏向于整体的感知,有的侧重于部分的理解。如仅讲授一种思路,就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将软件工程中的两种开发模式,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相结合,采用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两种思路,来讲解Scratch项目的实现。 以第17课《穿越迷宫》为例,要求学生编写一个用方向键控制小猫穿越迷宫的程序。对分析型学生,笔者引导他们先完成一个整体的框架:迷宫的设计、小猫角色的导入,然后实现小猫移动、碰到迷宫边缘反弹的功能。对综合型学生,则提示他们,先完成小猫的全部功能,再完成迷宫的全部功能,继而将两者整合为一个Scratch项目。 (二)差异的评价方式,应对差异的学生能力 华国栋教授认为,考查的内容应当是根据学生来设计的,每个学生都应当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笔者将课程评价分为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40%)、期末成绩(40%)三个部分。 平时成绩关注学生的课堂作业是否完成,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否积极。而期中、期末测试,笔者会挑选讲过的题目,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原要求用鼠标操作人物移动,改为用键盘操作,并要求学生合理地运用所学,丰富功能。使考试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简单又有挑战性。 这就大大降低了测试的难度。首先,与讲解过的示例相近,照顾了学困生,只需要上课认真听讲,都能够顺利完成。其次,测试内容倡导学生自主设计创作,给予了优秀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与水平的空间。 三、差异教学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受众群体与评估方式 (一)广泛的宣传介绍,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差异教学思想在教师群体中广泛传播,但是家长却知之甚少。有些家长往往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更关注为什么孩子受到了“差异”的对待,这样的对待是否公平?这就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多方面形成共识,宣传差异教学的优势,打消家长的顾虑,以便教师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二)多样的信息渠道,改变原有的评估手段 华国栋教授在《差异教学论》中提出,对教学对象进行差异评估,是差异教学的前提。随着大数据以及智能设备的发展,除了原有的评估手段外,还可以充分借助科技的力量。例如:通过对学生上网行为、使用偏好、运动手环的大数据分析,可以轻松地获取学生的道德修养、社会认知以及身体发展状况等情况,减少我们评估学生的工作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应当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