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研究 |
范文 | 黄 旭 摘要:体操规则对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2006-2008年竞技体操规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深入研究新规则,充分合理利用新规则就非常的关键。充分的去利用新规则,除了深入的学习和准确的把握规则之外,还应结合实际,根据新规则的精神,建立各个项目的成套动作编排模式,以尽快提高运动员竞争实力。双杠项目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而新规则对双杠项目的影响是较大,如果在新规则的基础之上,根据世界双杠发展的情况和特征,制定出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项目的成套编排模式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以2006年之后世界体操比赛中双杠项目成套动作,以及国家体操集训队男子体操运动员的双杠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的成套编排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体操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确保2008年中国男子体操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服务。 关键词:体操;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 中图分类号:G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02-05 Elite Gymnasts' Parallel Bars Routine Arrangement study HUANG Xu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ymnastics is guided and restrained by the gymnastic rules. As the rules have changed a lot during 2006-2008, a deep study and making good use of it becomes important besides routine arrangement practice. Parallel bars, which is a traditional advantageous event of Chinese Team, is influenced much by the new rules. The arrangement mode in elite gymnasts' parallel bars is necessary and meaningful. The paper takes the parallel bars routines in world competitions after 2006 and Chinese Men's Gymnastics Team as cases and studies them by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evidence in training for coaches and gymnasts and preserve the status of Chinese Men's Gymnastics Team. Key words: gymnastics; parallel bars; routine; arrangement; mode 中国体操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以来,在每届奥运会上都能获得金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体操队对每次竞技体操规则的变化都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总结规律,并结合我国体操运动员的特点,编排各项目的成套动作。如今,2006-2008竞技体操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充分的去利用新规则,除了深入的学习和准确的把握规则之外,还应结合实际,根据新规则的精神,建立各个项目的成套动作编排模式,以尽快提高运动员竞争实力。成套动作编排是运动员显示竞争实力的物质基础,为此,我们有必要构建成套动作的模式,为运动员更快更有针对性的编排成套动作服务。 双杠项目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同时也是备战奥运夺金的重点项目之一。面对即将来临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竞技体操项目东道主的中国体操队机遇与挑战并存。新规则对双杠项目的影响是较大的,我们在难度动作的发展方面以及在编排双杠成套动作方面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如果在新规则的基础之上,根据世界双杠发展的情况和特征,制定出优秀体操运动员双杠项目的成套编排模式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而本文就对此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体操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确保08年中国男子体操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06年之后世界体操比赛中双杠项目成套动作,以及国家体操集训队男子体操运动员的双杠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1.2.2.1调查对象中国国家体操队一线和二线男队员共9名;中国国家体操队教练和国内体操专家共10位。 1.2.2.2调查问卷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设计了“运动员调查问卷” 和“教练员调查问卷”。运动员调查问卷发放9份,回收9份,回收率100%;教练员问卷发放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小范围内的“测量——再测量”方法,第二次与第一次问卷发放相隔 15 d,回收后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玆=0.835(P<0.05),说明问卷填写具有较高的信度。在实施问卷调查之前,采用5分制对问卷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了专家效度检验,专家对运动员问卷的平均评价分数为3.64分,对教练员问卷的平均评价分数为3.80,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1.2.3录像分析法观看2006、2007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决赛项目成套动作录像,记录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并对计算A分的10个动作划分动作组别和难度价值。 1.2.4专家访问法就问卷的设计和论文中重要的问题访问了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健、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体操部黄现思、潘辰飞、陈广生、原国家体操队领队钱奎、蹦床技巧部赵嘉伟及部分国家体操队和省市体操队的教练员及运动员,为论文的构思进一步理顺了思路。 1.2.5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对调查数据和观察录像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6逻辑分析法 1.2.7实践经验总结法本人为专业运动员出身,有着20年的体操运动经历,现为国家体操队队员。对训练和比赛的实践经验进行客观总结。 2结果与分析 2.1新规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体操项目的影响 2.2.1新规则的主要变化1) 突破传统10分,A分放开;2) 扣分系统更加细致、严格;3) 体操各项目不少难度动作降组,部分项目连接加分取消。 2.2.2新规则对双杠项目发展的影响 2.2.2.1主要变化1) 取消高难动作直接连接可获得加分的规定。取消连接加分是新规则双杠项目的最大变化之一,打破了以往通过低难度动作的连接就可获得高分的传统,运动员要想获得高分,就必须使每个被计算在内的动作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获得一定的高分值。这意味着对运动员的体力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双杠动作组别重新划分,第四动作组别为短半径回环动作。新规则将全部动作重新划分(表1),同样是5个动作组别,Ⅰ、Ⅴ类动作不变, Ⅱ、Ⅲ、Ⅳ类动作组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明确要求力量和静止动作,明确提出悬垂大摆动作,将短半径回环动作归为一类,体现了项目的动力化特征。
3) 某些前空翻类型动作难度升值。 4) 对动作完成情况的扣分更加严格。 5) 准备活动由30 s改为50 s。 2.2.2.2应对措施1) 动作类型要全,编排要合理。 2) 可以开拓前空翻下法动作。 3) 设想前空翻360°挂臂动作(身体摆过杠面,在后面挂),能达到F组,同时也是一个新动作,可以用在2008年奥运会。 2.2世界双杠优秀运动员与我国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项目成套动作的比较分析 2.2.1世界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项目成套动作的分析根据2006年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布的男子体操新规则,双杠整套动作是在两杠上支撑或经支撑完成的摆动动作、从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在一杠或两杠上悬垂大摆动作、短半径回环动作和下法5个动作组别构成。在满足规则要求的基础上,影响整套动作难度的因素主要只有一个,就是难度加分。表2为2007年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项目决赛前八名运动员及比赛成绩表。
表3是当今世界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10个价值动作的动作组别构成表。
从表4可以看出:80个难度动作总数中,D组难度动作最多,为42个;其次是E组难度动作24个,F组难度分值较大,但是动作个数较少,只有4个; C组难度动作9个;只有弗金做了一个B组难度动作。
2.2.2我国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项目成套动作的分析从表5~表7可以看出:1) 我国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的特点是动作难度加分多,平均动作难度加分4.52分,使得A分高,平均A分达到7.02分;2) 我国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组别构成分布较为均匀;3) 我国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难度组分布较为集中;4) 剖析我国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显示,5套成套动作中单个动作大多相同,但编排顺序不同;不同运动员有不同的动作组别优势,并根据优势制定适合自身的成套动作。
2.3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的构建 2.3.1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的要素分析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过程是由许多环节、多种要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构系统,而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实际上是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系统过程的一种简化、抽象和类比表示。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由元素组成,是元素及其关系的总和,即系统元素关系,如图1所示。
2.3.1.1成套动作编排要素1) 成套动作编排的合理性。 “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的合理性”指双杠成套动作的编排合乎编排标准,编排标准是依据国际体操评分规则(其中包括动作组别要求,动作难度要求,下法的特殊规定等),在运动员的能力范围内,合理设计体操成套动作。动作编排合理性具体归结为:满足动作组别要求和高“A”分。 2) 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动作的美是竞技体操最显著特点之一,美是体操的灵魂。双杠在一定程度是一种“集成”器械,双杠的特点提供了双杠成套动作编排艺术性的运动空间,同时也为双杠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动作连接的紧凑性。 2.3.1.2运动员特定需求本文运动员特定需求指运动员对动作类型、动作组别、动作难度和动作顺序等的偏爱和喜好。是运动员成套动作个性化的原因,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点决定。 2.3.2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的原则 2.3.2.1规则导向原则新规则下,双杠项目分为了“支撑类”、“挂臂类”、“悬垂大摆类”、“短半径回环类”和“下法”五个动作组别,在成套动作中,运动员必须完成除“下法”外的其余4个动作组里每组至少一个在难度表里所列出的结构组动作。 2.3.2.2类型多样化原则双杠动作几乎包括竞技体操所有的动作类型,选择余地大。首先应满足动作组别的要求,然后再在同一组别中选择不同的动作。动作类型多样化既符合体操规则对成套动作中同一动作组别动作数量的限制和动作重复的规定,又能充分体现项目特点。 2.3.2.3动作高难化原则构成A分的关键在于动作难度。纵观历次体操评分规则高难度的成套动作是获取高分的基础。由于双杠取消了连接加分的规定,这就意味着运动员的成套动作在满足动作组别的前提下,只能依靠更多独立的高难动作来获得更高的A分。因此,高水平的动作套路的难度应以D、E、F组动作为主。 2.3.2.4连接直接化原则如果旧规则下的高难动作直接连接是为了获得连接加分,那么,新规则取消连接加分后,高难动作的直接连接则为了以较短的动作套路,获得最佳的编排效果。因为一套动作中构成A分的高难动作就有10个,直接连接应是主要的连接形式。 2.3.2.5突出动力化原则大起大落的动力化成套动作是双杠发展的主要特征。新规则第42条关于双杠成套动作的描述很明确地表明该项目的动力化特征。规则规定一套动作最多允许有3个停顿。动力性主要表现在动作的速度、幅度、力度上,在不间断的摆动中完成空翻、转移动。动作上下起伏、节奏多变,方向变化自然,成套动作的连贯、流畅和紧凑。 2.3.2.6呈现立体化原则双杠项目的立体化特征是通过运动员在器械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实现的,由于双杠器械的结构和丰富的动作类型,很多动作可以在杠端、杠中、杠内、杠外、杠上、杠下、一杠、两杠上完成,为呈现立体化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连接直接化原则、突出动力化原则、呈现立体化原则共同决定成套动作编排时构成A分的9个动作的顺序和成套动作的顺序。 2.3.2.7优势动作组别原则由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差异,某类竞技能力相似的双杠运动员在做某个动作组别的动作时往往会有所不很适应,做另外某个组别的动作时,难度、质量、数量发展比其他动作组别占有一些优势,那么这个占优势的动作组别即本文所称的“优势动作组别”。双杠成套动作(5个组别10个动作构成)的优势动作组别体现在该动作组别里的动作数量至少达到三个,且平均每个动作的难度为0.4分或以上。 规则导向原则和优势动作组别原则为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提供了分类标准。 2.3.3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的构建 2.3.3.1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的分类“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是指在体操规则、成套动作编排要素和运动员特定需求(运动员特定需求由运动员竞技能力特点决定)指导下,形成的双杠成套动作的标准样式。任何模式的构建,都需要一定的理论依据。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的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的原则。以规则导向原则和优势动作组别原则为分类依据,将双杠成套动作的模式划分为“支撑类”编排模式、“挂臂类”编排模式、“悬垂大摆类”编排模式、“短半径回环类”编排模式和“混合类”编排模式。 2.3.3.2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的程序见图2。
2.3.3.3“支撑类”编排模式“支撑类”模式是指,优势动作组别是“在两杠上支撑或经支撑完成的摆动动作”,根据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形成的许多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的集合。这些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有其共同的特点,即,优势动作组别都为“在两杠上支撑或经支撑完成的动作”,都遵循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 2.3.3.4“挂臂类”编排模式“挂臂类”编排模式是指,优势动作组别是“从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根据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形成的许多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的集合。这些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有其共同的特点,即,优势动作组别都为“从挂臂支撑开始的动作”,都遵循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 2.3.3.5“悬垂大摆类”编排模式“悬垂大摆类”编排模式是指,优势动作组别是“在一杠或两杠上悬垂大摆动作”,根据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形成的许多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的集合。这些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有其共同的特点,即,优势动作组别都为“在一杠或两杠上悬垂大摆动作”,都遵循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 2.3.3.6“短半径回环类”编排模式“短半径回环类”编排模式是指,优势动作组别是“短半径回环动作”,根据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形成的许多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的集合。这些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有其共同的特点,即,优势动作组别都为“短半径回环动作”,都遵循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 2.3.3.7“混合类”编排模式“混合类”编排模式是指,成套动作中运动员有两个优势动作组别,根据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形成的许多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编排的集合。这些具体的双杠成套动作有其共同的特点,即,都包含两个优势动作组别,都遵循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原则。运动员的两个优势动作组别可以是除下法外的其他动作组别的任意两个组别搭配,即,支撑类+挂臂类、支撑类+悬垂大摆类、支撑类+短半径回环类、挂臂类+悬垂大摆类、挂臂类+短半径回环类、悬垂大摆类+短半径回环类。 2.3.4双杠成套动作模式应用本文双杠成套动作的模式应用以2007年9月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决赛前八名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为例。从表8中看出,佩特科夫斯基成套动作中(3-1-2-3-1),Ⅰ组有D/D/E三个动作,平均难度0.4分以上,Ⅳ组有E/D/E三个动作,平均难度也在0.4分以上,符合“混合类”编排模式的“支撑类+短半径回环类”类型。从表15中可以得出,在“混合类”编排模式范围内的还有韩国金大恩的成套动作(3-1-3-2-1)和中国优秀体操运动员杨威的成套动作(3-1-3-2-1),都属于“支撑类+悬垂大
摆类”类型;日本选手辛杨普成套动作(1-1-4-3-1)中,Ⅲ组有E/D/C/C四个动作,前三高难度动作的平均难度为0.4分,Ⅳ组有E/E/D三个平均难度在0.4以上动作,符合“混合类”编排模式的“悬垂大摆类+短半径回环类”类型。 乌兹别克斯坦运动员弗金的成套动作(4-1-2-2-1)中包含了Ⅰ组D/D/E/B四个动作,前三高难度动作平均分0.4分,符合“支撑类”编排模式。属于“支撑类”编排模式的还有韩国运动员尤文哲的成套动作(4-2-2-1-1)和中国优秀体操运动员黄旭的成套动作(4-2-2-1-1),Ⅰ组都是E/D/D/D四个动作,平均难度达到0.4分以上,属于“支撑类”编排模式。 法国选手库切拉特的成套动作(3-1-2-3-1)包含Ⅳ组D/E/D三个平均难度价值在0.4以上的动作,成套动作中同时也有Ⅰ组D/D/C三个动作,但是Ⅰ组三个动作平均难度价值在0.4以下,因此,不符合“混合类”编排模式,而属于“短半径回环类”编排模式。 3结论 1) 新规则的主要变化有:突破传统10分,A分放开;扣分系统更加细致、严格;鞍马和双杠取消了难度动作连接加分。 2) 与世界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相比,我国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难度加分高,A分高;Ⅳ组别中动作数量(2.0)比世界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Ⅳ组别中动作数量(2.13)少,Ⅲ组别动作数量(2.8)比世界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Ⅲ组别中动作数量(2.5)多;世界双杠优秀运动员双杠成套动作难度组分布集中,D、E难度动作占绝对优势。 3) 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系统由成套动作编排要素和运动员特定需求构成;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的原则有:规则导向原则、类型多样化原则、动作高难化原则、连接直接化原则、突出动力化原则、呈现立体化原则和优势动作组别原则。 4) 双杠成套动作编排模式构建的程序为: 确定优势动作组别,确定模式类型,确定优势动作类型,选择10个价值动作,选择连接动作,安排成套动作顺序,实践成套动作,成套动作编排修改。 5) 从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双杠决赛前八名运动员成套动作看,“混合类”编排模式和“支撑类”编排模式最受运动员欢迎;“悬垂大摆类”动作也较受运动员喜爱;而“短半径回环类”编排模式、“挂臂类”编排模式则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魏旭波,孙伟,胡建国.2006-2008国际男子体操新规则的变化及北京奥运会体操比赛的备战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 [2] 田麦久.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J].体育科技,1984(3):1~4. [3]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133. [4]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17. [5] 迪特里希·哈雷(民主德国).训练学-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蔡俊五等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2. [6] B·H·普拉托诺夫(前苏联),陆绍中,等译.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95. [7] 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133. [8]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8-69. [9] 曹永臻.竞技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初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25. [10] 郑吾真,陆保钟,等.竞技体操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164-165. [11]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博士论文,2001. [12] 贺仲雄.模糊数学及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14] 张涵劲.竞技体操运动的美感形态与审美态势取向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1,20(5). [15] 胡建国,魏旭波,孙伟.新规则下双杠动作编排的最优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