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区域文化的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范文

    王善臣

    摘要:区域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解决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在管理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中融入区域文化,要从专业区域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发区域性教学资源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区域文化;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管理类专业持续成为社会的热门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存在着数量过剩、培养模式单一、人才质量差、供给与需求脱节等结构性矛盾。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2015《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确定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责,加快融入和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为地方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区域文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亚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特定人群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由于不同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不同,导致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特征等物质行为和精神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建筑、交通、服饰、饮食、语言、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和社会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并进而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对区域内的人群和组织发挥着激励、约束、引导等作用。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划为学术研究性、知识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个类别。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熟悉现有社会生产技术过程,能把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或者文化这方面的人才,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上,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熟练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到管理类专业人才,一方面应使其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企业战略与改革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应重点突出其区域性和应用性特点,探索区域特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应用型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区域人才需求。

    (三)区域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作为传统文化的亚文化,区域文化同样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一是区域文化影响高校及专业的定位和发展;二是区域文化为高校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三是区域文化影响和增加学生的社会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区域文化促进教师及学生形成区域文化性格。

    二、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定位不明,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它决定着专业培养的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的方法与手段以及专业人才的特色。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高校扩招的进行,管理类专业因其名字“高大上”和办学“门槛低”而受到新兴本科院校的青睐,几乎所有院校都开设了管理类相关专业。尤其部分地方高校不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没有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特点找准自身定位,不是在办学特色上做文章,而是追随或模仿研究型大学的路子,片面坚持“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追求高大全,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同质化严重,专业知识结构与地方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發展需要,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管理类专业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的限制性发展专业。

    (二)教学内容雷同,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在教材选用上以西方教材为主,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但也使学生所学与我国的经济管理实践相脱节。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组织上,没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立足地方,开发利用区域文化优势。虽然近几年区域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也仅限于对文化价值的一般性研究,“区域文化”仅限于体现在新生入学教育或公共选修课上,缺乏对区域文化在管理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

    (三)教学实践性差,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低

    管理类专业不同于普通的工程性、技术性专业,无法完全通过理论课堂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它需要较多的社会实践环节。地域文化是本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产物,是鲜活的、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充分利用区域文化开展实践性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但由于办学传统、经费投入等限制,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不少高校尽管保留了实践教学环节,但也多流于形式,没有严谨的组织实施,更缺乏与区域文化的联系。根据研究,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和学习的深入,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对于本区域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潜在的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和行为的区域文化,学校往往不够重视。

    (四)服务社会不够

    管理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同时还应通过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服务社会。但现实中,管理类专业教师对区域文化发掘不够深入,教学与科研中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结合不够密切,没有把专业发展转化为经济社会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融合区域文化的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

    (一)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做好专业培养定位

    管理类专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收到区域文化的影响。首先,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高校和专业的发展。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高校的土地供应、校园建设、后勤支持和保障等方面。尤其对管理类专业来说,科研项目合作、生源质量与数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直接受到区域发展的制约。其次,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决定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发展规划。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在掌握基本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培养熟悉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特点、企事业单位具有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人才。

    管理类专业只有在专业建设中适应区域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将专业发展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才能有效避免当前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和同质化倾向两个问题。立足地方,发掘利用经济和文化优势,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完善人才培养平台。同时,将区域文化中以精神、观念形式存在的文化系统,以软性的方式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的专业文化和办学特色。

    (二)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区域文化特色

    区域文化是区域内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和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涵盖了区域内人群和各类社会组织精神、理念、行为习惯和物质产物的共同特征。区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既有传统积淀,又有现代特色,是非常适合的教学资源。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植于区域文化的沃土,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的专业教育价值,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课内容,打造专业特色。

    在实施中,应邀请专业学者、区域内企业家和管理者、区域文化专家共同论证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四大部分。在通识课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营造专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氛围。在专业类课程中,开设具有本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特色的专业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增加与区域文化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发展方向选择。通过课程的调整和内容的整合,培养专业的区域特色,并在专业的领先性、前沿性、创新性等方面体现专业的异质性特征。

    (三)利用区域资源,加强实践性教学

    了解社会、增强学生对现代经济管理和企事业单位运营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所用。传统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弱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以构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合理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区域文化,以课堂内实践性教学、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管理机制为平台,将区域文化与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技能训练计划、科研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接受区域文化熏陶,形成自己的区域文化性格。二是加强协同育人建设。成立由高校学者、行业专家、企业家与管理者、文化专家共同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安排专业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增强学生专业学习与区域发展的心里契合度。

    (四)成立管理类专业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发掘区域文化教学资源

    在当前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利用自己在知识、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发掘区域文化教学资源,拓展素质教学,培养区域性特色人才。不少高校成立了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如山东师范大学成立了“齊鲁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成立了“徽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成立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开展了大量的区域文化研究工作。管理类专业应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研究和发展需要,成立区域管理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聚焦于区域文化在管理中的体现及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开发区域文化的专业教育价值。其次,建立区域文化教学基地,选择能体现区域文化特征、代表区域文化发展的典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区域文化建设,整理区域文化教学资源、编写区域文化教材,搭建区域文化网络平台,为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如将齐鲁传统文化的义利观融入商业伦理学,用对儒家、道家的学术研究丰富管理内容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资源。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引导专业教师重视区域文化、区域经济社会和区域内企事业管理的研究与开发,将个人的研究领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实施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双向交流计划。专业教师采用挂职锻炼,资格认证等机制,支持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在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的同时,及时更新教师的实践知识,适应区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的了解区域文化。采用短期聘用与长期兼职等多种形式,灵活引进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实践类人才,聘请企业家、管理者和文化专家进校园,进课堂,构建科学的教师队伍,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晓杰.地域文化视角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6(08).

    [2]周镕基,肖黎.地方二本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7(28).

    [3]莫旋,何青.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6(03).

    [4]张鑫,吴方.应用型高校转型下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7(03).

    *本文系山东管理学院2017年教改项目“区域文化视域下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编号:JG2016-0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