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赤壁赋》一处注释刍议
范文

    韩霞 任相茹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中关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注释过于简单,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理解的作用,应对其进行修改。

    关键词:《赤壁赋》 ;注释; 舒窈纠兮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内容均含义隽永、博大精深,越钻研越妙不可言,但也存在少许瑕疵,有待完善。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中的一处注释有不妥之处。

    一、注释及其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2页第5个注释解释“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朗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这个注释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苏子“举酒属客”,朗诵的内容,是《诗经》中《月出》诗的第一章;其二,本文中“窈窕”与原句中“窈纠”音相近。

    实际上,这个解释第一部分是有意义的,能让学生生发出想象。苏子当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中的明月是由眼前的明月生发出来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关注眼前的明月呈现出的美景,学生关于“景”的分析就会落到实处。注释的第二部分意义就不大。关于 “窈纠”,只有字音的标注,而没有词义的解释。因为引用原诗句过少,“舒窈纠兮”到底是用来形容月还是形容其他并不可知。也正因为如此,注音和关于音近的解释就意义不大,因为几乎没有学生会去翻阅《诗经》原文。

    二、修改意见及理由

    到底该如何修改此处注释呢?删除可以吗?笔者认为,删除不可,反而应该适量地多引用原诗句。

    建议修改注释如下: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朗诵《诗经·陈风·月出》中的第一章。其中第一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形容女性身材苗条,体态轻盈[1]。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比较两种版本的注释,笔者修改后的版本多了《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的完整内容,其用意是什么呢?

    首先,由原诗的内容来看,“舒窈纠兮”确实不是形容月亮的,而是形容“佼人”的。如果不交代清楚,学生就会产生误解。那么“佼人”是谁?我们发现这里重点的意象不仅有“月”,还有“美人”。而交代清楚这个意象,对整个文本的理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笔者认为,第一段虽然“乐甚”,但还是有“悲”隐含其中的,即后文的“苏子愀然”,这“悲”和“哀”都不是陡然而生的。

    从“景”分析。文章第一段描写景物的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先点出时间:‘七月既望(旧历十六日)。地点:‘游于赤壁之下。然后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八个字,简淡清疏,写出一种静谧舒畅的艺术意境。下面写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传达出缓缓升起的月亮的动的形态。写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又是八个字,不见着力,就轻松自如地写出了一种寥廓邈远的景象:一片白茫茫的雾气横在长江的水面上,月光和江水融成一片,旷远无际,遥接天边。单是前后这十六个字写出的优美境界,就足以令人陶醉了。”[2]一直以来,关于此处的写景大多都是此类鉴赏文字。但笔者却认为,乐则乐矣,但其中却有些许的悲凉。仔细想来,白天有大把时间游览黄州赤壁但作者偏偏选择黄昏至夜晚游览,苏轼所选择的意象为风、水、月、雾,其将白天清晰的树木、花草、禽鸟都隐去了。再看动词及其修饰词,动词用“徘徊”,动词前用“徐”来,“不” 兴,慢近乎无;关于颜色的形容词,除了“白”竟然找不出第二个。晚夜游赤壁,一点颜色也没有,一点气味也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所以,在那个初秋的夜里,苏轼月夜泛舟江面,眼前所见心中所感的景,略带萧索、苍茫、寂寥况味,梦幻也虚幻,飘逸也飘渺,纯净却也清冷。身在其中的苏轼不仅沉醉潇洒,更有享受孤独之意。

    从“美人”分析。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在下文中又出现了一次。“苏子愀然”的原因有二。一是直接原因,即悲凉的箫声。但悲凉的箫声是“倚歌而和之”。第二个原因,即根本原因便是苏轼的内心。歌的内容为“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此处的注释是:“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联想到从《离骚》开始的“香草美人”的传统,结合本课注释1介绍背景知识“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学生可以得知,“苏子愀然”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政治理想的落空以及此时失望中还抱着希望。悲伤不是突然就有的,感情的变化也不是急转直下的,其实在“乐甚”时已有转凄然的影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时,就在表达“我思慕的美人啊,我对她一往情深。”兩次咏诵诗歌,一次是引用,一次是原创,一次是不自觉,一次是自觉,都透露出苏轼因政治失意而落寞孤寂,失望中又抱有一丝希望的寂寥情怀。

    三、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注释需要在对原文透彻把握的基础上,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从而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生发出更有意义的思考。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3]是一致的。

    以上为关于《赤壁赋》一文一处注释的刍议,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注释:

    [1]陈小辉.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韩霞(1985—),女,安徽省亳州市第十八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