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范文

    夏 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物外之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文言文。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写中表现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法与学法]

    导读法、诵读法、翻译法、概括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识记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些趣事。清末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时记趣》。

    2.检查预习

    ①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②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稚 zhì幼小藐miǎo 微小唳lì 高亢地鸣叫

    砾 lì小石块 壑hè山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停顿,注意语调、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气和语调。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字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文章。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①文言实词: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拟:比

    强:同“僵”,僵硬。

    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神游:在想象中游历。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推倒大树。拔,移,搬开。

    ②文言虚词:

    故:所以。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方:正。

    之:①代词,代物。②代词,代事。③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以:介词,用。

    或:连词,或者。

    其:①代词,自己的。②代词,它,它的。

    盖:原来是。

    ③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④固定句式:

    作……观

    以……为……

    ……为所……

    3.学生集体朗读。

    四、翻译全文

    1.学生二人一组讨论翻译.

    2.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对照注释,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内容,掌握了主要的文言词句, 积累了文言文一些知识,并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为我们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文言实词:明察秋毫,拟,强,神游,怡然称快,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文言虚词:方,之,以,或,其,盖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童心、童趣。

    二、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样的童年生活?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有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师生互动

    ①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明确:“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②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就是说“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另外,“我”又特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加上“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基础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象和联想,“心之所向”,所以“我”能观蚊如鹤,能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看作野兽,把泥土瓦砾看成丘谷。这样把微不足道的癞蛤蟆看成“庞然大物”,把癞蛤蟆扑向小虫说成是“拔山倒树而来”,也就很自然,很真实了。

    ③“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明确: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课堂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产生了“物外之趣”。反映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从中反映了自己怎样的童心、童趣?

    六、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三。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夏铭陕西科技大学附中)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2: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