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也谈阅读教学要走向学生
范文

    强化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基于此,我们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理论思考。

    一、走向学生确立主体意识

    学生是既是语文教育的对象,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教育先贤、教研教改精英们仍在不停的呼唤主体意识,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主体”仍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充当“讲师”的角色,若使“讲堂”变为“学堂”,使“主体”真正成为主体,一要有使学生成为主体的机会——充足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二要有使学生成为主体的自身条件——兴趣、习惯、知识、方法。

    文学作品教学要落实主体意识,就必须确立“走向学生”的理念和方法论意识,坚决反对那种企图把诗文讲清、讲透的愚蠢作法。张志公先生指出,文学教育,“多点拨学生认真读,少‘析”,“教师导一导,学生自己去读,不要总是教师析来析去的。多着眼于思维训练”。张老思想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认真读一读,反复想一想,广泛议一议,这样,学生才有成为主体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好的发挥主体功能,提高教学效率,有益于学生形成积极、自觉、主动研读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走向学生强化发展意识

    就中学语文教育而言,语文教学的旨归是提高学生的言语心智技能,而心智技能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语文教学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面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串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认识并遵循读者阅读心理规律,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具体化与重建”和“理性把握与阐释”,强化学生的想象和理性思维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补充“后劲”。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结合作者在被捕后入狱的情形,想象作者抚摸祖国大地的行为心理,有利于学生的联想思维、横向思维,更有利于作品主题的理解。遵循阅读心理规律,引导学生对作品“具体化与重建”和“理性把握与阐释”,不仅给学生发展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带来契机。合作与竞争是学生学习、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品质,生活经验与思维品质的个体差异性决定学生在重建和阐释作品过程中,只有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前提下,才会为“空白”补上最佳的“色彩”。同时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强烈的展现“自我”的愿望,给学生重建和阐释作品以足够的思维空间,能增强学生超越他人的心理,有益于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三、走向学生着眼创新意识

    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课题。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的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的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所谓“一千的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尽的阿Q”,都体现了读者的创造与创新。可见,不仅读者主动参与重要,参与过程中的创造与创新更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这已经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比如对《孔乙己》的主题理解,我们习惯定位于揭露科举制度罪恶的单一层次而不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其主题的其他层次。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意境、任务、意蕴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既然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开放性结构,并且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刻意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辩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引导创新,着意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与能力。

    (朱瑞栋 微山县欢城镇第一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