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修辞立其诚,作文如做人
范文

    谢平++张晓音

    最早接触王栋生,是读他的《不跪着教书》得知,《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有积极思想深度的书,可以说,这本书有着为教师“补钙”的意义。的确,作为教师,需要有独立的思想、人格以及过硬的专业教学能力。看过他的第二本教育类书籍就是这本《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受到的社会关注度也比较高,比如每年的高考作文一直是社会热点。但是,写作教学的问题还得回到写作教学本身来讨论和研究,虽然高考作文是社会热点,但是学生的写作及写作教学应当回到学校真语文教育的范畴上来,真正的写作不仅仅是“教学意义”上的写作,而是把写作与生活方式、做人联系起来,《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就是回到真语文教育的范畴进行的探索与思考。以下是我阅读此书的十点体会。

    一、写作的态度:敬重和爱

    对待写作的态度,王栋生老师认为首先是语文教师对写作的态度要敬重和爱写作,并且要营造一个敬重写作的环境,引导学生热爱写作,这是前提。他说,“教师的行为和言论往往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有些言行对学生是无意的暗示,有些本身就是示范”[1]。的确,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仅仅只是把写作看做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而忽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人,势必会误导学生仅仅把写作当做“学业”,而和自身的生活没有关系。其次,语文教师要把写作当做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写作是语文教师生活中的必需,乃至成为生活的乐趣,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热爱写作。

    二、作文批改:让学生看到进步

    对待作文批改,王栋生老师针对一些语文教师抱怨改作文真累并且受罪,并且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的现象认为,“我们的写作教学,要能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特别不能让写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丧失信心[2]”。首先,他反对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不要吝惜分数。因为学生写作,不过是练习写作,并不是要成为作家,并不是要把作文都写成可以发表的文章,重在让学生找到写作的自信,看到一次次的点滴进步。其次,作文评语要少而精。目前的现状是,语文教师写的评语没有针对性,出现“同质化”的评语。比如“语句通顺、思路条理”之类。此外,评语过长,过于详尽。评语应尽可能简练明确:“主要优点,明显的不足,主要的建议;不要面面俱到,最好只就一个方面写一两句话。”[3]

    三、写作指导:鼓励学生敢写

    目前来说,中学作文教学重讲评轻指导,有些语文教师认为,作前指导无非是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列提纲,如何谋篇布局之类。而新课改以来,提倡学生自由的表达,部分老师更加害怕作前指导损害学生写作的“自由度”。王栋生老师认为,指导课和讲评同样重要。他认为写作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开拓写作视野,让他们放胆思考。部分学生的作文之所以能写好,在于他们敢写,也因为敢想。语文教师必须是个开明的人,要对学生作文表达的思想和内容予以宽容和尊重,鼓励他们“敢于下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走向“熟练”。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不应制造各种各样的束缚甚至干扰学生的写作练习,使学生惮于写作。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利。因为,“教室是可以出错的地方”[4]。要让学生认为语文老师是值得信任和倾诉的对象。其次,作文命题要有创新意识。“学生怕作文或是抨击现在的作文教学,固然有惰性使然,但更可能与他对陈旧的教学模式和作文题的反感有关。”[5]陈旧的命题思路激发不起学生对生活实际的观照和写作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开拓命题的新思路。一个好的作文题或材料,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有助于调动他的生活积累以及发现生活中的不一样。

    四、阅读积累是“读写结合”的重要基础

    王栋生老师认为,“作文的过程,是激发思维、召唤情感的过程”[6]。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自我发现”或“精神觉醒”。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召唤学生的情感,则需要通過两种方式,一是生活经历的体验和积累;一是阅读上的积累。对于生活阅历的积累,语文教师无法做到,但是阅读上的积累,语文教师可以做到引导的作用。因为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模仿所读文章的内容或结构,这是最初的“读写结合”。当然,王老师还提出,对阅读的重视大家已成共识,但是“读什么”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他建议语文教师开放和发展阅读领域,因为每学期的语文课本的容量远远低于学生实际的阅读需求。同时,“读写结合”不能急功近利,语文阅读的积累是一个慢的过程,有时语文课堂教学中紧密的读写结合训练反而会挫伤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后,不能忽视学生的“适时阅读”。什么阶段该积累阅读都要很清楚,让学生及时地获取知识,形成经验,这些读书的经验也是写作的经验。

    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写作

    王老师认为,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写作,不必规定上交作文的时间。“写不出来,不要硬写”,这是考虑到每位学生各自的特点。有的学生可能一时写不出来,有的学生却文如泉涌。或者在某段时间有些学生就是写不出什么来,这就需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去思考,目的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和在最想写的时候写。正如前面所说,写作是每一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引导他们通过写作来抒发自己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或许这正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题中之义。也就是说,在规定的教学学期内,写作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应固定不变或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而是灵活多变。

    六、文学性散文:模仿的滥觞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曾提到,我国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原因在于,我们所教的大部分课文和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基本是“文学性的散文”[2],且具有不可教性,针对这个问题,王栋生老师认为,当下部分学生模仿“文化历史大散文”处于滥觞的境界,以至于所写出来的文章无病呻吟,套作连篇。写作,是一种书写自己生命的过程,对待生活,需要学会思考,而不是过度模仿他人的表达形式。生活很重要,因此,学生不能在写作时丢弃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观照或观察自己的生活、周围的人和事物,学校生活和社会、家庭生活是相关联的,学习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而要解决滥觞的、无病呻吟的文艺性散文,王栋生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引导学生对世间的任何事物保持好奇心,见多识广,扩大学生的写作优势。也就是说,应引导学生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了解的越多越好,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第二,引导学生去发现熟悉的人和事。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但是学生往往“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发现”。去思考生活中大家都认为对的事情是否真的正确,思考大家都认为不可行但是实际可行的事情,要学会思考。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了写作上的明确目的和对象,才能将自己的情感或情绪正确表达出来。

    七、文体淡化应有度

    关于文体的问题,我们常说高考作文在文体上“四不像”,根源在于中学作文教学中过度的文体淡化。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新课改后高考作文走了一条“约定俗成”的写作方式,这种“四不像”的作文似乎大家心知肚明却又不愿点破的现实。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文体”的忽视,导致语文教师认为文体应淡化甚至不提,理由是不能影响学生的自由表达。而自由是相对的,学生的自由表达需要依赖于一定文章体式。正如王栋生所说,“过于强调文体,效果不好,教训很多;淡化文体失度,则学生文体意识淡薄。这是一个困扰语文教学的矛盾。[7]”他还指出,学生文体意识的淡薄和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有着很大的关系,高考已不是纯教育制度,它和社会发展和政治息息相关,已成为家长和社会情绪的一种反映。只要那种方式能获得最大分数,就是好的高考作文模式,对于文体只是其次,甚至是忽视。这是功利主义教育给语文教育最大的代价。从历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主要要写的文体是“议论文”。但是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议论文,也不像其他文体,而是“四不像”。针对这个现状,王栋生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首先,教学要把握“淡化”的“度”。在研究高考的基础上,把语文上成语文课,真实、扎实地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必须有文体要求。毕竟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其次,文体教学也应当讲些策略,要适度,适时。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有规范文体的教学,但应当适度,适时。这点可以借鉴古代写作教学的经验,“先放后收”。最后,在文体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就好比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而是在制度、规范上的自由。

    八、培养学生修改的意识

    古代写作教学经验当中就提倡多写多改。多写而不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难以提高。但在中学,学生对于修改作文的意识不是那么强烈。王栋生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的要求过高而无从下手;二是学生没有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看不出自己文章的毛病;三是学生自身阅读量不足,缺乏比较;四是缺乏读者意识,自己写作的目的或对象不清楚,修改起来的难度就大;最后是学生对修改作文没有信心,从语文教师那里得到的示范和指导过少。总之,部分学生缺乏自觉修改的意识。因此,针对作文修改,王栋生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首先,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依据每次作文训练一个或两个目的,多提建议少改动。把要求或建议说的明确一些。一来保留学生作文的原意,二来保持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不建议“互批互改”的方式。其次,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写作的某个阶段,适当强调某方面的写作知识。比如谋篇布局、调整结构。第三,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在自觉修改作文时要有考虑到作文的写作对象和目的是什么,正所谓,“没人肯读,等于白写”。最后,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修改作文,好文章是通过多次修改而成的。比如古代的曹雪芹对《红楼梦》长达十载的批阅,西方作家、哲学家歌德对《浮士德》的写作时间长达一二十年。对文章的自觉修改有时能起到润色或点睛的作用。总的来说,要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意识,引导学生积累修改的经验。

    九、反对浮夸、绮靡的文风

    古人所说,文如其人。也即是“文格如人格”。这句话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是有其一定的道理。有一段时间,高考作文盛行华丽、艳丽的文风,原因在于某一篇“华丽”、“艳丽”的作文获得满分而风靡全国,引得部分考生和教师效仿。这里并不是说,使用了大量看似“华丽”词语和句子的文章不是好文章,而是没有华丽文风的文章也可以是好文章,比如使用修辞和没有使用修辞的文章,我们难以断定哪个是好的文章,我们只能从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张力和情感渗透上来判断,也就是这篇文章的内容。王栋生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在文风上有幾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语言运用上追求华丽风;二是空喊政治口号的官腔风;三是追求排比和修辞;四是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和使用欧化词语。当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不在学生,而是作文评价标准和部分语文教师不恰当的导向。对此,王栋生提出一些对策,首先,中学生写作文应提倡简约平易的文风,“盲目模仿这类华而不实的写法……让一些学生反应迟钝,丧失了思考能力,……浮华的文风完全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8]。修辞立其诚,作文如做人。引导学生注意端正文风,以质朴为本。其次,尊重他人,得体地表达。“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9]。既是交际工具,必有交际对象,写作也有对象,也就是读者,说话得尊重听众,写作得尊重读者。

    十、语文教师应当是优秀的表达者

    多数的语文教育家和研究者,都提到教师要写“下水作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自身要有写作的经验。难以想象没有写作经验的语文教师对不少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这在其他国家也是难以想象的。比如美国语文教育就提出,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当做作家来看待,就是说明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不同一般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缺乏写作经验,就不大可能了解学生的写作过程,也就不大可能对学生的写作作有效的指导。[10]”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的过程实际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指导水平,另一方面起到对学生写作的示范作用。

    最后,王栋生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想”,也就是学会思考。 “听说读写,关键在‘想”。[11]。因此,我们需要给写作教学一个开明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好奇心,以及对自己生活和周围事物的内心敏感力和新鲜感。“爱思考就会发现问题,没有问题,也就不会思考。”[12]会想、会思考,对生活有一定的反思,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存在犯难的心理,才会把内心的困惑或发现用文字书写出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思考社会中的“大问题”,去评论时事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正所谓修辞立其诚,作文如做人。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5年度青年课题“贵州农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实施现状研究”(2015C03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荣生.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B版),2007,(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