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生作文心理规律探微 |
范文 | 夏以毕 【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命题、选材、立意三个方面的心理规律是我们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中学作文;命题;选材;立意;心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这不仅因为作文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且因为学生的作文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只有在学生的作文过程中,使他们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加上合乎规律的训练,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一、命题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命题要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作文的体裁、内容、要求确定的情况下,命题的角度要新,“改进作文命题,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既是激发兴趣的需要,也是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的需要”。例如指导初一学生写记叙文,对那些学生在小学就写过的题目如《记一件小事》、《我最熟悉的一个人》等,不妨换换角度,将作文题目变得灵活一些。 请看下面一组题目: 一次没有把握住的机会 那天我玩得好开心 妈妈总是被蒙在鼓里 从研究学生心理的角度说,这些题目有两个特点:一是命题角度新,新异的事物会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引发兴趣;二是这些题目把作文与孩子们往日的生活沟通起来,把积淀在孩子们心底的记忆复活了。由于题目出得活,心理指向明确,因而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二)命题作文的命题宜窄不宜宽,易于激活想象和联想 窄题面窄、适应性较差,但触发性、针对性较强;宽题面宽,适应性较强,大家都能作,但触发性、针对性不强,因此,作文题目要具体而细微,生动而活泼,命题越具体,就越容易激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这一类的作文,可以采用半命题的方式,即在作文题目中留出恰当的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填空成为完整的题目。例如:那一次因为___使我感到( )(在横线上填上某件事情,在括号中填上产生某种心理感受、心理活动的词,如沮丧、紧张、关键、委屈、高兴等)。没有填充之前,题目比较宽泛,而填充后就变窄了,变得适合于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了。在一次心理描写的片断练习中,笔者的测试表明,聪明的学生很快就写出了《比赛我班输了——沮丧》、《课代表误解了我——委屈》等十多个具体而生动的题目。这类题目有明确的写作对象,使学生“联想到自己头脑中的很多表象,甚至做到情景再现,想象和联想活跃起来,写作材料自然不愁了”。 (三)采用提示语,启发学生的动情点 所谓提示语,就是为作文题目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话。这段话应该含而不露,恰到好处,富于启发性;它应该起到唤起回忆、引发联想、触动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的作用。总之,精彩的提示语可以看作是对作文命题的延伸,或者是作文指导的浓缩。例如:说谎者往往由于说谎而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我们不应该说谎。但是,所有的谎言都是虚伪卑劣和应受到惩罚的吗?在时刻不忘诚实美德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在某些情况下,善意的谎言也很美。那么就请以《一个美丽的谎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这样的命题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力的激发,有利于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二、选材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相关律的运用 所谓相关联想,即和自己要写的内容相比,有哪些相关材料。相关,是指所联想的事物与原事物之间有从属、因果关系,或在时间、空间上有所关联。笔者曾用录音机录下清晨里的各种声音:鸡叫、猪叫、牛叫、羊叫、狗叫……开门声、拖拉机声……作文课上把这些声音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仔细分辨,做出判断,然后作文《乡村里的拂晓》。这则教例,就是利用相关联想的规律,不仅使学生以各种声音联想到特定的环境、场面,想到与声音有关的各种人物活动,同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学生感到有话可说的同时,他的兴趣、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 (二)相对律的运用 所谓相对联想,即和自己要写的材料相比,有哪些相对的材料。相对,是指两事物间有对比或对立关系存在。例如同是写夕阳,李商隐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叶帅却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一反李商隐的伤感情怀,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就是相对律的运用。 笔者曾拟题《知足者常乐》,班上有位同学却改写为《“贪得无厌”者常乐》。该生认为“知足者常乐”并非绝对正确,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在物质生活方面知足常乐,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意义,而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知足常乐就欠妥当。 三、立意方面的心理问题 所谓立意,即确定文章的中心。它是作者在对材料反复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反映的本质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就要把立意的心理过程把握住。 笔者曾给学生一则关于某省城选美比赛的材料,请同学们看后拟题并叙述评价“佳丽”在“双美”比赛中的不足,然后再启发学生概括这些“佳丽”的共同本质特征。 学生看后拟题如下:《美中不足》、《民族素质与民族兴衰》等等。学生经过对材料认真地分析后,综合地抽象、概括,认识到:题目《美中不足》是个成语,“美”字紧扣“双美比赛”,“不足”则是对“佳丽”们缺少内在的美而感到遗憾,并提出批评。贴切自然,观点鲜明,态度中肯,但又不是一览无余。“美”到底是指“双美比赛”还是指佳丽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美,还是指其他什么?这当中有许多思考的空间。 立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如果了解了立意的心理规律,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和训练,那么立意能力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由此可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是值得重视、值得研究、值得探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合乎规律的训练,写出像样的文章来。 (责任编辑:刘影)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