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简析网络语言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范文

    李红娟

    【摘要】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即产生并运用于网络中的语言,包括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等多种组合。当今时代网络语言已成为一种语言新趋势,日常生活中网络用语随处可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大家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接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网络接触较多的初中学生,在写作中网络语言的应用不可避免,其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网络语言;作文教学;应对策略;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扎心了老铁、戏精”等这些网络用语在初中生作文里并不陌生,甚至非常多见,这得益于网络的传播,一方面体现了文章写作的创新性、时代性等特点,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幽默感、节奏感的好文章;另一方面也会有与写作目的不贴合、文章内容不紧凑等诸多不利影响。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浅谈网络语言对初中生作文教学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望能对初中作文教学起到一些帮助。

    一、关于网络语言对初中作文教学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情感表达

    情感对一篇作文的重要性无须强调,好的作文寄情于文,情文交融。文章中缺少对情感的抒发表达,就如同一具没有思想的身体,空洞乏味,无灵魂可言。网络世界缤纷多彩却又复杂多变,如不加以甄别,很容易对涉世未深的初中生造成不利影响,对初中生表情达意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往往词不达意。例如在一篇习作中,某学生写道:“这次的月末考试我明明那么努力,为了使数学成绩有显著提高,每天天还不亮我便起床,刷数学试题,背数学公式,就盼能‘一雪前耻,然而事与愿违……扎心了老铁。”这一片段应该是讲他考试失利后内心的难过失望与沮丧悲伤,而该生后面写了一句“扎心了老铁”,此文就没有体现出作者该有的情绪,反而多了份不伦不类的诙谐意味,使人哭笑不得,而文章也变了味道。

    (二)文章题材

    “新课改”实施以来对作文的题材要求不再像从前那样刻板呆滞,学生想象和发挥空间较大,那么基于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方面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对作文题材的定位偏颇、题目消极晦涩、内容空洞庸俗等弊病。例如某学生在一篇描写历史人物的文章中,所刻画的人物荆轲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刺秦英雄,而是一款当前大热的手游中的游戏人物。在游戏中该角色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中学生,该学生更是运用了大量的网络词语“猥琐发育,别浪”“稳住,我们能赢”,等等。该篇文章引起极大的热议,相关部门对该游戏公司进行了约谈。回顾这篇习作本身不仅模糊了对历史人物的概念,其中更充满了暴力思想,面对此种情况,如若教师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规范,此类现象必会越演越烈。

    (三)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部形式的统一。一篇好的文章在结构上必有其章法,虽说对结构无统一要求,除去思想内容、词句堆砌,结构组织上需清晰严密、整齐有序。但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忽视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段落不清、层次不明,构架松散,无顺序可言。例如某学生在一次常规语文作业题目“爱是一种信仰”的结构中这样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整篇文章是想歌颂母爱,想贯穿诗句来体现母亲的伟大与不易,其中穿插了几幅图片,立意是好的,但是整篇文章结构除了引用诗歌以外没有一定的衔接,“中西结合”不知其所云,如此混乱的结构,实在称不上是一篇合格的习作。

    二、针对网络语言对初中作文教学造成的影响提出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掌握区分文章的方法

    众所周知,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不应一味摒弃或全盘接收。当下的初中生是一群有个性、有思想的新青年,一些网络语言已融入大家的生活,百科、词典等也在不断接收、容纳这些新鲜词语,例如“PK、打Call”等,作为新时代下的青年适当、合理运用也无可厚非。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网络用词在作文中以何种语境、在何种氛围下出现,使文章基调是一致的、和谐的、统一的。例如在一些严肃、悲伤的情感氛围中,对网络用语的把控要严格,一般是不适宜出现的。

    (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写作题材

    题材是写作之本、思想之源。在一些学生题材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干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对历史人物的“加工再造”,应立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关系,在其思想还未完全成熟之际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在全班开展班会讨论作文应取哪些题材,请学生畅所欲言,筛选辨别合适的合情的合理的,这种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讨论的效果往往比老师一人的说教来得奏效。

    (三)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新颖写作结构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今学生更是有鲜明个性的一代,倡导“创新”也不是一句新口号、空口号,而是要真真实实地落实到写作教学中去,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去创作,但“新”不意味“好”,采取新颖结构的同时,还是不能摒弃其作文的基本规范,不宜大面积使用网络用语,创新虽好,用之有度。教师无须抑制学生对新颖结构的运用,但要注意既新颖又合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结语

    語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媒介,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组成方式。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用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些新词语,这是无法避免也无须抵触的,需要我们做的是加以判断,为我们的写作服务,使其正确使用好这项新的语言形式,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梦.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运用语言的影响及规范[J].中学生课程资源,2012(7).

    [2]赵英娴.网络语言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7(12).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