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立体式、开放式语文教学体系
范文

    【摘要】打破学科之间无形的壁垒,构建立体式、开放式的语文教学体系,更符合当前社会进步与要求的趋势。通过新体系的建立,将更多、丰富的知识融合进新体系中,体现出更高的开放性与融合度。本文就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如何进行融合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立体;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语文学科的局限

    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就是时长、低效,要想在语文教学时有所建树,就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积累与学习,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让社会对语文教学有了不少的批评,究其深层原因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体系的平面性、封闭性是限制语文教学提速增速的重要因素,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文教材编排的封闭性与单体化

    纵观各个语文教材,它们都缺乏应有的学科间联系,过于强化分科课程,而忽略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导致知识分类过细、知识相互重叠等不足,并且由于教材编排的封闭性与单体化,导致课程不断走向孤立。

    (二)语文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的相互脱节

    在教材编排中,已经有不少内容渗透了各学科的联系,但仍没有脱离传统的授课、教研方式,仍然由不同学科的教师来执行,各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探讨非常少,更多的只是关注于本学科教学,不去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使得丰富而立体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走进了“高耗低效”的困境。

    (三)茶壶之中掀波澜,忽略了学科之外的天地

    由于教材上的局限与很多教师只关注于本学科教学,使得教师有意无意中只注重在本学科的天地中反复折腾,忽略了其他学科综合资源的使用,直接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协调发展。如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只能获得极少的实践机会,直接经验的获取非常难,而像物理、化学、生物等这些学科,有着充裕的实践活动空间,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发展。

    结合上面三点认知,我觉得应积极响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一个立体式、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打破学科壁垒是将传统教学中学科教材限定的框架进行重构,在课堂上将各学科知识、资源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利用,从原来平面化教学转化为立体化教学,将原来封闭式的教学体系转化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构建这样一个立体式、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是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效果,提升语文教学成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二、建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途径

    要建构立体式、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新体系,需要在教材编排上既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更要体现学科间的相互联通与有机联系,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应注意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沟通各科的教学资源,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可以有以下三个途径使各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教学新体系。

    途径一:把其他学科知识立体渗透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首先有一个课程意识,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个课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行为,从中发现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自然、哲学、科学等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将其他学科知识立体渗透教学中,以给学生更多新知。

    途径二:调用各学科的资源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不论哪个学科,其本身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文学内容,如数学科目中那条理分明、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物理、化学科目中对实验出真知,强调动手实践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科中那些千奇百怪、鬼斧神工的地形地貌等。这些精彩的知识、多变的实践活动都是我们语文教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着力点,我们要多多留意并合理利用这些学科资源。

    途径三: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全学科的“大备课、大教研”

    教师的任教科目是不同的,但不同学科的教师备课、教研应该是共通、互通的。语文教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进度时,还应对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心中有数,这里还特别提倡教师要搜集、积累相关学科间共性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共享、交流、补充,通过不断地完善、修订,最终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特色内容、资料包。

    三、建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细节

    打破学科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沟通、融合,打造一个立体式、开放式的教学新体系,在这其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不能为了打破而打破,为了构建而构建。

    细节一:扎根本学科,不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新体系的建立是以本学科为基础的,应建立好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主次关系,这是一个根本原则。新体系强化创新,强化了跨领域、跨学科的渗透,但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或历史课,要做到既能丰富本学科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不会影响本学科教学。

    细节二:选择合适的科目进行整合、渗透

    在中学里开设了九门中考课程、五到六门的考查课程,因此各学科之间借鉴、渗透、融合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这就需要精心选择学科间的结合点。在教学实际中还要根据学生学情确定学科间整合、渗透的具体内容,不能为打破而打破,为了构建而构建,这样不仅不能优化教学体系,还会偏离学科教学的本意,影响教学质量。

    细节三:构建新体系的目的就是学生的发展

    构建一个立体式、开放式的教学新体系,是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难易度、广度,尊重学生的实际成长程度,做到知识与接受能力同步,避免额外增加学习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形成反作用。

    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立体式、开放式的教学新体系,把更多、更适合的内容整合、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当中去,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实现语文课程资源再拓展,这样既能减少教学的时长,更提升教学实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范荫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2]梁鸿京.建构主义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1(01).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孙云晓,郑新营.走进学习时代丛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陈秀芬,1974年生,女,广西蒙山县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学校管理。

    (编辑:毕力中)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8: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