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孩子微笑面对每一篇课文
范文

    战媛

    【摘要】纵观现代教育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会更加适合当今的孩子,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更可以完善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合作性。所以在课堂上我本着以上原则,抓住学生兴趣,有的放矢,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相互互补,让学生完全由一个个对说明课文不感兴趣,到课后还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张扬自己的个性。以此加大师生间的交流度,来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说明文;兴趣;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同样也是对自己所定下的要求,教育界有句这样的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想这句话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已经是滚瓜烂熟了。所以,要让学生喜欢看书,首先我们得先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读书;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首先我们得先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

    根据我在本班的调查可知,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上童话故事类、抒情叙事类的课文,对于说明文,还是比较头疼的。说明文是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教材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文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是教师和学生对于此类文章都不太感兴趣,所以在教此类课文时,教师都觉得不太好教,把握不好这个度,学生就更加没有这个兴趣去学这类课文了。

    我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本次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主动对学习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学习自主性的乐趣,以此来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一、崇尚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一般来说,大部分儿童的学习都是在学校老师的正确教育下而产生的,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虽然在兴趣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是更多的则是以教师的教育、引导培养为主。

    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中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探求本身的求知欲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是相互依附于对方的。例如:我在教学《狼和鹿》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通过大量的想象,然后根据他们的想象,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有关数字,然后小组讨论,谈一谈,你通过找出的这些数字,你明白了什么。逐渐,课前、课中、课后,学生们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明显增加了很多兴趣。因此,想要培养小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一定要激发学生对于求知欲的需要,从而产生自我满足动机。所以,老师要和家长之间建立好紧密的联系与配合,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引导与教育,明确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后转变为我“享”学,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但与此同时,还要保护好学生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有些内容乏味的课文,要对学生说明课文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明白,每篇课文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每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乐趣,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索,就一定能够发现其实每篇课文都十分的有意思。

    二、和谐氛围与课堂教学相沟通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着其自身特殊的规律价值。我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必须要教给学生以下的学习方法:一是读懂课文,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狼是‘功臣,鹿确是‘祸首?”二是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以后的说明文写作中;三是课内外相结合,从课内扩充到课外,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热爱大自然,通过知识的扩充,加速知识的迁徙。学生只要掌握了说明文的学习方法,拿到其他说明文课文,就可以举一反三进行学习。要想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只有踏踏实实地训练,但是训练的同时还要进行变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通过对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精读比较,探究明理”这是引导学生随文明理的关键。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缘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一节课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文章的重难点也就得到了解决,因此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能较好地将课文中的语言外化加以表达,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更是值得我应该关注的对象。

    社会科学理论认为,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目标。那么根据社会科学理论,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小型准社会活动”,学生就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一分子。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每篇课文的不同引导,让学生能够慢慢进入社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能够微笑着面对每一篇不同类型的课文,从刚开始老师的“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最后蜕变为“我乐学”,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以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马梦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