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区域认知”视角下的地理专题知识构建(中国篇)
范文

    

    

    

    摘 要:“区域认知”是人们运用区域的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文章以案例的形式对区域认知视角下的中国地理专题知识构建进行了新探索,分别从情境创设、深度剖析、区域探索、典型例题、拓展延伸五个维度对东北地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等区域知识进行构建,以期对复习备考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认知;地理知识构建;中国地理;高考复习

    一、水稻生产新突破——以东北地区为例

    【情境创设】

    东北大米粒形短圆,长宽比约为1.6:1,腹白少,胶质率高,米色清亮透明,主要种植于黑、吉、辽三省的广大平原地区,在极其肥沃的黑土地中,吸收了足够的氮、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生长周期一般五个月左右,阳光雨露充足,又有纯净无污染的灌溉用水,独特的地域优势,保证了大米独有的高品质。东北稻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500万公顷以上,已形成多个优质大米的知名品牌,目前占据我国大米市场约25%的份额,每年大量粮食从东北输往南方沿海省区,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历经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

    【深度剖析】

    1. 东北水稻生产视角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核心产区是最肥沃的黑土;生长期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生长周期长,一年一熟;生长季昼夜温差大,利于大米的营养物质积累;长达半年的寒冷冬季,病虫害少;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众多水系,灌溉水源充足,水质好。

    社会经济条件: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广,商品率高;工业基础好,机械化水平高;农业技术先进;交通运输便利等。

    从东北水稻生产视角剖析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如图1所示。

    2.传统水稻生产视角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是面向市场的商品谷物农业,与传统水稻种植业在经营规模、农业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世界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的水稻种植业,由于当地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小,地块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等原因,多依靠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产高、商品率低,是典型的自给农业。

    近年来,东北地区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出现了“有机稻” “鸭稻田”等,逐步向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方向发展。同时,本着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东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多种经营。

    从传统水稻生产视角剖析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如图2所示。

    【区域探索】

    东北地区地处我国领土最东、最北端,水文、植被等地理要素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代表性特征;沼泽广布成为三江平原的自然环境特色,大兴安岭是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东西两侧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森林资源保护刻不容缓;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发达,沈阳是我国最大的多种机械制造中心。图3以这些典型地理特征为切入点,展示东北地区显性特征的区域认知构建,以期达成区域地理学习水平的新高度。

    【典型题例】

    (2014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测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4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试题解析:(1)环境质量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图文材料和区域知识背景可知,该地因人类开垦历史较短,对环境影响弱;地广人稀、以农业开发为主,排放废弃物少,环境污染轻微。(2)理清病虫害与气候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气候通过气温影响害虫的生长繁殖,进而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建三江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生长和繁殖。(3)该地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少;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化肥使用效率高,可以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4)“中国绿色米都”中的“绿色”指该地生产的稻米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结合该地水稻生产的相关区位条件分析,该地环境质量优良,化肥、農药施用量少,所以污染少;水稻生产技术先进,农产品品质好;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地广人稀,商品率高等。

    【拓展延伸】

    针对东北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黑土流失、林木蓄积量减少、湿地退化等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并依据不同区域的优势、特色、功能,制定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地区继续强化商品粮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西部草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畜牧业;山区重视天然林保护;开发多元特色农林产品;发展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业。

    通过对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探究,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确任何一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陈瑞芳 / 浙江省义乌中学(322000)

    二、煤炭产业新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

    【情境创设】

    2020年1月4日,《晋中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根据晋中市能源发展现状和优势,把握能源发展的新机遇。促进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变、向中高端转变、向创新驱动转变,重点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科技能力创新建设等领域综合发力。做好“煤”“气”“电”“新能源”四篇文章。

    【深度剖析】

    1.山西省煤炭生产概况

    山西省煤矿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是我国煤炭储量最大的省份之一,有“煤乡”之称。1949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煤炭外调量最高时占全国省际外调量的3/4。无论是煤炭产量还是外运量,山西煤炭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最高时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

    2.煤炭生产面临的困境

    2014年8月以来,国家加大对煤炭限产的力度,淘汰高耗能的落后钢铁、水泥等产能,煤炭需求市场进一步萎缩。山西作为中国第一产煤大省,随着煤价下行,涉煤企业经济效益快速下滑,煤炭经济遭遇困境,反映出其“一煤独大”产业结构的弊端。同时,煤炭开发和加工转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山西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目前,山西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也难以承载。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与能源需求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煤炭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建立山西煤炭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3.山西煤炭工业的转型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进一步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供需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山西煤炭产业该如何发展,才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总结国内外煤炭资源型地区转型实践,山西有着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主要表现在:农牧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具有一定前景;拥有培养经济转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国家政策支持等。

    【区域探索】

    除了煤炭工业的转型发展,黄土高原地区还有哪些区域认知知识点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关注?具体见图5所示。

    【典型题例】

    (2018年11月浙江省地理选考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新型能源基地。2015年底,该省太阳能和风能电力装机总量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11%。图6为山西省略图,图7为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支柱工业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太原某企业过去向美国出口普通钢材,近年来该企业研发出超薄钢材,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交货周期短,主要用于高端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并对美国出口。

    (1)说出山西省工业结构的主要特點,并说明这种特点带来的主要问题。

    (2)有专家认为山西省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难以取代火力发电,请说明理由。

    (3)该企业产品升级后向美国出口钢材,推断运输方式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命题特点:本题主要以“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出发点,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试题图文材料涉及该省地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地理事物,以及该省工业结构及其变化特点。这些图文材料代表的显性信息,如工业类型包括煤炭、电力等,引导学生推出以重工业为主,从而进一步分析图表所承载的隐性信息。试题从煤炭资源的利用入手,引导学生形成因地制宜的工业发展观,到分析山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重点,强化学生区域发展中的辩证思维能力,最后到太原钢铁转型为发展方向,向学生讲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故事,最终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试题透过山西相关产业情境,引导学生建构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侧重知识的迁移,测评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拓展延伸】

    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高中地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与人文地理模块之中。在历年高考中与其相关的试题占有较高的比重,且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考查区域多具体到黄土高原的某一个省、某一小区域、某一个问题或一个内容。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往往考查其区位条件、面临问题和解决措施等。该内容复习采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梳理,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但近几年试题在突出对资源型城市发展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规律考查的同时又涉及自然和人文地理模块知识,考查的知识点时代性、综合性很强,范围也更广,凸显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地理思维构建,体现人地关系。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标要求和课本知识,利用该区域时事热点事件或乡土案例,采用问题式教学,用“问题”整合“知识”,或大单元式整合该问题涉及的某些典型区域,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层层递进分析问题。

    王 ? ?梅 / 浙江省浦江中学 (322200)

    三、铁路建设新成就——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情境创设】

    2020年4月2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到,到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对外运输大通道、城际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网高效联通,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建的高铁项目有杭温高铁、沪蓉沿江高铁等。

    【深度剖析】

    1.长三角地区及其交通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将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好、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优势,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2.铁路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长三角地区已有的铁路线路,存在着南部稀疏、北部密集的特点。从地形角度看,南部的铁路线路相对稀疏是由于南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大,工程投资多;南部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滑坡、泥石流等)。不同的地形条件会影响线路的走向与分布,北部地区的铁路线路较为密集,地形平坦是其助力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以上海、南京两个城市间的铁路线来看,这两个城市间的线路尤为密集,主要是因为上海和南京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3.铁路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

    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了较多的铁路线路,那为何还要规划并增建更多的铁路线?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货运输需求不断扩大;建立大容量、快速化的铁路能有效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降低环境噪声);政策的支持。在多个因素的加持下,长三角地区需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近年来我国大力投资建设全国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等重大交通运输工程,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而且有效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如金温高铁开通后就可以为沿线地区带来以下积极意义:提高沿线地区的知名度,促进商业或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区域沟通与交流,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完善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增强对人才、资金等的吸引力;缩短两地的时间距离,提高两地的通达度。

    【区域探索】

    铁路建设的持续投入,对于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除铁路运输这一考点外,在长三角地区还有许多考点深受命题者的青睐。对于这些内容采用“情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图8),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长三角地区的认识。

    【典型题例】

    在近三年高考卷中,以长三角地区作为试题情境出现的频率较高。情境主要是围绕产业发展、人口、城市化、交通等展开,多从分布、特点、条件、原因等角度设问。在区域情境中认识地理要素,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对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具有鲜明素养立意。

    (2019年高考江苏卷地理试题) 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读“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图略),回答1~2题。

    1.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

    A.运输时效高 ? ?B.单次运量大

    C.单位运价低 ? ?D.绕行路程远

    2.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

    A.完善交通网络 ? ?B.做强能源产业

    C.改善环境质量 ? ?D.增加就业岗位

    试题解析:本题组以中国区域为背景及丝路班列的相关文字材料作为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的能力。针对第1小题,常见的解题方法为结合材料信息,根据交通运输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回答即可。第2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这两大地理核心素养,学生需要全面分析安徽和中亚、欧洲的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再结合材料信息思考铁路运输发展对安徽省的影响。货运班列运输的主要产品不是能源;货运班列增加,并没有增加安徽境内的铁路线,但说明安徽省销往国外的商品增加,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有可能下降。

    【方法归纳】

    縱观近几年地理高考题,交通运输主要涉及的考点有: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及变化(自然条件的变迁、运输量和运输距离的变化及技术进步等);②河、海、陆、空联运的优势;③影响交通点、线的区位因素及变化(修建时需要克服的困难;选线的区位);④交通运输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⑤线路修建的可行性分析(自然障碍已经克服,社会经济需求大,政策支持,资金、技术、修建的经验等)。鉴于地理学综合性特征和交通运输问题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的方式去构建交通运输专题内容,帮助学生将相关内容串联起来,通过演绎、归纳,进行时空的重组,并运用于不同的区域之中,以比较的方式进行探究,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张潞潞 / 浙江省江山中学(324100)

    四、河流开发新理念——以西南地区为例

    【情境创设】

    近二十年,绿孔雀种群数量从约1 000只下降到约260只,属于濒危物种。绿孔雀是热带和亚热带低海拔地区生存的大型雉类,喜欢连片的保存完好的空旷森林、平坦的滨水沙滩。云南元江上游孕育了一片生活着珍稀、独特动植物的河谷季雨林,该地是绿孔雀仅存的完整栖息地(图9),河流沿岸生长着聚果榕,其果实是绿孔雀的重要食物来源。

    位于元江上游的戛洒江一级水电站2016年开工建设,大坝建成后,水位将上涨100米,这对绿孔雀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017年民间环保团体就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将建设方告上了法庭,2020年3月20日,法庭判决建设方停止水电建设项目。

    【深度剖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用电量剧增,许多地区出现了电力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开发水电是缓解能源短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于是,整个西南地区出现了无河不修坝的局面,这给西南地区的流域生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1.开发水电是河流开发的重要方式

    元江上游开发水电是因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需求、该地资源禀赋和水能特点共同决定的。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用电需求量大;该区域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加上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水能清洁、可再生、运营成本低。

    2.河流的开发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元江上游戛洒江大坝的建设,使河流水位抬高100米,大片的浅滩被淹没,绿孔雀将失去沙浴和繁殖的场所;聚果榕生长区域丧失,绿孔雀食物来源减少;库区取代了多浅滩的原始河道,隔断了绿孔雀的生存空间。不管是食物链的中断,还是栖息地的破坏,都将导致绿孔雀的消失。

    3.河流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

    支持水电项目建设的一方,会从带动区域工业建设、劳动力就业等角度展开,建议对绿孔雀采用迁地保护;坚持水电项目下马的一方,会从生态破坏不可逆转的角度展开,绿孔雀只是物种的一个代表,区域内其他国家级保护植物陈氏苏铁等都会面临灭顶之灾,最终导致这片区域被毁灭。

    三个角度围绕着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展开,其关系可以用图10表示。

    【区域探索】

    区域内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区域特征。要把握区域特征,需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理清区域内部要素联系,或进行区域比较,才能抓住其核心特征。把握区域核心特征,便于深化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区域特征。西南地区知识构建如图11所示。

    【典型题例】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测试题)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內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宾川县位置如图12所示。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试题解析:试题以云南宾川县河谷地形为背景,考查了地形对耕地分布和数量特点的影响,地形对气候(干热河谷)形成的影响,气候对农业(亚热带、热带水果种植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可采取的措施。知识点的考查围绕河谷地形展开,解释在其影响下的自然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把握因地制宜理念,发挥当地气候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在此产业基础上谋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核心素养角度看,试题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印证了西南地区地形复杂这一核心特征,也印证了在该特征影响下独特自然条件和特色人类活动形成这一整体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

    水资源的综合开发需要根据流域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治理,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图13)。

    关于水资源综合开发,通常考查流域优势资源产生的条件、开发的目标、产生的影响及生态保护措施等。往往以某流域开发和治理为案例,以不同河段为背景,选择不同的开发重点,要求学生分析开发的条件和开发的措施。解决该类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结合区域分析,或以时间为轴线,要求分析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及影响。解决该类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用动态的视角、发展眼光,结合情景进行分析。

    何灵飞 /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310012)

    五、水源保护新举措———以华北地区为例

    【情境创设】

    永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全长747千米,流域面积4.7万平方千米,是串联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大动脉,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历史上因下游河道迁徙不定,水患频频不断,旧称“无定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永定河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缺水现象严重。近年来,永定河北京段生态补水正式启动。2020年5月12日,生态补水的水头漫过北京与河北的交界地带,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实现170千米全线通水。补水后,河道两岸地下水水位回升达到2~10米。

    【深度剖析】

    1.永定河概况

    永定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中游穿行山间峡谷,支流汇集,水多流急;下游进入华北平原,地势地平,排水不畅,河道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迁徙不定。永定河流域地处夏季东南风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且暴雨多发,尤其七、八月,雨季来临,降水更为丰富。由于中上游来水量大,下游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变迁,加之缺乏快捷的入海通道,水患频频不断。

    2.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有些年份华北地区降水有所减少;为治理水患和保证电力需求,新中国成立后沿岸修建了大大小小300多个拦水工程和以官厅水库为代表的众多水利工程,永定河水量渐渐衰减。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华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现象也比较严重。

    3.永定河生态补水的实施

    面临水资源的短缺现状,跨流域调水和水源地补给至关重要。永定河生态补水共有3个水源:一是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万家寨水库引黄,黄河水从“引黄工程”北干线的一号隧洞流出,跨越数百千米后流向官厅水库;二是山西册田水库放水;三是河北友谊水库和洋河水库放水。三大水源最终在北京的官厅水库汇流,其中引黄河水约1.2亿立方米,本地径流输水约0.55亿立方米。

    【区域探索】

    永定河所在的华北地区,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过渡性,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交通快速发展、产业分工协作等已成为该区域的突出特征。如何解决区域发展困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资源利用、生态保护、职能分工、产业协作等方面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现通过采用“情境+案例”的形式对华北地区进行核心知识建构和逻辑思维进行梳理,有利于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华北地区区域认知核心知识构建如图14所示。

    【典型题例】

    (2017年高考天津卷地理試题)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图略)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1)结合图中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据图中所示信息说明原因。

    (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试题解析:第(1)小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因素。从京、津两城市之间铁路线密集的角度进行设问,要求学生从两地的交通地位、交通需求、资金及技术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小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限制性自然因素。从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进行设问,要求学生对沿线地区的自然条件限制加以理解分析。第(3)小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从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的角度,要求学生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以分析。

    【拓展延伸】

    通过对永定河生态补水的深度剖析,思考华北地区水资源面临的困境,以及此状况下的发展之路,对于分析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不同尺度、不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具体表现存在差异,但考查方式和分析方法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如图15所示。

    ①考查情境呈现区域的突出性和典型性特征(华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的水土流失、长江中下游的洪灾、西南地区的旱情等);②考查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时间与空间)、分析成因(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防治措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造成的危害(人财损失与次生灾害)、带来的影响(经济、社会、生态)等;③运用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拓展延伸到工农业发展、交通线路建设、流域综合开发等方面。

    陈友常 /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314500)

    六.草场发展新方向——以西北地区为例

    【情境创设】

    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新疆天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部分是天山针叶林、山地草原草甸、山麓干旱草原生态区的典型代表,综合反映了天山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系统,并突出代表了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天山地处全球最大的干旱区——亚欧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但天山高大的山体拦截了高空中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量水汽,带来大量降水,使之成为干旱区中的水塔,众多内陆河流便发源于此,因此,天山又有“旱海荒漠中的湿岛”之称。

    【深度剖析】

    新疆降水少,气候干旱,天山山脉垂直自然带基带为温带荒漠带。天山垂直自然带谱数量多,且独具特色,被称为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如图16所示。

    1.新疆天山山麓温带荒漠带的成因

    新疆天山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远,加上山脉的阻挡,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气候干旱,山地自然带基带为温带荒漠带。

    2.天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异同点及原因

    相同点: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加上地形的阻挡,使得新疆降水较少,因此天山南北坡基带都是温带荒漠带,而基带之上由于降水增多都形成温带草原带,由于海拔高,山顶皆形成高山冰雪带。不同点:由于天山北坡是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因此北坡有云杉林,且雪线相对较低。而南坡是阳坡,温度高,因此同一个自然带的分布高度相对较高。

    3.天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对农业的影响

    天山上下皆有草场,因此天山畜牧业有明显的转场现象。夏季牧场在山腰草场,冬季由于山腰积雪覆盖,牧场转至山麓。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为山麓冲积扇上的绿洲农业提供灌溉水源。

    【区域探索】

    西北地区地理试题破解一定要以气候干旱这一特征为核心,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以及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迁移拓展。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构建如图17所示。

    【典型题例】

    (2018年高考江苏卷地理试题)图18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400 ~ 3 400 m 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 ~ 2 题。

    1. 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 ?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 ? D.转化为固态水

    2. 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部地区某流域水量平衡和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第1小题结合水量平衡原理,闭合流域内降水量=地表蒸发量+植物蒸腾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降水量为收入项,支出项为蒸发(占28%)、植物蒸腾、地表径流(无)、下渗(占2%,转化为地下径流);第2小题西北高山随着海拔升高,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该山地基带为半荒漠,2 400 ~ 3 400m处为山地针叶林,而甲地降水量介于两者之间,因此甲地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

    【拓展延伸】

    西北地区的地理试题考查新疆的频率最高。新疆的区域认知要抓住其深居内陆的位置特征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位置导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农业则以绿洲农业和山地畜牧业为主。位置与地形影响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差异显著,而天山北坡云杉林上下皆有草场分布,形成冬夏牧场。高山冰雪融水为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夏季为汛期,水量从上游向下游递减,在山麓冲积扇形成绿洲。降水和蒸发则影响内陆湖泊的水量平衡,常影响湖泊的盐度和面积。人类因地制宜发展绿洲农业,如过度发展会产生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因此要采取发展节水农业和培育耐旱作物等对策,西北地区要素关联和农业发展思维导图如图19所示。总之,在区域认知过程中要注重厘清要素间的联系,进行空间推理,从而落实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培育综合思维。

    杨 ? ?明 / 浙江省回浦中学(317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