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中年级学生乐于习作的情感构建 |
范文 | 【摘要】学生进入中年级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习作时头脑中空空荡荡,虽绞尽脑汁却始终落笔无文。本文通过对中年级学生丰富习作素材与语言的储备,变革习作的常规命题方式与策略的创作过程,做好情感体验的把握,在实际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快乐的源泉,让学生的习作处于快乐之中。 【关键词】习作;情感;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第二、三学段的写作活动又被称为习作,第二学段的习作又是整个语文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在作文课上,常会看到学生愁眉苦脸、抓耳挠腮的样子;在作文本上,常会看到学生枯燥乏味、没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因此,我们一直片面地认为小孩子天生就怕习作。可是,美国一位教育家通过大量调查证明,大部分学生并非一开始就怕写作文,而是拥有可贵的写作自信心和积极性,只是教育者将其扼杀在摇篮里,使他们对习作渐渐丧失信心,从而心灰意冷。对习作失去了兴趣,又怎么会写出好的作文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就会对其给予优先注意,积极探索,并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理。学生对习作发生兴趣,是由于习作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这个需要就是情感被压抑导致体内的平衡严重失调,有机地寻求满足生理上的条件。习作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会对习作活动产生调节功能。情感作为行动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 事实上,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还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使学习的主体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错综复杂、细腻多样的,不易被教育者一下辨认清楚,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客观情况,做好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把握。教育过程需要情感。一个感情麻木、上课毫无激情、对任何作品都无动于衷的老师,无论他的知识有多渊博,对教材的挖掘有多深刻,都营造不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不起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更不会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教学规律,關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感受到“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帮助我们表达观点、实现有效交流的重要作用,从而激起习作的愿望,让他们产生乐于习作的情感。 一、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不断丰富习作素材与语言的储备 学生阅读量太少,语言文字积累不多,知识面狭窄,头脑中没有写作素材,笔下没有语言来叙述、描写。语言积累、丰富习作素材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将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视为习作前的必要准备环节。 (一)自主选择、独立阅读,丰富知识的储备 一个人获得外部信息有两条渠道,除了亲身的感知和接触,就是间接地通过阅读来获取。所谓的外部信息,既包括自己不能亲历的事件和不能亲自感触的事物,也包括通过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所以,通过阅读去积累习作素材往往比直接感知和接触更加快捷、有效。《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写作储备,就要让他们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有益于习作的读物,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日渐充实,习作时就能逐渐做到得心应手。 (二)遵循其兴趣需求,指导观察,帮助积累 儿童的阅历浅,他们经历的事情就是那么多,所看到的世界就那么大。因此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又是新奇的。他们常常用好奇的目光看着这个光彩夺目的世界。儿童的眼睛是奇异的,世界在儿童的眼里犹如童话一般,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天地,到了写文章的时候都有可能在脑海中再现,成为文章的血肉。 兴趣刺激,把观察的视点指向校园生活。作文教学应融入大语文教育观,融入人的发展观,放到人的生存环境中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习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指导学生会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观察,时时处处体会美、发现美、感受美,感受校园生活并不是那么枯燥,而是那么内容丰富、那么真切美好,自己就有了真切的所见、所闻、所感。不知不觉就把握了作文内容,积累了习作素材。 二、变革常规命题方式与策略,鼓励自主习作,放胆创作 命题作文源远流长。这种传统的方式好似囚笼,不但禁锢了 学生的自主性、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抹杀了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一)改变命题思路,自主拟题 习作,即练习写作。它重在一个“习”字,并不追求真正创作文学作品那样讲求语法的规范与灵活、逻辑的程式与严密、篇章的精巧与严谨、立意的深远与高妙,而只求“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让他们真正热爱写作,提供让学生倍感兴趣、产生不吐不快的习作冲动的题目至关重要。习作的题目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不拘形式、内容,确定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言辞恳切,个性鲜明。 (二)激活思维,启迪选材个性化 常见一些同学作文,缺乏新意,令读者感到索然无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同学以此为“套路”,以不变应万变,应付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习作语言苍白、枯燥乏味,问题不是他们头脑中没有写作材料,而是不善于从记忆的仓库中提取与文题相关的具体内容。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意因素,刺激学生大脑引起相关联想,诱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机,无拘无束地表达,兴致勃勃地作文。 (三)放胆作文,不局限于仿写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作文的全过程,从说到写,从仿到作。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读写结合训练是便捷有效的途径,而习作模仿范文又是读写结合的重要手段。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我国有一条传统的经验,那就是从仿到创,让学生从“仿作”起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初学时的难度,同时也能对学生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多种方法评改,提升学生自我价值 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改是整个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促进学生乐于习作的情感构建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修改自己的习作作品,其目的是把作文改好,但同时也是一次严格的习作训练。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成功的意志和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因而,在作文评改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用让人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的习作 ? ? ?兴趣。 (一)春风化雨,加强面批 通常,我们批改学生的作文好下这样的评语:什么习作语言生动流畅啦,什么选材缺少新意啦,什么用词不当……至于怎样才能改得文从字顺、新颖活泼,对初学习作的学生来说很是茫然,无从下手。批改时给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委婉详尽的话语,远比满目刺眼的红色符号让学生易于接受。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对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欣然改之。 (二)他山之石,互動修改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课程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互动式修改,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引导他们在有效的参与中提高写作素质。互动修改要达到预期目标,就不能放任自流。动手之前,参照教材要求组织学生商定相应的修改标准,严格掌握共性标准,在小组内灵活处理个性问题。 (三)精益求精,自主批改 修改作文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一直以来,学生的作文特别是小学生的习作都是由教师批改,而本着认真负责的原则,教师往往精批细改,对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无益,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不如把批改的大权放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拿着初稿念一念,对自己的习作进行重新审视,发现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加以改进。修改后的习作还可以张贴在习作园地内进行作业展览,满足儿童的“发表”欲望,鞭策他们更多、更好地写作文。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要教师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习作氛围,使教学过程富有独特的生机和鲜活的张力,让学生卸下所有的思想包袱,做作文的真正主人,他们就会怀着愉快的情感,抱着成功的希望进行习作。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师期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敬义.探寻语文教育的真谛[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3]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伍新春 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奇,1981年生,江苏徐州人,徐州市贾汪区柳元小学教师,学士,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研究、教学。 (编辑:马梦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