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九位古代大咖的读书方法
范文

    杜学峰

    《论语》有言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而读书也不是随便读的,读书也讲究其方法。

    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妨和古代九位名人学学如何快速有效地读书。

    “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

    三国诸葛亮一直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也正是因為精通读书之道才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名号。

    诸葛亮的读书法,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更不是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撷取精华,掌握实质。诸葛亮读书,从未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作息,“美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这就不禁让人们想到学校里,家长口中“聪明的孩子”了,在学校,很多看似调皮、不学习的孩子,成绩反而比那些刻苦努力、趴在课桌上整日学习的孩子成绩好。智商其实都差不多,只是“聪明的孩子”更早掌握了“观其大略”的读书法。

    而诸葛亮就是那“聪明的孩子”吧。

    “会意”读书法——陶渊明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法注重的是抓重点和去繁就简,要自己独立思考。

    实际上,陶渊明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往往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意旨,而不死抠个别字句。陶渊明的读书观正如他的生活观一样超然物外,不被凡俗所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困于物,不惑于情,读书也这样,不要为个别字眼费心劳神,会意即可。

    “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认为:人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

    每每读时,只求一点,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依次攻破一面“敌”。

    苏轼曾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精当”读书法——郑板桥

    清代画家郑板桥要求自己读书要“求精求当”。

    “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是读书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从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地“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记字日读”读书法——欧阳修

    北宋文豪欧阳修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记字日读”读书法。

    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种每日定量记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了它的行之有效。

    “心学境界” 读书法——王阳明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幼年读私塾时曾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换句话说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当然会吃了一惊,思考良久,自认完美地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然而年幼的王阳明不这么认为,王阳明的回答是:“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这便是王阳明的读书法,以无心之心读书,读书只为成圣贤。

    很多人认为古老的经典已经是过去式了,然而王阳明却提倡背诵经典,而且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教育孩子背诵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每天在学习礼仪方面有所进步而不觉得艰难,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中正平和。

    除了背诵经典,王阳明还提倡要以无心之心读书,读书不要刻意去强记,不要刻意去求速度,也不要心里想着和别人比谁读的书多,因为这样会妨碍我们与书本的对话,心中有所牵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体悟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七焚”读书法——张溥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这也就要求他读书有三步。

    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一直以苦读成名,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专一”读书法——顾炎武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直是读书有道,也很讲究读书的方法。他的“三读”法即是“复读法”“抄读法”“游读法”。

    “复读法”:所谓复读,顾名思义就是复习之意。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抄读法”: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游读法”:顾炎武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方法。他从45岁开始了大规模的游学生活,做到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学以致用。

    “专一”读书法——曾国藩

    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来真正成事的书生,在这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读书法了。首先是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在曾国藩认为“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为外人”。一本书没看完,坚决不开始阅读下一本,东翻翻西看看,只是读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读给自己用的。

    其次是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曾国藩喜欢读史,而且是坚持不懈地阅读,无论寒冬酷暑,无论身处何境,身边总是带着书,这样的人算得上真正把读书当成生命中的事业了。

    最后就是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读书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而不应该是作者对读者思想的灌输。曾国藩深谙此点,所以每日读书毕,都会在日记中写下当日读书所感,将书中内容化为自己思想。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时间不在长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合理利用。如果你现在还处在读书的迷茫中,不妨学学这九位先贤的读书之道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