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用音乐搭建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范文

    谢国刚

    摘? ? 要: 小学阶段是人际交往的学习和发展起始阶段,以音乐为纽带,可以搭建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针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利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音乐创编、音乐表演及童声合唱排练、演出等艺术实践活动,用音乐情感和艺术形象等感染学生,用音乐的内涵启迪学生心灵,使其从音乐作品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人格品质得到提升,唤起与他人的共鸣,沟通交流能力、发展并保持友谊的能力、控制和化解冲突的能力随着音乐素养的积累而提高。

    关键词: 人际交往? ? 音乐赏析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是心灵沟通的共同语言”,优美的音乐是人类情感交流与表达的方式之一。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处和沟通交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倾听音乐旋律,用“情”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在审美教育活动中,用音乐搭建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变化、智力发展乃至人格塑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益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还有利于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新一轮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转变新的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挖掘新的教学功能、拓展新的音乐美育功能,彰显“以生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正是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分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是精神上的需求还是情感上的需求,都希望得到他人关心。小学阶段是人际交往的学习和发展起始阶段,如果能够在小学低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逐步养成遵守和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当前小学生多是独生或者二胎子女,家长们对其往往是宠爱有加,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艺术特长的培养,但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心理健康方面,家长常常有所忽略。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焦躁、敏感多疑等,是一些小学生较为常见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间时不和同学交谈嬉戏,在活动学习中不与小伙伴合作。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不懂得如何尊重同伴与他人平等友善相处,甚至在和教师的交流沟通中也表现得羞涩内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学生和家长之间互相信任,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轻松愉悦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对学生个体性格、行为、情感及心理健康进行及时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坚实基础。

    二、用音乐搭建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实施策略

    “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完善的人格”。用音乐搭建学生人际交往的桥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和魅力,陶冶情操,学会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会与同伴合作,真诚友善地对待他人。在音乐的熏陶下,同学之间逐步形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平等友善的和谐人际关系;师生之间逐步建立互相尊重、公平、公正的良好人际关系,让音乐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体教学实施策略如下:

    (一)音乐赏析有利于增加学生情感交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教育,也是“育人”的重要学科。在音乐赏析学习中,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与想象等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和情感体验活动,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与变化,引起学生产生情感碰撞、抒发、宣泄与震撼。在这一系列音乐赏析熏陶下,教师与学生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和谐融洽,使音乐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音乐的审美与教育的双重目标。

    “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感情的”,对学生净化心灵和启迪智慧有着显著优势。在音乐赏析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会说话的眼睛”,无声胜有声,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静心聆听音乐,并将自己的所听、所想、所感用会说话的眼睛表现出来,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通过开展音乐赏析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用最擅长的方式将音乐的情绪表达出来。

    例如,在欣赏《彩桥架到台湾岛》这首音乐作品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海峡两岸同胞血溶于水的情亲。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彩桥”是不是真的桥?为什么要架到台湾岛?……同学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分析、讨论和发表对祖国宝岛台湾的认识。同学们从最初的只言片语,到互相补充、完善,主题思想感情逐步趋于统一,最后表达出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爱国之情。在整个音乐赏析过程中,同学们在思想碰撞中情感交流得到了深化。这样的教学模式点燃了天真烂漫、活泼活动的小学生情感之火,打开了学生放飞自我的心灵之窗,情感交流毫无隔阂,奏响了心灵的交响。在美妙音乐的熏陶下学生心灵得到洗礼,轻松自然的情感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感,对减轻学习压力调解学习情绪,放松心情迎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音乐创编有助于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生具有天真活泼、乐于表现和勇于探索的天性,在教学中开展音乐创编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无所拘束敞开心扉探索音乐的奥妙。音乐创编能对作品中蕴含的审美理念进行剖析和掌握,掌握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技能技巧。同时,将作品中的情感与自身情感、作品本身形象與自身形象相结合,向他人传达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小学音乐创编活动内容广泛,既有较为直观的歌词创编和节奏创编,又有抽象和感性的律动创编和旋律创编。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将音乐教学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情节融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合作与创编。教师在音乐创编角色分工方面,依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音乐基础知识的优良及音乐天赋,组成一个音乐创编团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想象力,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协作完成音乐创编。

    例如,在教学《四季童趣》这首歌曲时,在音乐创编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音乐所表达意境的理解,分为舞蹈创编组和打击乐器节奏创编组,加深对音乐情感的进一步表达。舞蹈组的同学们,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春天和夏天的舞蹈动作由女同学们创编,秋天和冬天的舞蹈动作由男同学创编;而打击乐器伴奏节奏的创编,则由同学们讨论决定,根据每一件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差异进行不同节奏的创编。在这一音乐创编活动中,舞蹈组同学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模仿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或者景物特征表现四季;打击乐器节奏创编组,则创编出各种长短不一的节奏型,编织出多声部的伴奏。在整个音乐创编活动中,唱歌组、舞蹈组、打击乐器伴奏组同学之间需要做到互相沟通协调、和谐统一,才能避免喧宾夺主、主次不分的情况出现,准确表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创编活动,可以有效避免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的问题,克服独自创编无从下手的胆怯感,有利于增强学生音乐创编的自信心。在创编成果展示环节,可以让组长牵头,其他组员协助展示,在整个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明显提高。

    (三)音乐表演有助于增强学生意志和信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音乐表演的舞台,通过唱歌、器乐合奏、舞蹈、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多种综合艺术实践,展示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在一定的活动主题下进行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的音乐表演,有助于增长学生认知、模仿、交往、娱乐和审美等多种心理需求,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在音乐表演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才华、聪明睿智,敢于表现和成功后的乐趣,更深层次感受与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及协作完成表演任务和受到师生认可的愉快。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是组织者,真正的主角是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能活跃音乐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一些集体项目的音乐表演需要同伴共同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思想情感,为了获得最美好的音乐体验,同学们之间的人际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音乐表演成功的关键所在。在音乐表演任务的驱动下,最大限度地发展与同伴的沟通能力。

    例如,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学习中,教师按照音乐作品中的七个主题人物形象,让同学们以音乐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三只圆号浓重和声效果表现出凶恶阴险的大灰狼;长笛清脆的音色表现出轻松活泼的小鸟;明亮优美的弦乐表现出主人翁彼得机智勇敢的音乐形象等,都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形象。在每一个主题旋律奏响时,同学们根据对应的角色出场表演,在“音乐剧本”这条主线下,同学们互相配合、相互提醒刻画人物形象的要领。当有同学表演不到位时,其他同学够热心帮助和鼓励,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排练,最后在展示环节,所有同学们都尽情投入音乐表演中,沉浸在合作、互助的团队里,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良好的自信心和坚忍的意志品质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用音乐召唤真善美,使学生充满健康向上、勇敢与善良,通过一些主题鲜明的音乐主题,对学生集体主义大局观加以引导和深化。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自信、坚定的信念,通过班级音乐课堂这个特定“舞台”音乐表演,将真实情感勇敢表达出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大大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四)童声合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童声合唱被喻为是“天籁之音”,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将音乐艺术形象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刻化出来,音色清脆明亮又富有纯净而甜美的艺术魅力,可谓是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音乐课堂中开展合唱教学,是最简单和易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合唱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艺术形式,不在乎个人艺术水平有多么突出,合唱讲求的是如何倾听同伴的声音,并将自己的歌声和同伴融为一体。各个声部之间,力度强弱变化,节奏疏密交错,都离不开团队或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全体合唱团成员拧成一股绳,扬长避短达到良好的集体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在合唱中促使感知、记忆、创造等一系列运动思维能力的提高。

    从小就给学生灌输合唱的团队理念,在合唱中培养相互信任、鼓励和合作的精神,具有均衡感、协调感、和谐感等综合音乐体验。培养学生个人服从集体,在合唱中没有“我”,只有“我们”的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只有通过所有人共同协作努力,才能把歌唱好,成功的获得是靠所有伙伴的共同努力的,而不是突出某一个人的作用,让学生去体验真、善、美,以启迪心智。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离不开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分工合作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正是合唱艺术中最富有的。接受过合唱教学训练的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乃至以后工作中,也会像参加合唱训练一样,在活动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更懂得尊重他人,更容易接纳和包容同伴,并与同伴达成心灵与感觉的默契与和谐。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熏陶,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出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

    三、结语

    “音乐作为人类沟通的共同语言”。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音乐教育除了围绕音乐本真开展教学外,还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通过音乐搭建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音乐情感和艺术形象等感染学生,用音乐的内涵启迪学生心灵,从音乐作品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人格品质得到提升。学生在感受旋律音色变化和节奏节拍运动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激活情感想象空间,唤起与他人发自内心的共鸣,沟通交流能力、發展并保持友谊的能力、控制和化解冲突的能力随着音乐素养的提升而增强。用音乐搭建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让音乐成为人类语言的延伸,彰显“育人”本色。

    参考文献:

    [1]张丽琴.小学生德育学习领域中人际交往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15,679(11).

    [2]吴玛丽.试析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J].北方音乐,2014,258(12).

    [3]刘文婷.小学音乐课堂童声合唱教学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