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江苏2008高考方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困境及对策 |
范文 | 法浩 姚斌 摘要:文章对部分学校在江苏2008高考方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困境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江苏高考;2008;困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77-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29 众所周知,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是对高中教学最强有力的指挥棒之一,高考如何考直接决定了当下高中教育教学的生态分布。客观地说,江苏2008高考方案实施以来,我校化学教学和教研工作日益陷入困境。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急剧下降,近三年分别为2、0、12,这一窘境直接导致化学教学与教研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努力来破解这一难局。现将笔者在此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尝试简要整理,总结如下。 一、导致选修人数急剧下降的原因浅析 1. 2008江苏高考方案的影响 2008江苏高考方案中,化学学科是学生选择理科后的三个备选科目之一(其余两个为生物、地理),学生高考成绩按比例分为A、B、C、D四个等级,如参加一本、二本录取则至少分别达到A、B等级(2008、2009年规则如此)。相比而言,选修化学的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要高于选修生物、地理者,也就是说高考中化学考生的对手普遍较强,达到A、B等级的难度明显大于生物、地理学科(地理学科因其文、理科学生均可选择,一般认为其达到相应等级难度最小),这对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对平庸的学生无疑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在高考方案的指挥下,当前选修化学的学生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除了相对水平较高的学生选修之外,一些化学学习水平很低的学生因担心学业水平测试不能过关,通过选修化学而躲开学测。我校生源在徐州市区属于二流,恰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2008、2009年的高考中,出现了多例因化学等级不合要求而不能报考相应批次高校的情况,致使学校管理层对化学下达了“禁选令”。尽管2010年开始,选科等级要求有所降低,无奈片面认识已成定论,化学学科已无翻身之机。 2. 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选择不当的影响 2006年开始,我省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要求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知识的真实性、实用性,强调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力求打造化学时刻就在我们身边的形象,相对而言稍放松了对学科专业素养的要求,这一变化在高一阶段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还具备一个明显特色就是对知识的介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对于某些内容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由浅入深的逐渐推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设计是值得好好品味的,它体现了从注重知识建构向注重学生能力建构转变的理念,典型实例可参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教师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这些变化似乎准备不足,不少教师仍以课改前的固有习惯进行当下的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强调教学内容的一步到位,致使学生误以为化学知识枯燥、琐碎、复杂、难懂,在初三阶段因时间短、任务重而留下学习化学的心理阴影被进一步放大,直至对化学心生畏惧,敬而远之。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仍基本使用讲授式、灌输式的方法或在此基础上稍加改良,还未真正形成信任学生、注重学生发展的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吸引学生眼球的一大教学利器——实验,要么因教学时间紧、要么因实验有危险而被束之高阁。种种教学中的不合理导致学生不喜欢化学,更谈不上选修化学。 3. 学生对江苏特色的高考试题明显不适 2008年开始的江苏高考试题,基于命题专家对新课改、新课标的理解,出现了诸多创新,以至于其风格明显与往年不同,也与同年其他省市高考试题明显不同,具有鲜明的江苏特色,学生在解答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如信息量大且形式多样、工业流程图、有机合成路线的表述、综合探究等都让学生无所适从,尽管其中解题所用的知识和方法未必复杂,但是不适感足以击溃学生,尤其是在高考这一如此高度紧张的氛围中,无疑给“化学难”这一论断加上了重重的筹码。尽管近年来,学生越来越适应江苏特色的试题,且命题组似乎也有意识在简化试题、降低难度,但因受众越来越小,这一变化难以被广泛传播。 应该看到,2010年后,基于多层面的反思和改良不断涌现,出现了很多积极有利的变化,但无奈08、09年种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太大,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对化学的认识定位已经形成,改之难矣。 二、选修人数减少对高中化学教学带来的困境 随着选修化学学生的人数不断减少,带来越来越多让人忧心的连锁效应,这对高中化学教学造成一连串的打击和伤害,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加大 我校化学教研组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级高级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2人、市名教师3人、高级教师8人、在评优课比赛中获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大市一等奖8人,应该说是实力雄厚,在徐州市亦赫赫有名,但苦于没有选修学生,绝大多数教师闲置,人才资源如此浪费让人痛心;更忧心的是,我组近八年都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目前最年轻的一位教师为33岁,40岁以下教师仅有5位。2008年之后的化学窘境对高校化学师范专业亦产生强大的冲击,至少5届高校化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数少且大多转行,可以想见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年轻化学教师的断档。当现在的中生代逐渐老去而新生代后继乏人,教研组的结构、水平均前景堪忧;新课改实施以来,40岁以下的五位教师有两位从未教过选修、也没上过高三,另外三位则只经历过一次,缺乏对高中知识体系的全面系统认识、理解和思考,缺乏与学生、教学内容、高考试题之间的有效碰撞,这对其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绝大多数教师因只教高一、高二必修、应对学测即可,工作中难免出现懈怠甚至消极情绪,这当然是不利于教研组工作的顺利开展的。 2. 学生对待化学学习的态度日益淡漠 从其他老师和学长口中得知化学为本校“禁选”科目、只需学测过关后,学生的学习心态难免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那么集中了,开小差甚至将化学课当成休息调整时间的多了,课后认真完成化学作业、思考化学问题的时间被用于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语数外学习上。教师能明显感受到课堂上被学生冷落和课后没有学生求教问题的冷清。 3. 学校对化学的软、硬件配置增速放缓 当前的形势下,学校对化学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相配套的各项软、硬件建设明显减速。以化学实验室为例,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所需的常规药品和仪器尚能得到保障,一些特殊用途、用量较少的则难以得到顺利审批,如三颈烧瓶、具支试管、Y型管、pH计等;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实验室更是迟迟难以配备。在学校管理层的概念中,化学方面的投资可以暂缓甚至暂停,化学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各种资源可以占用或者挪用,因为化学在高考中所占的份额是最小的。 三、面对困境的对策及思考 面对困境,一味地怨天尤人和自暴自弃都毫无意义。与其抱怨、抵触这个困境,不如努力适应、慢慢改变这个环境,找到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的改革意见下,江苏的高考改革和化学教育将走向何方,我们都拭目以待。但是不管怎么改革,我们都应该首先练好内功,正确理解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方可从容应对。 1. 通过高考方案的变化寻找化学生存的空间 其实,关于“化学难、不能选”这一论断的很多论据来自于2008、2009年的高考。一本、二本需学生达到A、B等级的门槛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显得高了。但2010年起一本、二本对选修科目的要求已经降至了AB、BC,因物理考生更多,相对更易拿到高等级,故对化学而言,一本、二本的门槛相当于降至了B、C,这应该是利好消息。当前的高考中,能够选择化学的关键应该在于是否能与语数外总分匹配,一些志在冲击某些录取分数更高的一本(选科要求AA,甚至A+)和二本(选科要求BB)的学生,若其能力有限,可能会对化学有所忌惮。对此部分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具体分析,如确实力不能及可以回避化学,而不应该是全体学生都禁选,毕竟理科院校在高考招生中占了很大比例,且化学及其相关方向专业有颇多的招生计划。特别是处于三本和专科水平的学生,选化学还是生物、地理其实并无太大差别;此外应该注意到,近年来江苏高考化学试题亦进行了一些旨在降低难度的调整,如增大选择题题量比例、考查的核心知识日益稳定、题目的设问方式和解题模型逐渐为人熟知,这些都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高考备考者的信心。对于这些观点,将其解读好、把握好、特别是宣传好是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 用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观念和方法进行教学 如何把我们的化学课堂变为更有吸引力,让我们的化学教师更有魅力,是抓住学生的第一步,索然无味、枯燥冗长的课堂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学生喜爱的。作为教师,改变现有课堂形态的必须途径只有练好内功。首先,认真深入研究课程标准、高考和学测的考试说明、高考和学测的试题,搞清知识的主次、要求的难易,特别是认清已不必掌握的内容和同一内容在学测、高考中的不同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不越界、不超纲,不讲已毫无价值的内容。此外,熟悉苏教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因一步到位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其次,要学习感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自身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学的首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学生多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上要不断更新,少用已经习惯并擅长的“讲授式”、“归纳式”、“演绎式”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最后,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探索和开发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移动互联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3. 用化学自身的魅力感召学生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化学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教师好好研究。笔者于2013年11月有幸在曼彻斯特观摩中学化学教学三周,在曼城的学习中很强烈的感受到英国对学习内容自身魅力的开发下足了功夫。平常普通的酸碱中和实验让他们设计成魔术、彩虹、金刚手,每节课都能开发出一个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的课题,抽象的化学键用乐高玩具形象表达,枯燥复杂的物质的量编成各种趣味题让学生有滋有味的计算,还有每节课都有的拼图游戏等等。连我们这些老师都被“忽悠”的兴趣盎然,更何况学生呢?可见,将化学自身的魅力充分开发并紧紧依托高中生的认知、兴趣和性格特点进行相关设计,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的课题。笔者以为,在日常教学中,起码应该将化学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着力展示并感染学生。通过身边的化学事实引起强烈共鸣,通过新奇、绚烂的化学现象引发无尽的兴趣,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是那么的悬念丛生、高潮迭起,这些化学的魅力实在应该被我们展示在化学课堂之上,呈现在学生眼前。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体验化学之乐,应该是留住学生的最好方式。比如化学实验,每次带着实验进教室都会看到学生兴高采烈的期待表情,哪怕是老师眼中平淡无奇的试管实验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说明学生真心喜欢实验,实在不该因为教师怕麻烦、图方便就轻易剥夺了学生感受实验的权利。如果能将学生带到化学实验室,让他们去触摸各种实验仪器、做各种自己想做的实验、思考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决心无疑是极大的激励。 4. 寻找化学在高考之外的另一方天空 作为高中的师生,好像已经习惯了在高考的指挥下忙忙碌碌,好像一切学习都是为了高考,殊不知如果跳出高考的束缚,会有另一方别样美丽的风景。若能带着学生放下高考的包袱去玩化学、用化学,不也是一种生活吗?好好利用学校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平台,给学生一个书本、考试、做题之外的更客观、更真实、更有生机的化学,也是化学教师可以做到、且有很大挥洒空间的教学。 综上所述,2008高考方案以来,对高中化学教学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伤害,我们面临着困境,但相信它是暂时的,是可以战胜的。在困境中我们要学会坚守,不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光好好充实自己,希望就在前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