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次不同寻常的井下采访 |
范文 | 易义华 2016年10月6日,《江西 “一带一路”走出去》东南亚摄制组来到江西中鼎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的朋古鲁煤矿。印尼的煤矿原本都是露天开采,江西企业的到来改变了当地历史,朋古鲁煤矿是该国第一家采用地下井工方式采煤的企业。考虑到人身安全,公司起初的接待计划里并没有安排下井采访这一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下到矿井,才能挖掘到中鼎人海外开矿的辛酸和不易。经不住摄制组的再三请求,几位矿领导临时研究决定允许摄制组下矿采访拍摄,而且矿长毛光和亲自带队做向导。 早上7:30,简单吃完早餐后,笔者和同事等三人被要求“全副武装”,从内到外换上了矿工行头——工作服、安全帽、防滑胶靴、手套和矿灯等,并接受了简单的安全培训。这次要前往的是位于地下垂直250米的矿井巷道,跟国内普遍近千米的深度来比,朋古鲁煤矿显然是个“小儿科”,但这里毕竟是印尼首家地下煤矿,中鼎的标准就是印尼今后地下采矿的标准,笔者觉得这次采访也变得“高大上”了。从地面到地下,一般需要步行或乘坐挂在缆绳上的“猴车”。考虑到“一带一路”摄制组边走边体验的节目设计,摄制组决定步行下井全程体验一下,采访结束后再坐“猴车”升井。 十月的印尼还是旱季的尾巴,最高气温达到了29摄氏度,十分闷热。刚穿上矿工工装时多的是兴奋、新鲜,但真的走在巷道里,拖着沉重的靴子,衣服被浸湿的时候笔者才体会到矿工们工作的不易,刚刚走几分钟就不停冒汗。地面坑坑洼洼,不小心就会有滑倒的危险。从入口深入矿里要走将近一个小时,很难想象在这工作的中国和印尼员工天天都是走着这样的路线去工作。 巷道大部分地方都非常低矮,必须弓着腰才能通过,里面四通八达,上、下、左、右都有分岔,如果没有人带领肯定会迷路。总工程师徐文说,他自己第一次下井时,要不是熟悉的矿工师傅带着就走丢了,前后摸了五六天才搞清这里的基本结构。今天除了矿长和总工程师之外,队伍里头还有安全员,每隔几分钟要用专用设备检测一下瓦斯浓度。 走在昏暗狭长的巷道,风从背后掠来,脖根发凉。这是矿井的通风系统在工作,以确保煤矿瓦斯不会聚集。“如果瓦斯浓度高,容易发生爆炸,要特别警惕。”安全监管员Yanto一边走,一边说着安全常识,“煤矿有五大杀手——水、火、瓦斯,顶板、煤尘……”国外采访,语言障碍是一大难题,不过在朋古鲁煤矿用不着担心,因为开矿七八年来,很多中鼎员工都能说上简单的印尼语,少数印尼矿工还能秀几句萍乡话。煤矿每一年还会评选三个劳模,奖励他们免费去中国旅游一趟。陪同下矿的人事主管拉巴班告诉摄制组,现在他们当地印尼人都以在中鼎上班为荣,非常感谢中国的“一带一路”戰略,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路采访,一路收获。九点左右,摄制组便下到矿山的核心位置——采掘面,这是我距离地心最近的一次,真是很难得的经历。在这里光明有着至高的地位,指引方向的只有头顶那一束白灯。风门、组合旋翼支架、顶板、巷道车,井下的每一样都是我未曾见过的,但突破我想象的却是矿工的艰辛。弓着腰才能行进的空间、笨重的装备、轰鸣的机器,只要随便动一动矿工都消耗着极大的体力,这也让我们感到即使设备再先进,人类为获取能源依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生命。 印尼的煤层受到火成岩的侵入,地质条件跟国内煤矿不一样,较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安全生产隐患。对于江西“一带一路”率先走出来的中鼎集团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是技术团队并没有气馁,反复安装调试、整改。经过近百次的实验,终于开发出组合悬移支架采煤新工艺,这项工艺填补了印尼地下采煤技术的空白,当年就创造了全球炮采工作面单产最高纪录,中鼎公司领军者地位获得了印尼业界的公认。乘势而上的中鼎公司在2014年推行机械化采煤,煤炭生产量不断刷新纪录,2号井日产原煤将近4000吨,为朋古鲁省煤炭出口做出了不小贡献。 第一个走进地下采煤,第一个使用机械化工艺,这些开创印尼历史的纪录,让摄制组一行顿时没有乏累,兴奋了起来。以前,一直觉得记者是个很辛苦的职业,这次下了矿井之后才觉得,和那些在幽暗的200多米深的地下工作的煤矿工人比起来,能在阳光下工作,已经是一种幸福。短短两个小时的井下采访,我们最多也只是浮光掠影。相比矿工们一下井就是12个小时,还常年如此,实在是很难体会他们的艰辛。 新闻前辈说过,“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采访真的需要深入,用双脚一步步丈量。250米的垂直高度,两千多米的巷道距离,当你喘着气、流着汗与身处海外的江西矿工同呼吸时,你会发觉原来矿井下潜藏着这么多的正能量……这也是《江西:一带一路走出去》摄制组深入采访的力量。(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