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积极心理学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范文 | 范瑾 [摘 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重视。以往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居多,表现为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负面问题。为此,有必要分析和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理论,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显示,国内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在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工作中,存在一种“问题导向”的模式,即人们过多关注了中学生的负面问题。这样的消极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的作用[2]。为此,有必要探讨一种更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性友好的一面,它强调人的潜能,主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利用人自身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将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果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建立一种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将有利于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积极心理學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它是利用比较全面和完善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对人的自身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3]。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考察、实践人的福祉、发展、身心健康、平衡、幸福等,认为人类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社区、社会的和谐与幸福,侧重关注发展人的积极正面的品质,扭转以往传统心理学过多关注病态品质的倾向。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的是积极的情感与体验;在个体层面上,研究的是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的是积极的公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组织[4]。它主要关注人的积极情感体验,譬如人的幸福感和快乐感等;关注人的积极态度和动机,比如合群和利他行为;关注人的积极自我,比如高自尊与成就和强自我主观评价、积极乐观;关注人的积极改变,比如如何运用积极的改变策略来应对困难、迎接挑战[5]。 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在积极的体验中实现积极的改变”,强调的是在学习和良好行为塑造过程中积极体验的重要性[6]。积极心理学中关于主观幸福感以及积极的人格特质等方面的诸多研究,开拓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 及存在的问题 1.问题导向的负面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向模式表现为人们更关注学生的行为障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帮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显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性,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的价值取向,成为了这样一种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片面心理定位。目前很多中学开设的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落在了处理心理问题上。 问题导向造成的这种负面关注,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就意味着心理出了问题,因此形成了一种自我防御,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采取回避态度,有问题也不愿求助,害怕被别人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 2.混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长久以来,有些学校的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看作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也常常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直接拿来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了德育化的倾向,从而不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得以发挥出来[7]。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相通之处,二者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德育是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教导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能够培养起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讨论沟通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认同。 3.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和融合 在教学内容上,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一种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一些教师机械地套用传统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有些中学,甚至以相同的教学大纲面对全体学生,忽视了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其单调无趣的教学形式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偏重心理测试、轻视科学分析,偏重调查心理问题、轻视调研心理教育的方式,偏重障碍性咨询、轻视发展性咨询,偏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轻视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此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没有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的任务,不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以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只能依靠心理健康教师艰难地开展。 三、积极心理学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改变消极取向,树立积极理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和接纳,改变认识上的误区,把提高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转变问题导向的教育模式。可以扩展自己的的研究领域,对学生心理的消极与积极层面都给予同样的重视,开展对积极心理体验、积极人格品质发展途径的研究;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相应地调整工作方式,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以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积极发展为目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讲座和各种媒介宣传等。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不再将它们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要取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在教学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如帮助学生体会积极心态的作用,让他们理解主观幸福感,培养他们的勇气、克制、爱和希望等。在学生培养自身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动机、积极自我这些积极的品质时,要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8]。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都应该始终把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作为中心,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从各环节、各方面关注积极品质的形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发挥出来。此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应该遵循体验性、可操作性、平等性这些原则,充分考虑个体的特异性,结合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热点事件,使学生们的积极心理体验在活动的设计下真正有效地被唤起[9]。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情景剧等,传播积极心理的理念,使学生们在欢快的氛围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 积极心理學认为,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的最佳途径是让人们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能够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情绪情感”[10]。教师应该做到:增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丰富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形式,使其不只是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例如开展团辅游戏、排演校园心理剧以及举办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班会演讲赛、联欢会等,这些有趣的活动都可以丰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让学生们可以从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积极品质的效果。在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多使用那些平等积极的词汇,比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跟感受这些词语,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创建一个积极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们发展那些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打破现今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模式,完善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只要依靠着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更要依靠广大非心理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各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更多,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为此,心理教师要帮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在学生建构积极健康的理念、提高幸福感的过程中起到帮助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提升幸福感,并在这种幸福感的影响下,使其他的积极情绪得以延伸拓展。 5.注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张巧明的研究发现,教师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中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的关键因素[11]。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不断提高并完善自己的个人素质,使自己本身具备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这样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将其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开展一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由教师主导、学生配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乐趣,从更深的层次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小丽,钱梅,盛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职业与健康,2005,9(21):13. [2]丁俊霞,师彦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20-21. [3]Sheldon K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l(3):56-67. [4]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5][8]张澜.试述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7):100-106. [6]赖运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9):90-93. [7][10]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40-142. [9]姜金花,吴建平.积极心理学范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8):11. [11]张巧明.初中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2):34-35. (责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