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通往新时代之路:中美分歧的由来 |
范文 | 詹姆斯·佩克 我作为一名美国问题的研究者,常常被人称作是“中国观察家”。其实,在过去的50多年里,美国问题才是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我对中国也给予了颇多关注。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等很多领域都提出了新的主张,这些方面引起了我的注意。 生态文明领域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及生态文明问题,并为此设定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且两国都意识到,在这一领域并没有旧例可循。习近平主席曾坦言,现在全球实现小康的人口总数只有10亿人;而中国自身就有13亿的人口,如果让全体中国人都按以前的方式实现小康,世界将会陷入资源短缺的窘境。在美国,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对中国领导人讲过类似的道理。 在过去几年,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些变化。但也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言,中国还面临着实现可持续生态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球治理问题 就全球治理而言,各国理应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但是,美国对于多极世界和联合国一直持负面态度。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又为全球化的进程凭添了更多的阴影。在全球治理领域,一方面美国在国际社会推动全球化的力量逐年降低;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现行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更加民主,期待中国能够有更多作为。 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中国也能够给那些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原则。在我看来,中国上下求索,希望探寻一种合理的方法,实现和平发展、国富民强。然而,在国际秩序多极化的当下,独立自主的发展无疑面临着巨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与参与全球治理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民主与公平奠定了全球治理的基础。联合国主张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开展全球治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有能够让其他国家共同追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国际社会需要接纳不同国家多元的发展模式,而在美国,只有少数人愿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的发展模式。在一位美国参议员看来,长期以来,美国都以怀疑的眼光审视中国和俄罗斯的发展。这种态度实际上并没有鼓励人们接纳中俄发展的路径,也没有把他们看作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美国其实一直尝试着把“他们”变得像“我们”一样。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美国需要找寻一种新的可能性,鼓励更為多元的探索。 文明互鉴方面 价值观贵在多元共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告诉我们,追求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团结和凝聚社会成员,完美地替代了美国的“物质消费主义”社会模式。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一直通过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与美国主导的“单一价值”全球化模式相区隔。 美国曾指责中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在类似的指责中,美国对中国的诟病并不在于这类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以“标签化”的职责回击中国软实力崛起对美式自由主义秩序的挑战。事实上,全球发展也处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之中,人权和自由主义本身已经成为日渐突出的问题。换言之,实际上没有任何典型的国家是在美国式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在尊重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制定出良善友好的政策,做出造福人类的选择。世界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这些不同的文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全球的权力转换。同时,中国还要能够保证国内的平衡,确保政治和经济的连续稳定。 凝聚新共识面对多极世界 尽管人们仍在热议中国是否会成为像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但实际上,美国的观察者们已经对中国成为西方主要国家挑战者的看法不再感兴趣。对于中美两国而言,新时代呼唤的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而非同盟关系。整个世界的格局也不再是一个国家需要靠战争才能够成为世界发展的引领者,而是需要通过引领示范吸引他国的追随与效仿。尽管中美之间还会遭遇波折,但是把中国看成是令人恐惧的崛起大国,不仅是对中国的扭曲,还是对于美式全球化的负面反射。尽管中国的军事力量足以环顾世界,但正如习主席所说的,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四处插手世界事务,中国的软实力不会通过军事干预的方式使整个世界都丧失了灵魂。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凝聚新的共识来面对多极的世界。几十年前,美国就希望成为世界性的主权国家,以防御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全球化的今天,多极世界所要防御的恰恰是北约的东扩及岛屿的纷争。美国希望更深入地分析全球所面临的问题,但是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一旦美国过多地参与其中,质疑的声音就会不绝于耳。有美国学者写道,如果问题本身不甚正确,答案就不那么重要了。新时代的中国就是这样,有些愤世嫉俗的人认为中国就是自说自话,但是美国却连自说自话都难以维系。早在1945年,爱因斯坦就曾说过,除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很多东西都改变了。因此,如果人类想要继续生存下去,我们期望全新的思维模式。我们现在有可能在过去数百年的旧模式基础上向前演进,演进成新的模式,这个演进的过程并不容易。但是,我们需要凝聚新的共识,打造新的模式;理解且平等地接受、包容各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文明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在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发言,根据速记稿整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