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新闻内容质量跟上新媒体脚步 |
范文 | 张晓琳 摘 要 新媒体从业人员知识水平良莠不齐,政治素养、工作经验欠缺,导致一些文字和逻辑性、政治性差错夹杂其中,给大众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不可估量的后果。媒体人要不断分析产生差错的因素和做好应对之策,涉猎更多知识领域,提升自我。锻造出既符合互联网特征,又符合编辑业务实际的人才队伍,不辜负受众的信任,跟上新媒体的步伐。 关键词 质量;新媒体;报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9-0029-02 “《长春日报》上就是这样登的。”这句话是笔者刚参加工作不久夜班总值在一次评报总结会上讲的一件事。一次,在公交车上,她遇到一名学生跟他的爷爷争执一个字的对错。爷孙俩各執一词,互不相让。最后那名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出开头那句话,爷爷顿时哑口无言。可见党报的影响力,读者对党媒的忠诚和信任。 现今信息社会,新媒体以其信息发布及时、互动性强、更贴近大众等特点呼啸而至。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的需求,新媒体从业人员自由活泼的风格,大胆超前的表达方式更能拉近与大众的距离,扩大阅读量。但同时也存在知识水平良莠不齐,政治素养、工作经验欠缺的弊端。导致一些文字和逻辑性、政治性差错夹杂其中,给大众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不可估量的后果。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新媒体时代,媒体人对质量的要求从未改变,只有把新媒体的优势与传统媒体的高质量标准相结合,不断分析产生差错的因素和做好应对之策,才能助力新媒体的发展步伐。 1 形成差错的原因 1.1 政治素养、敏感性不足 新媒体的崛起,使舆论多元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是新闻人始终坚守的使命。现在,新媒体编辑呈现年轻化趋势,缺乏基本的政治、民族宗教、历史等知识,对规范用语、禁用词、新的提法等缺乏敏感性,例如,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的媒体还在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媒体称“村主任”为“村长”“村官”,除大学生村干部可称作“大学生村官”,不要把村干部称作“村官”。 对涉及港澳台问题,有一媒体的一篇消息称“香港、韩国、日本经济……”,涉及香港应称“中国香港”,且不能把香港和其他国家并列;还有对台湾少数民族不称“原住民”,可统称为台湾少数民族;不得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称为“主权移交”“收回主权”,应表述为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政权交接”;“香港、澳门”与“内地”为对应概念,“台湾”与“祖国大陆(或‘大陆)”为对应概念。 对历史人物如对岳飞和文天祥的评价中,不使用“民族英雄”的提法,而分别称之为“抗金将领”“抗元将领”或“著名将领”。民族宗教上不能使用侮辱性称呼,不得使用“回子”“蛮子”;也不能随意简称,如把内蒙古简称为“内蒙”,维吾尔族简称为“维族”。 1.2 严谨细心不够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送与接收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即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给新媒体编辑造成一定心理压力。“抢新闻”“博眼球”背景下,新媒体编辑没有太多时间像传统媒体编辑那样对文字、修辞等字斟句酌,丢字落字错别字、叙述不清、删改错误等给大众带来“质量污染”。比如,某媒体一篇评论,文中说“有以下四方面反思”,由于编辑删改错误,文中只有3方面反思。由于经验累积少,对于差错的出现不警觉,某客户端的一则社会新闻,出现两处差错。同一报道内容的人物姓氏前后不一,张冠李戴;性别不一,前文是“他”,后文就变成“她”,使读者糊涂费解。 1.3 思想认识缺位 当前,我国正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有些人认为一个错别字、几处标点、文字不规范都不是大是大非的事,不必锱铢必较。只要上传快,内容新就可以。不可否认,新闻编辑注重稿件内容的新颖,时间上的新鲜出炉无可厚非,但对质量要求的不严谨态度看似事小,实则影响深远。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文字。规定除特定场合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已被简化的繁体字,比如茶莊(庄)中的荘字;已经被废弃的二简字,比如咀唇(嘴)中的咀字,兰色(蓝)中的兰字;已经被废弃的异体字,比如涙水(泪)中的“涙”字和错别字,乱造的不规范简体字都是不规范汉字。 还有在法定计量单位方面,根据法律规定,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除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外,不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例如表示面积的平方米,不能用平米表示;度是平面角的单位,不用在电量和温度上,用电量50千瓦小时,不能称用电量50度。表示温度用17摄氏度,不应该称17度;单位符号字母来源于人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如(瓦特)W;非来源于人名除升(L)外一律用小写字母,如米(m),克(g)。 1.4 知识储备不足 现今新媒体从业人员大多是年轻力量,他们独立创新的风格,简洁活泼的网络用语,给新闻队伍带来活力源泉,提高了关注度,但同时在知识储备更新方面还有待加强。 2015年发生在湖南邵阳的3名未成年学生杀害一名女教师案件,有的网上发文称3名未成年学生为“犯罪嫌疑人”。这种提法不符合法律规定,3名学生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13岁。我国法律对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故不能称为“犯罪嫌疑人”,未成年人也不能使用真实姓名。 文字功底方面,同音不同义区分不明:度—渡的用法,度表示时间,虚度光阴;渡表示空间,渡过难关。“含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应为“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错用成语:将“明日黄花”错成“昨日黄花”。 1.5 依赖技术,依赖他人 新闻工作者如今都以电脑写作,电脑的复制粘贴功能被广泛应用,容易出现源头差错不能被及时发现,复制时落下字词直接粘贴等问题。电脑智能便捷的输入法,不仅能根据输入的前一个字预测下一个字,而且能记忆之前输入过的词语,致使错误一再出现。如“尤为关注”错成“犹为关注”。 新媒体编辑工作的初审、复审、终审制度导致个别人的依赖心理,总认为上上下下这么多道工序,不会出问题。差错恰恰就在这许多双眼睛下悄悄溜出来,如“省委常委”错成“省委党委”。 2 对策 2.1 建立微信工作群,搭建即时沟通平台 2017年12月,北方迎來一场暴雪。如何把路况信息、环卫系统出动清雪车辆、人员情况以及应对之策等传递给大众,《长春日报》新媒体由丁宁总编带队,组织编采人员迅速集结成一张快速反应网,对每条新闻的地址、单位名称,出动清雪车辆、人员数量等疑问及时核对,即时反馈,确保报道准确、快速、保质保量地传递给大众。这就是新媒体发展带给我们的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利用微信群这个平台,采编审同时进行,对推出前的稿件查错堵漏,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主动求证。这一方面杜绝差错,保证传播时效,另一方面也是大家积累经验和提升工作水平的路径。 2.2 岗前培训,定期反馈 传统媒体时期,许多记者编辑上岗前首先在审读部门培训一个时期,由经验丰富的老审读人员像带徒弟一样先把有关易错字、禁用词,规范汉字用法等部门书册交予其学习,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什么问题讲解什么问题。审读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预防、处理差错的理念和制度。这些理念和制度在新媒体时期依然可以利用。新媒体时代,采编人员一职多能,但在杜绝差错方面还有欠缺。可以尝试沿袭传统办法,在采编人员正式上岗前在审读部门工作一段时间,为日后提高质量打下基础。 在实际工作阶段,定期把未见报差错、已见报差错的案例和新华社发布的禁用词编订成册,组织编辑人员学习,以此为戒,防患于未然。 2.3 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 主流媒体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有社会责任感,时刻关注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党政组织结构、时事政治等有关知识。国家名称、领导人的名称和职务等不能出错;涉及到主权、领土等问题一定要把好关;对政治性、导向性错误重点盯防;事实性、文字类错误保持疑问。在诸如两会召开及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报道中,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责任也大,每个人的精神都高度集中,这期间既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职业敏感,又要注意休息,张弛有度。消除马虎、不以为然、依赖心理,加强自身的传媒精神。 信息社会,多种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媒体报道内容又涉及方方面面,这需要媒体人涉猎更多知识领域,提升自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锻造出既符合互联网特征,又符合编辑业务实际的人才队伍,不辜负受众的信任,跟上新媒体的步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