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看科技新闻的对外传播
范文

    夏晓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创造历史,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这一历史性的着陆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尽管执行阿波罗任务的航天员们看见并绘制过月球背面,但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意味着首个航天器降落月球背面。《新科学家》周刊报道称,中国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完成历史性的首次降落。《纽约时报》报道称,随着嫦娥四号航天器着落地球背面,中国开启太空探索新篇章。英国《卫报》就此事件做了连续报道,播发稿件《完全成功:中国传回月球背面新图像》《一大步:中国嫦娥四号月球车玉兔二号启动探月任务》等。

    英国《每日邮报》的标题更加醒目——“中国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后传回前所未见的‘近距离图像”。报道不仅包含大量月球背面清晰的近距离图片、探测器着陆视频,还精心制作了详细图解、视频解析等。

    新华社也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新华社关于此次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球背面的中英文系列报道详尽、全面,在做好新闻事件本身报道的基础上,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声音,强有力地引领了国际话语权,一定程度上让西方媒体跟着新华社的节奏报道此事件。新华社对该事件的系列报道是科技新闻对外报道的一个成功案例。

    抢占时效 精准简练 可读性强

    为可预见的新闻事件预制稿件一直以来都是新华社对内对外报道的优良传统,抢占时效是领跑世界媒体报道的一大重要举措。

    本次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报道也不例外。在确认着陆成功后,新华社迅速播发了特急稿、急稿、简讯、详讯,当天累计滚动播发了8条英文稿件。这一系列稿件覆盖了嫦娥四号确认着陆、探测器的组成、着陆的精确时间和地点、通信协助中继星“鹊桥”、探测器着陆过程和细节、探测器近距离拍摄照片、探测器主要任务、月球背面的基本情况、探测月球背面的意义、探测器搭载的微型生物圈等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滚动播发的方式回答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既确保了稿件的时效,又丰富了稿件的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本组稿件的境内外媒体采用量高达700多次,其中西方三大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以及德新社和共同社也大量引用了新华社的稿件,当中不乏以上所提到的热点。

    除此之外,新华社当天还播发了对外稿件《惊心动魄690秒:专家详解嫦娥四号登录月球背面》《月球背面那些等待嫦娥四号破解的谜团》《嫦娥四号去了太阳系最大的陨石坑,目的地是如何选出的?》《中国将月球车命名为玉兔二号》《中国新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第一个“脚印”》等深度稿件。这一系列稿件的采用率同樣也很高。

    由于内容专业、远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科技新闻给人的刻板印象通常是冗长乏味、晦涩难懂。要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国外读者对嫦娥四号感兴趣,首先需要在前期确定好报道方向。新华社本次关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系列稿件用简单明了的文字准确表述复杂繁琐的探测器、着陆过程、技术支撑等专业性很强的登月行动。其次,新华社稿件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逻辑顺畅,细节充实,大大提升了稿件的可读性。

    采访权威 精彩引语 增添色彩

    除了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当天的报道,新华社在接下来几天继续抓热点,播发了大量相关稿件,包括《升级版“玉兔二号”驶上月球背面,它与“玉兔”有何不同?》《科学家期待月球背面后的突破性发现》《“嫦娥”成功落月 “鹊桥”功不可没》《“国际范儿”有效载荷开始运行》《惊现!嫦娥四号被众多小环形坑环绕》《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将开展更深入的月球探测》《中外科学家合作探测月球环境 为人类重返月球做准备》《月夜到底有多冷?嫦娥四号将给月亮量体温》《中国揭开后续探月行动》《月球第一颗棉花种子萌芽》等稿件。

    在科技新闻报道中,采访权威不仅可以提升稿件的可信度,同时能从权威人士口中获取精彩的引语,为淡然无味的科技新闻增添色彩。

    新华社播发的《惊心动魄690秒:专家详解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讲述了登月背后的故事,向读者解码了更多的探测器细节,并采访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州、项目总监张、着落器总体主任设计师李飞、副总设计师吴学英等重量级人物,让他们讲述了探测器从环月阶段、轨道修正、动力下降控制、探测器减速、粗避障、悬停、精避障、着陆方式、着陆姿态等问题。另外,新华社稿件也添加了国外权威人士的采访内容,通过对这一系列探月任务参与者和亲历者的采访,给报道增添分量。

    德新社就援引了新华社对吴伟仁的采访——“嫦娥三号好比降落在华北大平原,而嫦娥四号好比降落到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这样的引语能够让读者的想象更加具象化。而“着陆时间短、难度大、风险高,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嫦娥四号全部依靠探测器自主完成,地面可通过中继星看到降落过程,但不实施干预”也让报道内容更具说服力。

    法新社也大量转载了新华社播发的月球表面首次有生物萌芽的稿件,援引了新华社对“月面微型生物圈”总设计师谢更新关于微型生物圈的采访;美联社、法新社、英国《卫报》也纷纷援引了新华社稿件中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嫦娥四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李春来对玉兔二号拍摄的360度全景照片的评价。

    增添背景 添加趣味 有力回应

    做好对外报道,背景添加是必不可少的。适当补充背景材料,不仅能够让海外读者弄清楚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也能让海外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新华社的该系列报道中就适当添加了背景,让稿件内容更加丰富,包括:潮汐锁定导致月球背面一直以来保持神秘,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和苏联的探月活动,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玉兔与玉兔二号的不同之处,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中继星“鹊桥”的关键作用等。

    外媒外电也十分重视背景的添加。《今日美国》在报道中添加了嫦娥三号、四号以及五号的背景知识,中国开始载人航空任务的历史;《卫报》报道了月球背面的基本情况、月球正背面的巨大差异;英国广播公司添加了提供通讯协助的中继星的介绍、月球车“玉兔二号”名字的由来、嫦娥和玉兔的传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添加了中国近些年大力投入和发展航天业的内容;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背景添加更加细致,其中包括嫦娥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冯·卡门火山的背景介绍、月球上的极端气候、中国一系列探月行动的时间表、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关于月球背面的传说,以及关于以月球背面命名的歌曲和电影等,增添了报道的趣味性和知识延伸。

    此外,不少外电外媒在对嫦娥四号报道中都用了一定的篇幅刻意强调中国努力成为太空强国的雄心,并报道称中国想挑战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新华社的稿件对此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瑞典航天局太阳系统科学部部长科勒在肯定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是中国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提及瑞典方面也非常高兴能成为这次任务的一部分;德国基尔大学物理实验与应用研究所项目总师温牧也表示:“我认为空间科学的一个美妙之处就在于许许多多国家一起合作,这很重要,也向全世界传递了和平的信息。”

    新华社在探测器着陆当天的稿件中报道了嫦娥四号包含了4台国际载荷,突出了国际合作。1月10日,新华社还播发了《中国向世界敞开探月合作大门》的中英文稿件,进一步强调了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是国际合作的成果,并指出中国计划在未来月球探测和空间站上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境内外采用媒体达到150家以上。

    总体来说,新华社这次关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系列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极有效引导了海内外舆论,是科技新闻对外报道成功的案例。

    目前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过去几年取得丰硕的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未来我国还将继续发展科技,建成科技强国,创造更多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而今后科技类新闻不妨借鉴这次关于嫦娥四号探测器登月的报道。

    1967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航天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成功,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艾德宁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行足迹。这一壮举轰动了全世界,世界媒体也进行“病毒式”报道。《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长达8000字的“巨作”:《美国飞船着陆成功,人类登上月球》(The Eagle has landed:Two man walk on the moon)。该文用简单清新的文字详细、生动地记录了宇航员登月的全部过程。这篇稿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正在开展更加深入的探月计划,希望在月球留下第一行中国人脚印的时候,国内新闻工作者已经做好了准备,为海内外读者带来一场科技新闻报道盛宴。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