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范文 | 邵倩倩 中国武术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沃土,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的全息缩影。当前,中国武术文化借助文化创意和科学技术拥有了在海内外传播的新形态。“一带一路”是进一步提高中国武术文化影响力、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在海内外传播和发展的新机遇。 一、中国武术文化及海内外传播的主要形态 中国武术在千百年发展中融合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哲学思想,贯通美学、养生学、医药学等中国传统技艺,积淀了丰厚的民族底蕴和文化内涵。①历经各朝代发展形成了少林、峨眉、武当等众多门派以及太极、八卦、长拳等众多武术招式,加之刀、枪、剑、棍、斧、钩、叉等长短兵器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武术文化。②中国武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息,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例如,武术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质相通,并以此来指导习武者的价值观塑造与修正。武术将“仁”“义”“礼”“和”“德”“易”等中国传统文化融于规范程式中,“止戈为武”“随曲就伸”等武术格言展现了习武者的人格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融合所形成的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 近年来,创新、创意成为现代人缓解枯燥快节奏生活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意产业的火热为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提供了新思路,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武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插上翅膀,文化创意与科技的更新使武术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形态的效率不断提高。武侠小说和修仙小说是武术文化文学形态的呈现。优质的网络小说在国内带来巨大用户流量的同时,在国外也得到了规模性传播。影视动漫形态是武术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主要呈现形态,是中国影视圈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影视作品的区域性符号。《李小龙传奇》《少林寺》《叶问》等是我国武术影视的名片。武侠网络游戏形态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体验,可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国内知名自研网游大作,几乎都是武侠题材。近年来,基于武术文化技击格斗元素,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竞技规则+商业化运作手段+现代舞台包装为基本模式的武术赛事表演产业兴起,并已在海外占据了一定市场。“武术+旅游”的武术文化旅游形态正成为武当、少林寺等传统武术圣地的转型方式,“武术+旅游”已成为湖北武当山对外宣传的一个新品牌。将休闲和传统融合创新的中医养生、实体服饰等武术文化衍生品形态得益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壮大,销售和服务也由原来实体店销售逐渐转变为网上销售。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空间堪忧,受众群体缺失 任何文化的生存都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只要文化空间受到“震荡”,生长于其中的文化就会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是为了适应或融合冲击,外来文化的冲击足够强大时,就会将其冲击对象击垮。③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西方文化霸权也日益严重。网络的普及、文化的交融,拓宽了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认知,同时也隐藏着对本土文化侵蚀的危机。在国际文化冲突下,多元文化冲击和传统文化的断层使当代中国文化出现文化精神缺失的危机。中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和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存活于文化空间的中国传统武术,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剧变,发生着不可抗拒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奥林匹克运动引入,但项目几乎全部选择了西方体育,中国武术效仿奥林匹克的竞赛体制和程式做出了改变,标准化成为武术的主导。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武术逐渐在民间消失,生存空间狭窄,地位边缘化。武术在当今社会经过改造已经是公园里老年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传统武术传承人缺失是中国传统武术最大的危机。传统武术依靠单一师徒传承来维持,而当前许多传统武术没有合适的传承人传承,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传承人的缺失意味着正宗武术面临失传的可能性。 (二)传播受限,品牌缺失 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然而中国文化在世界舆论中仍面临着形象丑化和妖魔化的困境,这给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东西方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理念、思维等各个方面有所不同,对外传播时,忽视接受对象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对国外受众来说缺少吸引力和亲和力。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不强,会使外国人产生理解和思想上的反感。例如,中国武术主张的是“内外兼修”,这样的训练方式很难被西方人接受。武术文化产品自身创新度不强,竞争力薄弱,缺乏鲜明的文化标识及文化品牌,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都增加了武术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难度。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社会舆论跟随媒体导向而转移,媒体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度和曝光率会引导受众注意力,从而对这一事件产生重大影响。当前,世界传播体系失衡,西方国家凭借超强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控制了信息文化的传播流向,使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媒体总体传播效果有待提升,打入西方媒体市场并影响国际舆论的还不多,同时面临着受众定位趋同、受众构成失衡、信息需求不足、认同度低等问题。在西方媒体的垄断下,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了解是不全面甚至是歪曲的,中国武术文化在国内媒体的弱势传播和国外媒体的片面传播中发展状况堪忧。如何重塑中国武术品牌,提升国家话语权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受众认知片面,国际资源竞争激烈 中国武术文化在国际上被他国运用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例如《花木兰》《功夫熊猫》都是中国本土武术文化资源被他国运用的实例。外国企业频频以我国古典文化注册相关商标以及武术电影制作的国际化趋势,证明了武术文化资源正成为国际间争夺的宝贵资源,并且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 电影以象征符號的形式向国外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形象,迎合了西方的审美,但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外国受众对武术的认知仅仅通过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来间接了解,缺少亲身实践的感悟,有时将影视中的武术与现实中的武术进行比较,而现实与影视的落差降低了国外受众对现实武术的期望值。曾经,武术大师黄飞鸿、霍元甲、叶问、李小龙为中国武术的辉煌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今天的传统武术神化和虚假的现象非常严重,“武术大师”弄虚作假现象比比皆是,缺少真正有实力的标杆式人物,给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传播好武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具有创意、科技、营销才能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文化创意人才缺乏且无法满足武术文化传播的需要。同时,文化“走出去”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对语言的要求非常高。长期以来,中国本土的优秀翻译人才非常欠缺,外国的翻译者是中华文化翻译的主力。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认知的局限性,国外译者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认知翻译中华文化,这会造成一定的偏离和误读。在武术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外汉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而当前对外汉语人才的数量不足,整体水平不高。此外,跨国经营、跨文化发展的高端管理人才、金融投资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够,没有形成专业的团队,无法满足中国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的需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对策 (一)坚守“文化立场”,整合武术文化资源 传统武术所具有的艺术、教育以及养生等价值应得到充分运用,也只有将这些价值开发利用,融入民众生活中,发挥其固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才能实现生产性保护,使武术文化得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扩大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资源,包括武器、动作、礼仪及周边衍生品的文化内涵,坚定“文化立场”,立足武术本身,向他国传递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阐释与解读,剖析中国武术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建构中国武术自己的话语体系,切不可对武术文化的扭曲性解读听之任之。树立“文化为体”意识,整合有效的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优化武术文化产品的生产结构,考虑在现有武术文化活动类型的基础上加入能引起所在国受众共鸣的中国伦理道德内容,如“尚武崇德”“重义轻利”思想。与此同时,根据所在国受众层次与需求的不同,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具有时代元素的文化内容。2019年春晚,以少林武术为题材的《少林魂》博得了广大观众好感,这得益于这一节目既展现了武术美感,又融入了当代流行气息。 (二)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 品牌认知是消费者对商品内在价值理解与认识的衡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消费者的选择意向和行为。品牌核心竞争力是文化市场消费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树立和培育武术文化品牌意识至关重要。李小龙、李连杰等功夫巨星使更多人认识了中国武术,这就是源自品牌的力量。 中国符号、中国身份是传统武术文化必须坚守的一份国家意识。传统武术以独特的表达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体现着“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特质,是中国区别于世界的标识。中国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国际化传播中应该借助品牌力量的推动,不能丢弃品牌运作和管理。在“一带一路”中,要对武术文化内涵进行充分阐释,抓住每个武种的核心要素,例如少林寺的禅宗文化、武当派的道教文化,借助武术节目、武术明星打造独特的武术文化品牌,同时关注他国文化要素,以别国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文化品牌的塑造。 (三)利用现代科技,加大宣传力度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武术文化传播和消费的载体、渠道和终端越来越广泛,武术文化发展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为武术文化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新机会,为武术文化资源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依托信息系统,将武术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数字化资料库,并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营销模式开发国际市场、提供数字化新产品,从而维护国内外已有消费者,寻找潜在消费者。 互联网是专业性的宣传工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信息传播更快更便捷。依托互联網和现代科技构建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为武术文化的国际性宣传提供技术支撑。借助网络自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武术文化的宣传,扩大传播范围。此外,与各地纸媒、网媒和电视传媒等媒体保持良好沟通,用各种途径加大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宣传报道,提升中国武术文化的品牌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受众,扩大中国武术文化的受众层面。 (四)需求为王,创新文化发展模式 经济价值是文化资本的主要价值之一,武术文化资源资本化转化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价值,经济价值转化成功才能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化。在此过程中,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武术文化发展要坚持整合与分层、跨界与融合、消费认同与品牌塑造兼顾的转化之路,注重市场需求,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利用市场,找准市场的需求点和切入点,让市场成为武术文化资源转化的内在驱动力和必备的基本条件。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中国武术文化,运用敏锐的嗅觉洞察市场需求,使中国武术文化适应其他国家的文化语境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环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使演艺产业、影视产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等融合发展。通过不同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相互渗透、相互延伸,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武术文化为核心,通过跨界融合,催生新产品与新业态。 (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行政策扶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相关部门应切实贯彻“一带一路”和传统武术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相关政策,将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加大对武术文化建设的扶持,利用文化外交的强大推动力,鼓励武术文化在国外发展,对海外武术文化中心等实体文化传播机构进行一定资助,必要时,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以及技术支撑等,鼓励文化主体进行跨区域的国际文化贸易,从而有效提高探索武术文化发展的积极性。 重视对武术人才的培养,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教育战略和人才战略培养优秀的武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端翻译人才。尤其加强对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深厚中华文化修养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熟悉国际规则、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外优惠政策,既懂文化又懂营销,为有效推动我国优秀武术文化传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政策鼓励整合和利用智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公共外交国际资源,组织全球性的中华文化论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 「注释」 ①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②王岗、陈连朋、王国志:《对中国武术与动漫跨界融合发展的研究述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③马文杰:《基于传统武术的现状与未来研究》,《中华武术(研究)》2018年第10期。 ④高成强、王岗:《文化自觉与中国武术的发展》,《体育学刊》2007年第11期。 ⑤王岗、李卓嘉、雷学会:《对中国武术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理论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