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小学低年段科学教学研究 |
范文 | 韦杰 皮亚杰认为个人的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小学低年段是处于运算阶段,他们以表象进行思维,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1],出现了一定的逻辑思维,但思维还是直接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身体验,因此,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孩子已有的知识概念,注重教学的现实性,以儿童的视角去组织教学,建构科学概念。 一、设置关联性的导入,顺应学生的认知 《土壤》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生活的观察中,学生对土壤已具有一定的了解,在常规的教学中,老师通常会以问题聚焦的方式引人,如搬一盆植物到讲台上并提问:“这株植物是依靠什么生长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到阳光、土壤、水……,从而对问题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引人主题一一《土壤》,可在聚焦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独立,为引出主题而忽略了学生的问题需求,对土壤的认知是缺乏认同感的。为此,基于科学概念建构的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取向特点,在教学中可进行顺应式导入。 【教学片段】 师:我写一个字,看你们是否认识?(板书:土) 生:土。 师:你們都认识这个字,一年级的小朋友也认识,那你们要有不一样的水平。为什么“土”字要这样写呢?请开动脑筋想。 生1:土字下面那一横是平地,上面那一横就是植物。 生2:我认为下面的工字是平地,上面那一竖是植物。 师:争议来了,“土”字有两横,到底哪一横代表“土”? 师:一竖没争论,这一竖代表什么? 生:植物。 师:那我们先把一竖固定。 师:这一横是上面那横还是下面那一横? 生1:我认为是上面那一横,因为上面种了植物。 生2:我认为是上面那一横,上面一横是陆地,下面一横有根生长在下面。 师:根在哪?根在一横的下面,在根的下面还有一横。 生:我现在终于知道“土”字为什么是两横加一竖了,那两横是土,那一竖是植物,植物长在土上。 师:老师再写一个字。(板书:壤) 生:壤。 师:土壤的“壤”字里面有很多小洞洞,说明土壤中很多空隙。 看似简单的文字解析,实则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深入剖析后而精心设计的引导,对F孩子来讲,“土”字已非常熟悉,一横一竖一横,每一横蕴含的意义不一样,以分析“土”、“壤”字的笔画结构为课程导入,发散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呈现浓厚的科学味道,二横一竖,形象的结构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起土壤的根本认识,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壤”中的“洞洞”,以儿童化的语言描述,辅助学生理解土壤中的间隙问题,为后续观察土壤提供了初步的认知基础。正是顺应了学生的已有认知,才有后面学生对“土壤”的顿悟。 二、设,简约性的记录,发展学生的认知 在低年段的教学内容中,主要以观察为主,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活动发展技能,其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承载了学生科学概念的载体。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则是提出了‘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但在概念的建构中,文字记录通常比较枯燥,难以表述,导致在观察活动中,很多老师只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布置了观察的目标和任务,忽视了学生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导致很多观察活动常常流于形式。因此低年段应借助适当的方式来辅助记录,用画画、泡泡图等浅显的方式来呈现观察结果。 在《土壤》一课中,可用思维发散图的方式记录,引导学生了解观察的顺序、方法和技巧。 【教学片段】 师:土壤里面有那么多动植物,我们来观察,把它们找出来。 师:你们在记录板上画个圈,把杯子的土壤倒放在圈里,把不是土壤的找出来,放在记录板的一个位置,在它周围画上一个圈圈 师:观察你找到的物体,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三、设置阶梯性的活动,深化学生的认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正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在建立概念和认知的过程中,如果单靠老师的讲授来学习,去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老师应为学生提洪具体直观的观察对象,在动手操作中丰富感知,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稳定的表象支撑,由物化到内化,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建立概念。 如《土壤》一课,在教学中可以依学生的认知,设置 “看一一滴——放——拌一一说,5个递进性的探究活动,为他们建构新知识、新概念提供有层次的载体。 1.看——观察土壤 学生把土壤放至观察板,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法观察土壤中有什么。 2.滴——借助滴管滴水在土壤 学生利用滴管将水滴在土壤上,观察水滴的变化。 3.放——把土壤放置水中 把土壤放进装有水的杯子,仔细观察,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4.拌——用玻璃棒搅拌 借助玻璃棒搅拌,观察土壤、水的变化。 5.说——互动交流 通过各种方法对土壤进行了观察,你们育什么发现? 上述案例设置的5个循序渐进活动,先直观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表面特征,如颜色、土壤中有汁么;借助滴管滴水,学生发现水滴不见了;把土壤放进水中,学生观察到有泡泡冒出来, “水不见了”、“冒泡泡”让学生了解土壤更深层次的一面,这些直观的现象,是学生理解土壤中的颗粒之间具有间隙性的良好载体,与前面解读“壤”字是相呼应的;“水变脏了”、“土壤沉到水中了”则让学生初步构建起土壤的颗粒是存在大小差异的认知,为后续对土壤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概念基础。 在新课标的内容设置中,低年段也渗透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在学生的世界中,他们已累积了众多技术工程模型,如小车、竹筏、不倒翁等,对于某些模型,他们已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如小车有4个轮子,陀螺有转轴等,在教学中,则可以根据模型的结构理解去设置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亲身创造经历中,不断修正原有的认知,发展技能,当活动缺少结构性,学生的思维会停留在同一层次,在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只有设置具有阶梯性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活动的深入,思维递进向前发展。 对于儿童来讲,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原有经验的迁移,在小学低年段科学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关注儿童在学习给定主题时随之带来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这时我们应依据这些概念来帮助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在原有的知识中建构新概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