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美国主要报纸中的中国女性形象
范文 庞 琴
简介
尽管中国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一直是中美两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中国整体形象和美国媒体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报道。对美国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各不同社会群体的形象(包括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却很少。本文研究美国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女性形象。
本文首先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美国报纸中的中国女性总体形象,然后从意识形态角度进行文本分析并阐明新闻中含有的反共意识形态和美国民族中心主义是塑造大量受害者形象的意识形态根源。
定量分析
研究方法。本项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对象是1998年1月1日到2007年6月30日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达拉斯晨报》中与中国女性相关的新闻报道。分析单位是每篇新闻,要求其主角或者重点报道的对象是中国女性。
数据的采集。本研究所有的新闻报道来自新闻银行(NewsBank Data Base)和普尔快斯特数据库(ProQuest Data Base)。通过主题词检索和初步阅读筛选,获得了151篇相关报道。
研究问题和分析变量。本研究有两个研究问题:首先是美国报纸中中国女性的形象是怎样的?为分析出中国女性在美国报纸中的总体形象,本研究设计了如下分析变量和编码:
(1)来源地:城市、农村,不清楚;
(2)年龄:少(0~30岁)、中(31~60)、老(61~ ),不清楚;
(3)职业:非技术性工作(农民/蓝领工人)、技术性工作(白领/公务员/与政治和宗教相关工作)、下岗和无业人员、学生、文化娱乐体育明星,不确定;
(4)在新闻中的角色:主动(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有能力/独立/成功/或以上几条兼有)、被动(前述条件都没有),两者都不是;
(5)在新闻中的地位:是/否受害者(是否受到人为或者自然的外力压迫)。
其次是相关新闻报道中国政府和美国(包括其人民和政府)?其分析变量包括:
(1)中国政府在新闻中的角色:正面、负面、中立或未涉及;
(2)美国(包括其人民和政府)在新闻中的角色:正面、负面、中立或未涉及。
编码过程。本研究作为一个内容分析,主要的数据来自对上述151篇报道就上述七个指标所做的编码。本研究由作者和另一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年级研究生共同编码,编码可信度达90%以上。
研究结果:

研究结论:以上发现表明美国新闻报纸倾向于报道农村的、年轻的、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者下岗无业的(占所有非文化影视体育明星职业的54%)的女性,而且她们大多被动且是受害者。这种形象是美国新闻报纸中中国女性的典型形象。就对中国政府的报道而言,其涉及率高,在74.2%的报道中出现,但是其中81.25%的形象是负面的;而美国在55%的报道中出现,正面形象居多,占64%。这就说明,相关报道存在反共和民族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倾向。
从意识形态角度的文本分析
这部分对新闻文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找出隐含的意识形态;并从意识形态和女性形象之间的关系出发,挖掘出现大量女性受害者形象的意识形态根源。
这里的意識形态主要指“反共意识形态和民族中心主义”。其分析主要是依据荷兰学者迪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归因”、“新闻图式”、“两极化”、“语汇风格”和“修辞”。①
“归因”。这里指的是“在新闻中,作者分配意识形态的敌人来承担负面结果的责任”。这是一种表现作者的意识形态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所分析的文章中被大量采用。超过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把造成女性受害者痛苦的罪魁祸首指为共产党政府。比如,几乎所有涉及“强制堕胎”、“拐卖妇女”的文章都指责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造成这些女性痛苦的根源。很少有新闻指出中国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和“买卖妇女”的历史渊源也是造成这些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将责任完全推给共产党政府。
而反共的意识形态也解释了大量的女性塑造为受害者的动因。这些受害者形象越是悲惨,中国政府的形象就越是负面。在这些文章里,这些令人怜悯的受害者形象也是丑化中国政府形象的一种手段。因此,新闻中存在的反共意识形态至少是塑造这些受害者形象的意识形态的根源之一。
“新闻图式”。在所分析的文章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文章是突出对该事件的评论(主要是对事件原因的探讨)。这样的新闻图式有利于表达反共意识形态。既然文章的主要部分是探讨事件的成因,而正如上面在“归因”中提到的,许多文章都把事件的责任(包括导致女性受害者受难的责任)推给中国政府,所以文章的主要部分是负面的中国政府形象。根据迪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新闻的作者一般都会把他认为重要并且与其意识形态一致的观点或内容作为文章的主要部分。“新闻模式的宏观组织结构将影响新闻文本的话题组织,作为一个策略,我们可以预期那些对‘我们有利而对‘他们(意识形态敌人)不利的信息将会成为文章的重要信息或者话题结构中的主要部分,反之亦然。”②所以,这种把对中国政府不利的信息放在全文的主要部分的新闻图式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反共意识形态。
“两极化”。“两极化”指的是“他们VS我们”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在新闻中通常表现为“积极的自我陈述和消极的他人陈述”③,简单地说,就是对于意识形态上的同类给予肯定的描述,而对于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则给予否定的描述。这是一种在新闻中常用的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在所分析的文章中,有不少文章就采用了这种方式。《芝加哥论坛报》的一篇名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依然严酷》的新闻报道就是采用两极化表达方式的典型。这篇文章首先痛斥中国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造成镇压、强制堕胎、杀婴和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的根源”,然后又举出一个上海女性的例子,指政府将其强行放进精神病院,强制堕胎,还解除她的工作职务,而且据说她还在劳改营中饱受折磨。④“他们(中国政府)”是必须否定的,但是“我们(美国政府)”却是值得肯定的。“布什政府除了向中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施压,还至少连续三个月禁止向联合国人口基金提供资助,因为该组织支持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方便了中国政府对其国民实施残酷的堕胎政策。”
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在上面分析过的“两极化”的表达方式中已有所体现。在所分析的文章中,民族中心主义也有所体现。
在几篇关于美国人收养中国弃婴的报道中,民族优越感就直接通过对比“善良的美国人”和“无情的中国人”来体现。在这几篇文章里,美国收养者被描述成“善良和充满爱心”的父母,没有性别歧视。“我知道我们会爱她的。”一位收养中国女弃婴的美国父亲说。而中国人却在文章中被描述为“冷酷而有强烈的性别歧视”⑤。
此外,这种民族优越感还间接表现在将美国人或者是美国政府塑造为中国女性的“救星”。一篇报道中国农村女民工境遇改善的新闻将这些积极的改变也归功于美国政府。“许多因素,包括中国好转的农村经济和美国的反对中国血汗工厂运动,都改变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应该说,民族中心主义对新闻中大量塑造受害者形象也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中国受害者所遭受的不幸才给他们民族优越感更多的空间得以表达。
总之,上述分析说明新闻中确实存在反共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形态成为塑造受害者形象的意识形态根源。
结论
综上所述,美国新闻报纸中中国女性形象较为负面,较多地来自农村,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者下岗无业的青年女性;大部分形象比较被动,而且是受害者,遭受各种社会压迫。此外,中国政府形象较为负面,美国形象倾向于正面。而文本分析也表明报道中存在反共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且这两种意识形态反过来也是塑造大量女性受害者形象的动力和根源。
注释:
①②③Teun A.van Dijk,“Opinions and Ideologies in the Press”from Allan Bell and Peter Garrett eds.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Blackwell Publisher,1998.
④Jim Abrams,“Birth control laws in China remain harsh”,Chicago Tribune(IL),December29,2004,Section:Woman News,Page7.
⑤David Reyes,“Adoptive Parents of Chinese Girls Reunite-Families:Emotional bond forged three years ago in a foreign country is renewed at Mission Viejo get-together”,Los Angeles Times,February 14,1999,Section:Metro Page:B-1.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
编校:施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