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场性思维意识在访谈节目中的运用
范文 洪晶晶
摘要:从鲁豫早期的节目资料入手,分析场性思维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植入价值,分述场性思维支配下的主持人的几种意识及其能动作用,借以为访谈节目主持人提供共性的谈话技巧,诉诸节目“和谐共荣”的场态化特征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场性思维;访谈类节目;主持人
访谈节目,西方称为“Talk show”,在我国起步较晚,一般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话》开内地访谈节目先河。其实访谈节目细分的话还还要分为专访和谈话,像《实话实说》、《东方直播室》属于谈话节目,大家围着一个话题,嘉宾和观众都来发言;像《杨澜访谈录》、《面对面》、《看见》,为了一个问题专门访谈嘉宾,少有观众的参与,这类为专访节目。在中国广播电视传播史上,还有“谈话式播音”,但这只是播音节目的一种语言样态,需要和访谈节目区别开。
1998年,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开播,此后在内地各大电视台播出。节目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曾创下数年的收视高峰。《鲁豫有约》当中不光专访嘉宾,且融合着大量的现场互动,所以我们很难界定其属于谈话还是专访,但因此可以作为访谈类节目的母版进行特性分析。尽管《鲁豫有约》目前面临着收视尴尬和改版危机,但就其25年的经验积淀和不衰秘诀而言,还是可以给谈话节目以很多的启示。我们综合《鲁豫有约》节目资料,分析鲁豫谈话的特质,认为其在节目创作过程中,“场性思维”的运用贯穿始终,在这种“场性思维”的作用下,主持人产生三种浓烈的“场性意识”,进而外化成主持技巧,把握主持节奏,驾驭节目进程。
那么什么是场性思维?
电视的出现,是信息传播的一场革命。电视传播与报纸、广播不同,不是那种线性的传播方式,而是一种立体信息场的传播。仅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拥有多种试听表现元素,如画外音、VCR、音乐、舞台布景等,每一种试听表现元素中又都包含着多种表现元素,每一种元素都参与信息的传播。多种元素综合运用,形成一种立体的信息场。作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在立体信息场中必须周密考虑,调动电视的各种表现元素,包括嘉宾本人也属于这些表现元素之一。这种考虑调动电视综合表现元素的思维状态,就是“场性思维”。我们在这里要详细分析的,就是鲁豫特别善于利用场性思维建立自己与嘉宾之间的立体信息场,建立嘉宾与嘉宾之间的立体信息场,建立嘉宾与受众之间的立体信息场。
这些突出反映在主持人的三个意识,即“求同存异的人格场意识”、“借力打力的讨论场意识”、“时空交融的运动场意识”。
一、求同存异的人格场意识
访谈类节目之所以吸引观众,在于它并非像新闻播报那样描述事实、追求目的,而是在访谈过程中直观反映了人格于人格的关系,体现人格外化的过程。人格,源自希腊语“Persona”,本义指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说明人在社会大舞台上根据不同的社会角色,更换不同的“面具”以适应社会需要;而这些面具后面隐藏的稳定的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的总和,就是“人格”。
求同存异的人格场意识,指主持人在节目创作过程中,毫不隐晦地以人格面对人格,能够与嘉宾愉悦共鸣,更不耽与嘉宾的意见相左,甚至产生分歧。
在节目中,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本身都蕴藉着不同的人格,一个完整的访谈节目录制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人格碰撞过程。人格碰撞具有平等性、真实性、不确定性,所谓平等性是凡加入谈话者无人格高低之分;所谓真实性是谈话者不矫揉造作、伪装性格;所谓不确定性是人格方方面面的隐性部分会因为谈话的火候产生各种各样的走向、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带来意想不到的尴尬或精彩。正是基于人格的这种特性,才产生求同存异的人格场,人格场就是人格与人格间建立的信息场,这个场立体、真实,吸引受众感受访谈问答双方的人格魅力。
鲁豫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她人格的优柔展现。我们不妨比较《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两个节目:前者访谈为目的,得出的结果是访谈者想要的,这样很多时候杨澜本人的人格就单一化了,是发问者;后者访谈为过程,谈话的乐趣是访谈者想要的,这样鲁豫本人的人格就多元化了,是交谈者。
我们不妨看一段鲁豫访谈李保田的对话:
李保田:散场了别人都走了,我久久地离不开那个场子在那儿流眼泪。
鲁豫:为什么?
李保田:就觉得别人是自由的,因为你看不到背后的艰辛,你看到的只是舞台上的那种梦幻般的那种表现。
鲁豫:那我不明白,你觉得他是自由的,意思是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呢?
李保田:我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
鲁豫:一个小孩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李保田:对啊,我不是个调皮孩子,但我是个心不在焉的孩子,我是罚站最多的孩子……
在这里边,鲁豫一连追问了三个问题,其实每一个问题看似随意,里面蕴藉自己的质疑,这些质疑的内在语就是在鲁豫看来这不可能。正是这些恰到好处的质疑,让嘉宾感觉你是真诚地在对话,于是引发了后来一大段讲述。质疑不露痕迹的时候,就是出乎自己人格的支配。很多访谈类主持人在访谈过程中刻意迎合嘉宾,反而失去了平等的质疑权,以至于产生伪交流。
求同存异的人格场意识,亦即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啻以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嘉宾人格交锋,交锋不意味着必须对峙,但必定意味着是真实的接触。在这个意识下,我们强调得出的是可触的现实性,“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二、借力打力的讨论场意识
“借力打力”在这里,并非武学名词,但的确与武学的“四两拨千斤”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力打力的讨论场意识,指主持人利用问题,将场上的嘉宾有机组合在一起,让嘉宾谈论嘉宾,让嘉宾回答嘉宾,让嘉宾与嘉宾发生关系。在访谈类节目中,面对一个嘉宾是大多数,但面对若干嘉宾,以及场上的观众,也绝不是少数。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如何在多位观众间穿梭恐怕就是一件难事、巧事了。试看朱军《艺术人生》、杨澜《杨澜访谈录》,面对多人的时候,前者走流程分先后请上台,后者靠后期剪辑蒙太奇似的得出道理。鲁豫则不需要,她的访谈动机单纯,可以将多位嘉宾置于一个聊天环境中,并巧妙地制造嘉宾间的关系,形成“借力打力的讨论场”,一方面使气氛活跃,另一方面自己得到了更多倾听的机会,时而做旁观者观察请示,时而插话主宰进程、改变方向。骆新主持的《东方直播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是先来看看几组对话:
鲁豫:只有贝莉戴了眼镜,你们三个眼睛都很好吗?
晓慧、怀乡、媛媛:是。
鲁豫:晓慧眼睛很好?
晓慧:是。
鲁豫:怀乡也是。
怀乡:有一点近视。
鲁豫:戴隐形眼镜吗?
怀乡:不戴,这样有那种朦胧美,看事情比较好,世界比较美好。
鲁豫:你现在看我看得清吗?
怀乡:可以,很清楚。(笑)
这是她采访四个女博士的一段开场,很简单地找四个人身上都能聊到的一个点,就是“眼镜”,戴与不戴眼镜对于常人来说似乎没什么关系,但是女博士不戴眼镜似乎让人出乎意料。鲁豫据此点,展开对话,一来直白简单,不需要什么考虑,使开场的气氛轻松和谐,让嘉宾轻松地进入对话;二来无形间使嘉宾互相一望,建立联系,这样彼此间的讨论场就建立起来了。
鲁豫(指刘德华):他是投资人,他给你压力吗?
许鞍华:没有。
鲁豫:他在这儿你才这么说的。
许鞍华:不是。
刘德华:我先走要不要?我先离开一下,你做完这个访问我再进来。
许鞍华:他鼓励我拍得好一点,这个不是压力。
选择一个话题,建立场上两个人的关系,借此人之力勾起另外一人说话,整个话题就可以讨论起来了。
鲁豫:华仔现在的他和三十年前你们合作《投奔怒海》的时候有什么差别?
许鞍华:就整个人样子差不多,不过现在瘦了一点,不过脑袋就进步的不得了,这样子……
(刘德华比划脑袋变大)
鲁豫:她的意思是你智慧增长了很多。
许鞍华:所以你明白他为什么投资我了吧?
……
鲁豫:叶姐呢,当初你见刘德华的感觉,也像许鞍华导演是一样的吗?
叶德娴:当年我们是拍电视剧认识的,当时他很胖胖的,baby fat,很有礼貌的,很用功,所以对他特别喜欢。
采访三个人,会选择其中一个对另外两人最后特殊意义的人来做话题。刘德华在许鞍华、叶德娴眼中都是晚辈,看着他成长起来。鲁豫以刘德华为题,许和叶都会有很多要说的话,加上刘德华的插科打诨,整个气氛就活跃了起来。
借力打力的讨论场意识,要求主持人在采访进行前,就对嘉宾的背景资料了如指掌,待到真人到场时,才能够很轻松地提炼众人间的联系,组织对方多人互动;此外,要求主持人在采访进行过程中,善于捕捉嘉宾的微小语言细节(包括副语言),进行量权和揣情,高贵武指出:“从传播实践来看,量权与揣情除了能够帮助传播者认清传播对象的逆鳞所在之外,还有助于传播者确定和选择有利于传播的时机,避开某些不利于传播的情景。”
三、时空交融的运动场意识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在不是物,因此它就不是时间性的东西,然而它还是被时间规定为在场状态。”张颂先生也说:“时间附着于空间之内,空间显示着时间的变化,二者在无穷运动中交汇于一体。我们就是从它们的交汇点上,领略到大千世界、人类社会、个体内心的种种面貌和风采,并且得到一定的感念,或弃其琐屑、或收其宏大,以获取意境美。”
可见,在电视这种视听艺术当中,时间与空间本身就是一个交融的状态。就访谈节目主持人来说,从一期开始到结束,对于节目线性的把我,就是一个时间性的工作;但每一个节点却都不是孤零零地讨论式的呈现,反而借助多种元素,将此节点拓宽、丰富,是运动着的时间线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能拓展成一个立体的场。立体的场由两种运动生成,一种是横向的、一种是纵向的。主持人所谓“时空交融的运动场意识”,就是学会利用场上的各种非嘉宾元素,为嘉宾的谈话填充丰富地情感。比如说音乐、比如说VCR、比如说观众、比如说意外来宾、比如说嘉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都能够辅助主持人拓宽每一个时间节点,形成立体信息场;但是这种拓宽绝对不能无限制的泛滥、拖沓,以至于整个节目节奏受损。主持人对这种火候的把握,非以来“时空交融的运动场意识”不可,不仅要有质量,还需要运动。
鲁豫在采访倪萍时,整个节目话题都是从《姥姥语录》一本书引发的,但鲁豫却利用鲜花、瓜子、《日子》(倪萍的著作)、青海的老奶奶作为线索,轻而易举地引出倪萍的谈话。因为对于倪萍这样善于表达的嘉宾来说,故事会自然而然的流露,鲁豫要做到的就是掌握话题的方向,适当拨动话题的走势,煽起情感的高潮,收束节目的结尾。
时空交融的运动场意识,要求主持人与编导一起策划,一起研究嘉宾资料,不能说按照脚本一成不变地来,一成不变可能保证节目顺利,但会失去好多精彩点。也不能在不熟悉的前提下随意发挥,天马行空,就会影响整个节目的进程,无法走入嘉宾的内心。
时空交融,必须结合语言元素和非语言元素;时空交融,必须结合嘉宾自身元素和非嘉宾元素;时空交融必须结合主持人主观能动性和编导的故事预设感;时空交融必须使所有意境生成的可能性最大化。
以上,我们根据《鲁豫有约》的成功经验,分析了访谈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三种意识。这三种意识都是场性思维指导下的主观能动性的蕴藉,在此意识下,外化出主持人多种访谈技巧,这样一个蕴含着人格美感、和谐共荣的立体信息场就呼之欲出了。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鲁豫有约·丑角爸爸.第12-06-20期。
3.柴静.看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高贵武.解析主持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5.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作者单位:大城电视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