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报纸版面设计的四个失当 |
范文 | 肖明成 我国报纸经过了三次版面设计的改革,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文字由直排变横排,带给受众从未有过的视角感受。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先进的印务机的大量引进,报纸彩版日渐增多.彩色照片的大量运用,读图时代来临。三是21世纪初.市场竞争激烈,整体营销和品牌观念等经济术语深入办报理念。中国报纸向西方报纸学习日渐加强,版式西化现象加强,“模块式”版式最终确立。 但我国报纸,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等四开型报纸,在学习借签西方报纸.以及同行之间相互学习中,失当严重,造成目前版式设计趋于统一.版面设计鲜有自己的特色。 具体而言,有四个失当之处。 一、食西不化。造成视差失当 中国报纸为丰富版面设计,借鉴西方报纸的成功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但不能食西不化。目前不少国内报纸在学习西方报纸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囫囵吞枣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点:忽视报纸图文的对比度,忽视中西方标题的差异。 西方文字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圆润细小。这样从视角差异上看.西方报纸中的图片往往更大更突出,更容易抓住眼球。而中国的方块汉字.有自己的高度和宽度,其字画粗细变化.有棱有角,比较相同大小的拼音文字而言,显得粗壮。因此,相同的图片大小,在中国报纸上,就会显得小一些。我们忽略了中西方报纸的视角差异.从而没能完善图片在版面上的效果。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我们报纸的图片应该略为放大-点才和文字匹配.可是这也因此造成了另一个困扰,那就必须破栏。在目前,各大报纸都很少破栏发图片,在模块时代.都是整栏数出现,这种机械的版面操作,造成了目前版面的僵化,也因此影响了图片的视觉效果。 忽视中西方标题区的差异,也是造成目前我们报纸版面死板的原因。西方拼音文字是以词组形成出现,西方报纸的标题区,常常一个词或者两三个词出现,多用形象化、夸张化、具象化的方式表现;以方块汉字为主体的报纸,在标题的处理上追求的是准确,拎出主要内容,这样常常要求七叭个汉字以上,处理的很长,造成多栏的横题居多。 另外,由于标题区的处理不一样,西方报纸很注意模块之间的搭配,横模块与竖模块的搭配。造成了版面的错落有致。西方报纸的竖模块多为一栏,有时是两栏。西方报纸的一栏模块,标题区很大,显得突出.一两个词就说明了主旨。而我们的报纸。目前都是横模块居多,标题区也都是一横到底,没有变化,显得生硬,即便有一栏的模块,也是短讯集合区.标题长而字小,很不突出。 二、夸大读图时代。造成设计失当 很多专家惊呼,报纸进入厚报时代,读图时代来I临。但事实是,报纸的确进人了厚报时代,读图时代远没有来临。究其原因,首先,各报白采的新闻图片跟不上。其次,新闻图片虽然是直观的呈现,但显然没有文字的叙事、表意和联想等等多种功能.文字永远是报纸信息的最主要元素,其后才是图片。有没有图片的文字版.却鲜见只有图片,没有文字的版面。其实,按照版面设计的黄金分割理论.一个好的报纸版面应该是图文的比例占3:7或者4:6,如果倒置过来,那就是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了。目前纵观欧美报纸,依然是文字的天下。图文比例依然是文字第一位。 强调读图时代,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些专家学者想当然地认为读者会将商品的价值利用无遗,既然每天至少60个版的内容,超过12万字的阅读量难以下咽,那读图时代,就会省事得多。其实他们忽视了一点,无论是否是厚报时代,读者所要吸取的,永远是信息,是内容,是新闻。厚报时代,读者只不过更加各取所需而已。这客观上造成了对报纸要求更严格,要求报纸的每一版块第一部分,都要精当精彩,富含信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的取求。并不是强调以图为主,图文解说,让每个读者都看完所有版次的内容。 可叹的是,读图时代没有来临,由此衍生的负面效应已经来临.很多媒体因此进入了读版面时代——版面海报化广告化来I临了。必须强调的是读图与版面海报化的不同。读图是以新闻图片为主体.新闻图片跟文字一样,虽然是版面中的一个元素.但却都拥有浓烈的信息和新闻的含量。读版面呢。则是利用图片(主要是人像,或者人型勾勒。也有新闻图片,多遭肢解),图片成为一个纯粹的设计符号,没有或者少有新闻元素。图片与色块在一起,成为版面海报化的主流元素。 版面海报化泛滥的理由很充分:为了报纸好看。设计上好看.的确能够掩盖一些东西,但忽视了报纸的最基本的功能。即传递信息的功能。其实,报纸版面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信息(新闻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接收。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永远是第一位的。报纸必须是基于消化信息量的基础上.进行版面加工。 但很多版面加工。并不是因新闻内容而设计,而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版面海报化所造成的后果是:色彩铺张,像开染坊;内容空洞或者没有内容:有的甚至肢解新闻;词不达意。 三、设计雷同,造成版面僵化 . 在蜂拥学习西方报纸版面的同时,我们大量的报纸迅速地丢弃自己固有的风格。结果造成全国的报纸,尤其是各地的晚报、晨报和都市报,形成了版式千篇一律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第一,文章模块化,以矩形模块作为版面的主要元素:第二,标题通栏化,版面分为六栏,头条标题一般采用通栏,或者五栏大小;第三,一横到底化,标题从头条到最后一条消息标题都是横题,只有栏多栏少,字体大小的区别,绝对驱逐竖题;第四,字体一致化,全版标题,采用统一的字体,要么是黑体,要么是标宋;第五,去线型化,传统的多变的线型,被留白、文章铺底纹等取代,有的仅仅只有一根细线,用于文章块的点缀;第六,头版导读化;第七,右边栏简讯化。 这种千篇一律的版式在报纸版面改革之初有协统各版统一版式的作用,是版面设计的基础教育。但各报纷纷改成这样的面孔,则走向了设计的反面,造成了版面风格本身的僵化教条,报纸缺乏反映出自己个性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 目前在市场上,如果遮住报头,读者很难分清究竟是哪一家的报纸。报纸的个性和独特性被这样的设计淹没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就是各报求同心理严重。在紧跟时尚的借口下趋同,这样的心理,造成了无差异化竞争;第二:没有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或者市场调查不充分。目前我们的市场调查本来已经很不严肃和科学了,再加上调查不充分,找几个专家学者说说,市民访谈,就认定了报纸版面改革的方向。第三,报纸的定位不明确,从而版式定位也不明确。目前我国的报纸,每个大一点城市,都有日报晚报,甚或晨报都市报.其实这些报纸并没有主动选定读者群,他们面向的都是所有的人群,这样造成了报纸的定位总体而言是一致的。定位没有独特性.也导致了报纸版面不生动。第四,抢蛋糕的压力。报纸生存主要靠广告,任何一种求异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市场不稳定和广告的流失,因此,各报宁愿在版式上采取趋同效应,以规避风险。 四、留白的失当,造成版面浪费 目前报纸的版面设计者多为专业的美编把持,他们很在意报纸版面审美感觉。留白,作为国画的一种技法,应用到报纸版面设计中来,成为了现代报纸版面设计的一种表现手段;另一方面,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版面的丰厚也为留自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留白,目前已经同线型、模块、图片等一起成为版面设计的一般性元素。但在留白的处理上,笔者认为,大量的使用留白,是对版面的浪费,也是对新闻信息价值的一个贬低。 有人认为,版面的留白能让读者在轻松状态下阅读并获得愉悦的视觉感受。笔者认为任何东西都要把握一个度,对留白之美也是如此,还要讲究主次分明:不能轻重倒置。读者买报,关注的信息,并不是工艺品,厚报时代和计算机时代,报纸的收藏越来越成为累赘。读者的视觉感受是否愉悦,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新闻价值。而且,一个版面,在大小一定的情况下,留白越多,它的新闻信息含量就越少.读者如果对工艺品产生了愉悦的视觉感受。那么对新闻的视觉感受就会越少。 目前,在报纸留白的应用中,主要是一些专版、重大事件的头版等。美编在处理这类版面时,由于更多的内容将要放置其他版面.所以他们游刃有余。这就更加说明了一点,读者关注的只是重要新闻版提供的信息,然后接着就转向其他版面,没有人会停下脚步,只欣赏留白版面,而忽视其他版所含的重大信息。 事实上,在版面操作中,留白成为了人为的因素,或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在设计专版的过程中.人为地将第一版设置“海报”版,或者由于各版信息量不够,而版面丰盈.必要采用设计的方法,将留白增多,卸载因信息不够带来的版面压力。 当然除了头版、专版等重门面版面的设计留白外.留白作为一般性版面元素还大量存在于版面中.如取代线条成为栏隔线,图片区的留白,标题区的留白等等。这样的留白.由于比例很小,在整个版面中有疏梅筛月影的功效,使得版面有清新俊秀之感,这是应该肯定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