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窥视、快感与狂欢
范文

    张伦雯

    

    [摘要]2013年10月11日,一档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开始在《湖南卫视》播出,即刻火爆荧屏,不仅每期节目收视率位于同时段第一,在各微博、门户网站的关注度也是节节攀升,引发了受众的强势追捧。本文将从节目本身、微博互动的传播模式、节目引发的社会思考以及大众狂欢四个大的角度来探讨节目高收视率的原因。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 本土化 家庭教育

    近期,《爸爸去哪儿》成为继《中国好声音》之后又一创造电视收视奇迹的综艺节目。该节目引于韩国电视台,经过湖南卫视制作团队三个月努力之后与观众见面,之后即在每周五的晚上引发了一场大众的狂欢,不仅节目中各明星父子或父女的表现可圈可点,节目本身也引发了对于家庭教育等社会现状的思考。

    2013年10月11日晚上22:00播出第一期节目,全国网收视率1.1%,份额7.67%,收视排名居于同时段第一;此后,第二期全国网收视率上升到1.67%,市场份额11.45%;第三期全国网收视率1.8%,份额13.47%;近期播出的第四期收视率更是高达2.16%,市场份额13.70%。随着节目的播出,收视率不断飙升,网络上的口碑话题效应也日渐显著。因此,笔者有意对该节目收视率一路飙高的现状做一番思考和梳理,期望能对当下同质化程度日愈严重的电视节目创作有所启发。

    一、节目独创性吸引受众眼球

    除去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节目本身的定位和质量就决定了日后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在如今电视节目同质化程度很高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落入现有俗套,打造出一档完全不同于观众以往收视体验的节目是至关重要的。

    1.节目定位为首档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

    真人秀的英文名称为Reality TV或Reality Show,因199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而使得“真人秀”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而电视真人秀节目则起源于1999年,当时一档由荷兰人约翰·德·摩尔发明的名为《老大哥》的真人秀节目,把9个自愿者关在一间屋内3个月,用摄像机拍下他们在屋内生活的情况,然后作24小时直播。这个偷窥节目使该电视台收视率猛增,高峰时有1200万人同时观看,由此掀起了一场电视真人秀的全球性浪潮。[1]

    时下的中国荧屏有以《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歌唱类真人秀,有以《中国达人秀》为代表的选秀类真人秀,也有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代表的交友类真人秀和以《石头剪刀布》为代表的亲子类真人秀。但湖南卫视全新推出的《爸爸去哪儿》则是中国首档定位为明星亲子互动类的真人秀。强大的明星关注效应导致了这档节目一经面世即饱受大众关注。

    第一季节目共邀请到林志颖、田亮、郭涛、王岳伦和张亮五位明星带着他们的宝贝Kimi、Cindy、石头、王诗龄和天天一起,前往陌生而偏远的地方进行隔离式的体验生活。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吃穿住行全部依靠与明星爸爸来完成。作为一个父亲,他们与孩子互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打破了以往观众对明星“不食人间烟火”的局限性认识,他们在观众心里的形象变得逐渐的亲近和立体,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

    2.强大的制造团队确保节目本身的精良

    据悉,《爸爸去哪儿》的制作团队是由湖南卫视《变形记》的谢涤葵团队打造,《我是歌手》的制作人洪涛担任监制,而整个团队从1999年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开始磨合,至今已将近15年,彼此之间默契十足。每期节目中现场的工作人员包括导演、摄像、后勤等共100多人,拍摄机位共40多个,其中包括20余个活动机位。拍摄的每期素材都超过1000个小时,才剪辑成我们看到的90分钟节目。而每期节目中,细心的观众肯定会发现字幕这一亮点,不仅解释了一些难懂的画面,而且轻松活泼的网络语言的使用也给节目本身增加了很多趣味性。据悉,该节目的字幕是一个年轻的编导带着三个实习生完成的,完成一期节目大约需要三天的时间。

    熟悉电视的观众都知道,儿童行为表现喜怒无常,很难控制,是最难拍的角色之一。而《爸爸去哪儿》正是依靠强大的制作团队和对电视文化的深入了解,抓住小孩子日常生活的点滴,突出其行为中最能体现个人性格的部分,加上后期的剪辑和字幕,制作出了如此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受到观众喜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节目叙事的日常化和真实化

    节目的真实也是导致收视率飙高的原因之一。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说过,“真”是真人秀节目的特色,是真人秀节目的生命,这就体现了这类节目必须是真实的、非虚构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明星父亲和他们的宝贝一起深入偏远的农村,一起接受挑战、完成任务,一起领取食物食材,制作美味大餐,这些都是个人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经历的事情,非常真实有感染力。

    在第一期节目中,模特张亮的儿子天天初次抵达灵水村后,表达了非常厌恶的情绪,不想交出自带的玩具,更加不想踏入“脏乱差”的农村房子里面一步,甚至萌生出要回家的想法。但最后,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他放下了小少爷的架子,积极地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很多时候还主动照顾其他年纪小的小朋友。节目中毫无避讳地播出了天天情绪的转变,并没有剪辑掉他刚开始的讨厌和烦躁的情绪,而是非常真实地播出,在与后期节目的对比中,观众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天天的成长,非常真实自然。在这种真实的背后,孩子的成长、父亲的转变也更能引发观众的认同和思考。

    4.引进境外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如今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力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境外引进似乎成了一种常态,无论是观众喜爱的《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还是饱受诟病的《中国最强音》等节目,大部分是引进的国外版权,《爸爸去哪儿》也是如此。该节目版权和模式来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而在韩国原版节目中,有的爸爸往往是带着两三个孩子出境,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沟通超过了爸爸和他们的交流。

    湖南卫视引进之后,由于考虑到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特别是很多80后夫妻在面对孩子问题时更是显得手足无措。所以节目中突出了爸爸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期待。特别是在每期节目的晚上,节目组特别突出了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亲密互动瞬间,既体现了深沉的父爱,也可从侧面看出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不同。譬如10月18日播出的第二期节目结尾,张亮为了教会天天要听村长的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他与天天扮演了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天天假扮村长,自己则演绎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小孩,最后让天天自己认识到“听话的孩子比较招人喜欢”这个道理。节目播出后,张亮的这种教育方式就受到了网友的很多好评,而这种教育方式也更容易让小孩接受。

    5.节目播出时间合理安排

    除了节目本身的制作和定位之外,节目的播出时间也是其取得高收视率的一个强有力保障。《爸爸去哪儿》播出前夕,《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最美和声》等各种歌唱选秀类节目竞争十分激烈,而在这些节目比赛完美落幕之后,《爸爸去哪儿》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姿态登上电视舞台,打破受众对歌唱选秀节目的审美疲劳,显然较容易博得观众好感。

    与电影市场相比,其实目前中国电视节目的播出少有“档期”的概念,但是选择合适的档期对节目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在电影市场,电影档期的出现作为电影整体营销的一部分在电影拍摄前期就开始筹备,而且作为影响票房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越来越被电影营销者所重视。如果电视节目的播出也能将这个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内,相信对于目前同质化程度严重、竞争极其激烈的电视综艺节目来说,会开辟出一条另外的思路。

    二、微博和电视互动助推收视狂潮

    节目播出后,每期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稳稳位居同时段第一。这其中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作用功不可没。微博上的口碑效应和电视节目的播出形成有效的互动,共同导致了收视狂潮。

    以新浪微博为例,9月6日,“@爸爸去哪儿V”官方微博在新浪开通,截至作者写稿时,已经发布信息717条,拥有微博粉丝数目191万余人,每条微博信息数目都获得粉丝上千万次的评论和转载。此外,节目中出现的几位明星爸爸的微博也是出现爆破式的增长,目前“梦想家林志颖V”的粉丝已突破3300万,而“模特张亮V”的微博粉丝数目更是从十几万上升至390万,由此可以看出节目的巨大影响力。此外,该节目从播出后还一直稳居微博热搜榜前几名,由此可以看出观众对该节目的强势追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湖南卫视每周五晚的播出让受众得以了解节目的真实形态,在部分观众心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借助微博这一平台以及明星父亲的粉丝效应,对节目内容和相关幕后故事进行二级传播,通过微博的裂变式和快速的传播进而扩散到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使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紧接着这种网络上的口碑效应又导致了收看每期节目的观众越来越多,收视率也越来越高。正是这种传统电视媒体和微博的有效互动,形成了以节目为中心的有效舆论场,由此导致了节目收视率越来越高、观众对每期节目的期待心理也越来越强的连锁反应。

    三、“亲子教育”引发社会思考

    节目播出几期后,《人民日报》刊文称,最近湖南卫视2013全新父子亲情互动趣味真实感动记录电视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受到关注。节目对5对亲子日常生活场景和趣味细节的捕捉与戏剧性的结构相结合,高强度和快节奏的叙事风格乃至精良的包装,也表明在电视面临激烈竞争的时代,电视人通过精准定位和提高技术门槛的方式对电视内容进行升级,从而让观众重新回到客厅,回归亲情洋溢的家庭。此后,多家报纸都对该节目进行了追踪报道。

    在美国,有统计称,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由此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和不容缺位的。而在当下中国,很多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一直不如母亲,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与孩子单独相处的经验,这档节目也使得一些父亲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引起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事实上,《爸爸去哪儿》不仅仅是一档娱乐节目,它同时也把家庭亲子教育这样一个话题重新推向受众视野。有社会学者认为:“父母去哪儿,孩子就去哪儿;孩子去哪儿,社会就去哪儿。”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节目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引发了社会大众对于家庭教育、回归亲情的思考,显然超出了节目本身,其强烈的社会正能量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四、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的狂欢

    讨论这个节目火爆的原因,就不得不谈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在消费社会,电视节目的教化功能进一步弱化,娱乐被进一步放大,收视率成了电视台的唯一指标。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2]在《爸爸去哪儿》中,明星及其孩子就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旨在吸引受众眼球,迎合大众的窥视心理,将一切资源都纳入了“快感消费”的范畴,观众在这种消费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因而乐此不疲。

    节目中,明星爸爸为孩子冲奶粉、做早餐、洗脚以及一系列的活动完全暴露于聚光灯下,完全不同于电视剧中或者舞台上“高高在上”的形象,而《爸爸去哪儿》这类电视真人秀则帮助受众卸下了“偷窥”而带来的不道德感,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窥探”明星的私生活,使观众在获得“偷窥”快感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豁免权,以此引发他们的极度狂欢。[3]

    在此,笔者在分析其高收视率的原因的同时,也有和波兹曼教授一样的担忧,那就是“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因此,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沉浸在“快感消费”的漩涡里,而是笑过之后可以深入地思考节目中所想要表现的亲子教育和回归家庭、回归亲情等背后的意义,那么就可以避免成为教授笔下的“娱乐至死的物种”。

    注 释:

    [1]汪豪、许志江:《电视真人秀兴起的文化背景分析》[J].《新闻界》2010年第1期

    [2][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刘川郁:《从传播学角度解析真人秀节目特性》[J].《当代传播》2012年第2期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4-1\BBBB-.tif>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