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用活背景材料是写好科技新闻的法宝
范文

    【关键词】科技新闻;背景材料;运用

    俗话说,红花也要绿叶配。在新闻写作中,为了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阐明事件的意义所在,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交待新闻背景,这一点在科技新闻的写作中尤其重要。笔者多年从事科技新闻报道,深感充分搜集背景材料,灵活应用背景材料对于更好地揭示科技新闻的内在价值,写出既通俗又有深度的科技新闻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用活背景材料是写好科技新闻的重要法宝之一。

    从新闻写作理论的角度,人们通常把新闻背景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按材料本身的内容把新闻背景分为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事物背景,按使用效果可分为解释性背景材料、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补充性背景材料等。笔者认为,由于科技新闻主要侧重报道重大科学发现、科技成果、科技工程,内容上具有独特性,解释性背景材料和对比性背景材料用得最多,因此本文删繁就简,重点探讨一下上述两种背景材料在科技新闻中怎样起到深化主题、提升报道主体新闻价值的作用,以及在写作中如何灵活运用背景材料,为科技新闻增色添彩。一、解释性背景材料,帮助读者读懂科技新闻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这其中有很多成果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是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科技成果本身往往和大众的生活相距甚远,其原理也艰深难懂,如果就事论事进行报道,虽然新闻事实准确,时间、地点、事件等新闻要素也很齐全,但大众会因为内容本身充满科学术语晦涩难懂而失去阅读的兴趣。这时就有必要在报道中适当加入解释性的背景材料,让读者可以轻松读懂科技新闻中提到的科研成果,从而对科技新闻产生阅读的兴趣。

    2005年7月,我国天文学家成功研制了世界上口径最大、最先进的空间望远镜,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中国制成人类观测太阳“最锐利的眼睛”》,为了让读者理解什么是空间太阳望远镜,消息第三段就用了解释性背景材料:“已耗资8000万元人民币的空间太阳望远镜实际上是一颗重两吨的人造卫星,在离地球约73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长5米、宽2米、高2米的空间太阳望远镜包括一对主光学望远镜、软X射线望远镜组、宽带频谱仪、氦谱线和白光全日面望远镜、太阳和行星际频谱仪,设计运行寿命为3年。”[1]有了这段背景,读者至少明白,空间太阳望远镜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单纯的望远镜,而是一颗人造卫星,是一颗装备了多个高精尖望远镜、频谱仪的人造卫星。一般人写到这里也就可以了,但记者怕读者对为什么要研制空间太阳望远镜还不明白,又加了一段背景:“直径为139万公里的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地球上光与热的源泉,研究太阳对研究太阳系以及整个宇宙的演化过程至关重要。在建造空间望远镜之前,科学家在地面使用望远镜观测太阳。但由于地球大气层的干扰,地面观测太阳所得数据并不十分精确。”[2]这段背景一加,新闻本身的价值立刻得到提升,读者也马上明白国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研制空间太阳望远镜了。

    2016年11月13日,中科院强磁场大科学装置获得了4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为了让读者对为什么要发展强磁场技术,强磁场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获得强磁场的巨大难度有更深入的认识,笔者用了两段背景材料,一段是解释强磁场在科研中的巨大价值,让读者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搞强磁场:“强磁场是支持科学前沿探索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磁场越高,科学发现的机遇越多。”[3]一段是借科学家的口说明获得超强磁场难度极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兼强磁场中心主任匡光力告诉记者,追求极高的磁场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极限之前,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混合磁体是国际上产生最高稳态磁场的主要选择,但选择它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挑战——水冷磁体必须解决材料和结构的优化选择问题,面临巨大电磁力和严峻的发热问题,且给它供电的数千万瓦级的稳态直流电源本身也是一项重大技术挑战,此前国际上已有多个大型高场超导磁体因技术问题而失败。”[4]有了这两段背景材料,這篇新闻的内容就升华了,新闻价值也得到大幅提升。

    新华社曾专门发过《新闻要说明必要的背景》的通报,认为“新闻不注意说明必要的背景(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它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它在整体中的地位),这是我们现在新闻报道中的通病,其结果是故意不要人看”。[5]新华社的这个观点用在科技新闻的写作中更是切中要害。由于科技新闻报道的科技成果不少都艰深难懂,不为大众所熟悉,因此如果就事论事,就成果写成果,没有对科研成果来龙去脉和相关作用的背景解读,读者读起来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真的成了“故意不要人看”了。从这一点看,在科技新闻中使用背景材料,其必要性要远大于其他社会新闻或娱乐性新闻。二、对比性背景材料,凸显报道对象的重要性

    事物的重要性、先进性往往要靠对比体现出来。在科技新闻中,我们常常通过对比尤其是背景材料的对比,来突出报道对象成果的重要性、先进性。比如,某一科研成果,如果不通过对比,不同国内、国外同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相比较,就不能体现其先进性,新闻价值也无从谈起。

    在一些反映重大科技成果的消息中,最常用到比较性背景材料。仍以《中国制成人类观测太阳“最锐利的眼睛”》为例,为了凸显中国造空间太阳望远镜的重要性和先进性,文中用了一连串的对比性背景材料。首先和发达国家比:日本、美国、英国正在联合研制太阳望远镜乙,计划在2007年左右送入太空。太阳望远镜乙的口径为0.5米,分辨率只有中国这座望远镜的一半。其次引用两位权威专家的话来对比:负责空间太阳望远镜工程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金声震告诉记者,中国造空间太阳望远镜的分辨率,是此前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国SOHO望远镜的10倍;世界权威天文学家、美国国家太阳观测台研究员威廉·利文斯顿评价中国的空间望远镜“是雄心勃勃的大项目,将能提供独一无二的成果,并具备使太阳物理学取得重大进展的潜力”。

    2018年4月25日,蚌埠玻璃院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笔者在采写这篇消息时,为突出该成果的重要性,就借蚌埠玻璃院院长彭寿之口写了这样一段背景材料:“2013年以前,1.1mm以下的超薄乃至极薄玻璃,技术和产品一直被国外垄断,所有的超薄电子玻璃都需要进口。而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0.12mm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完全替代进口。”[6]这段背景材料内容丰富,它告诉读者几年前超薄玻璃全部依靠进口,所有技术都被国外垄断,而现在通过自主创新,我们不但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而且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这个进步是多么巨大!通过现在和2013年以前的对比,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这一新闻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三、运用背景材料,要注意生动活泼

    科技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在运用时要尽量做到方法多样、语言通俗、生动活泼。一般来说,在科技新闻中利用背景材料对科学原理加以解释或对科研成果进行介绍,容易犯板起脸来,照抄教科书的毛病,这样写出的新闻味同嚼蜡,读者也不爱看。因此要使文章有趣味就要讲究方法,千万不可照搬照抄科研成果总结或有关研究论文,而是要以通俗的语言,接地气的视角来进行报道,这就需要记者深入采访,把握科研成果研发的过程,准确理解科研成果的全部含义,再用通俗的语言、灵活的方式写出读者爱看的背景材料。要写好科技新闻的背景材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 借作者之眼“看”出来

    视觉新闻,是靠记者的视觉去发现、捕捉新闻。写背景材料也可以借鉴视觉新闻的写法,把背景材料与新闻内容有机结合,借作者之眼把背景材料“看”出来,使之活起来,动起来。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平稳降落月球背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研发的缓冲拉杆为嫦娥平安着陆立下汗马功劳,当时中科院提供的新闻素材中对缓冲拉杆长什么样?缓冲能力有多强?均没有介绍。记者于是深入实验室采访科研人员,将自己目之所见写了一段背景材料:“在固体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缓冲拉杆的复制品:一根30厘米长,重20克左右的金属棒。”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读者对拉杆的“长相”已了然于胸,一下就拉近了读者和科研成果之间的距离。在《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诞生》中也有一段相似的背景材料:“科研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种薄如蝉翼的玻璃,不仅透光率高,而且韧性好,可被弯曲成环状也不会折断。”这段背景材料同样是借作者的眼“看”出来的,因此既有现场感,又通俗易懂。

    (二) 借人物之口“说”出来

    避免把背景材料写得呆板生硬的另一个方法是借被采访人之口交代相关背景。通过采访对象之口说出来,既有现场感,又比较口语化,受众容易接受,某种程度上还加强了科技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在消息《“科学岛”缓冲拉杆显神通》中,记者借科研人员王幸福之口介绍了“缓冲拉杆”超强的缓冲能力:“我们管这种特殊金属材料叫高效吸能合金,在力学实验机上,普通金属杆一拉就会折断,而我们研制的缓冲拉杆可以像橡皮泥一样被均匀拉长,最大拉伸长度可达自身长度的80%-110%。也就是说1米长的拉杆最多可被拉到2.1米长。”[7]科研人员口语化的解释、生动的比喻(将拉杆比喻成橡皮泥)把金属缓冲拉杆不可思议的拉伸强度,说得活灵活现,读者也容易理解。

    (三)化整為零“散”开来

    科技新闻运用背景材料要灵活多变,切忌用枯燥的专业术语大段堆砌,让人难以卒读。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将背景材料化整为零,分成一些小段或完整的句子,灵活穿插于对科技成果、科学原理等主要事实的叙述之中,既避免了叙事的平淡,又形成明快跳荡的节奏。

    背景材料放在新闻的什么位置,没有一定之规,它既可以放在导语中,也可以放到主体前;既可以放到主体中,也可以用于结尾。一条消息中,有时背景材料涉及一个方面的内容,有时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使涉及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可能包含几个不同的信息来源,这些不同的信息有时可以放在一起,有时则有必要分散出现。而对于涉及几个方面的背景材料,最好是分散在消息中的不同位置,这样可以使人读起来条理清晰,稿件也显得收放自如,潇洒大方。

    《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是一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佳作,在背景材料的运用方面也堪称科技新闻写作的典范。消息中用了大量背景材料,对港珠澳大桥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进行补充说明、对比烘托。值得称道的是,文中的几处背景材料均分散于不同的段落,遵循了化整为零、灵活多变的原则,十分妥帖自然。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的海底深埋隧道,沉管总长度5664米,由33节混凝土预制管节和1节12米长的“最终接头”组成。其中,“最终接头”所采用的“小梁顶推”技术和装备为自主研制并属世界首创。

    “在我参与的15座沉管隧道建设中,这个是最棒的,没有之一,港珠澳大桥是世界造桥技术的最高体现,”乔尔感慨万千。

    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TEC是世界沉管隧道领域的佼佼者,曾笑称“中国企业不会走路就想跑”。5日,该公司发来贺电,向精准完成这一世界级难度安装的工程建设者们致敬。贺电中说,中国建设者的最终接头施工方案,是对世界沉管隧道技术的重大贡献。[8]

    上述背景材料的穿插运用,让人读来顺畅、自然,印象深刻,也使消息的新闻价值得到巨大提升。尤其是运用当事人的直接引语,不仅增强了消息的现场感,也增加了消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试想如果作者不动脑筋,把背景材料生硬地摞在一起,放在第二段或第三段,黑压压的一片,那消息的可读性必将大打折扣。[9]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完成‘最终接头的安装”这一历史性事件有近百家国内媒体同时报道,该消息最终脱颖而出,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应该有多重原因,但善用背景材料无疑为这篇佳作加分不少!

    注释:

    [1][2]俞铮.2005年度《科技好新闻作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新闻办公室编辑出版(内部发行),第66、67页.

    [3][4]汪永安. 科学岛建成超强混合磁体装置[N].安徽日报,2016-11-15.

    [5]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内部文件汇编.第89页.

    [6]汪永安. 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诞生[N].安徽日报,2018-04-26.

    [7]汪永安.“科学岛”缓冲拉杆显神通[N].安徽日报,2019-01-04.

    [8]陈新年,廖明山.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 [N].珠海晚报,2017-05-11.

    [9]刘保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J].新闻爱好者,2019(01).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