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尿哭体”文本的新闻心理学分析
范文

    【内容提要】近年来,“尿哭体”浮夸文风在中国舆论场中广泛传播,形成社交媒体中较为独特的文本类型。本文拟从新闻心理学视域下分析“尿哭体”文本的表现特征,试图解读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及情感动员机制,以期为进一步遏制浮夸文风提供新闻心理学的参考。本文总结出“尿哭体”文本的某些语用规律和模式化特征,并呈现出叙述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此类文本传递了“中国强大论”的单一价值观,中国人的国民性格、转型时期价值重构以及民粹主义社会思潮构成了“尿哭体”文本的社会心理基础,文本通过情绪化的表达唤起国人对民族耻辱历史的复杂情感,社交媒体互动性使得受传者之间不断进行行为互动和心理互动。

    【关键词】“尿哭体”文本 ?新闻心理学 ?社会心理 ?情感动员

    近年来,中国舆论场沦陷于狂妄自大的“尿哭体”浮夸文本中,“尿哭体”的配方,是不断叠加的惊叹号、社交媒体上网友评论的截图、中国外交部官员某一瞬间的照片,加上激情澎湃的话语,字里行间充满了以偏概全和狂妄自大。

    如遇国际冲突和国家间利益纠纷,媒体更是密集生产这种长于抒情感慨、拙于逻辑剖析梳理、片面呈现事实的“尿哭体”文本,促使民众非理性情绪升温,甚至出现尚战呼声,不断吞噬着国人的公民精神和理性思考,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和争论。在中国,“尿哭体”有其受欢迎的独特社会心理基础,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保持着迅猛的传播势头。

    本文以近年来在社交网络中盛行的“震惊体”“吓尿体”等浮夸文风及其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此类文章的表现特征,社会心理基础和背后的社会心态,以期为遏制浮夸文风提供新闻心理学参考。

    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在重点叙述“尿哭体”文本的社会心理基础之前,有必要对其传播的生态环境——社交媒体进行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中,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这使得充满情绪化表达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尿哭体”文本有了传播的空间。“媒介”在拉丁文里即有“公共”(public)之义。社交媒体对公众开放,公共意见在其中生成表达,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是继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之外的公共领域。在社交媒体中,私人化的语言和情绪在社交媒体这一公共领域中大量传播,甚至逐步影响到了公共话语的变迁。

    “尿哭体”文本中,“震惊”“跪了”“心疼”等描述个人感受和情绪、书面文本的口语化表达方式,作为公共领域的内容进行广泛传播,公共领域染上了私人领域的色彩:在受众解读方面,大部分受众在快速阅读社交媒体内容时只是满足自身阅读需求,并不会有意识地区分信息是来源于处于公共领域的新闻媒体还是处于私人领域的自媒体,这就导致一些自媒体的“私人性”内容被受众当成公共领域的内容进行解读。由此,情绪化表达和非理性情感在社交媒体中大量传播,“尿哭体”文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繁殖。

    一、“尿哭体”文本的表现特征

    (一)“尿哭体”文本的情感语法

    对“尿哭体”文本的句式和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文本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可以为其总结出某些语用规律性和模式化特征:

    1 .标题句子常用主谓结构。谓语多运用夸张手法,如“吓尿”“震惊”“跪了”“羡慕”等,主语是“外国人”或者“世界”,中国的某项新发明或在某一领域的进步是诱发谓语动词动作的原因。例如,“西班牙惊呼,美日韓惊呆了!中国又拿下一项世界第一!”“无数老外惊呼:中国人,你们这三十几年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2 .集合概念和全称概念多,如:“中国人”“外国人”“美国人”“我们”“你们”“他们”等。这样的集合概念和全称命题暗含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基础,将个体情感的私人性和差异性悄然隐去,转化为集体的公共情感,从而形成一种宏大叙事,生成情感动员的基础。

    3 .使用强烈的祈使句、排比句式,频繁使用语气助词、感叹号,充满煽情色彩。例如,“现在,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经济总量上中国是老大,美国退居第二;中国工业总产值更是远远超过美国!”在“尿哭体”文本中,感叹号无处不在,文章情绪时刻处于激动状态。通过另一例子可以窥见“尿哭体”文本作者对气势宏大的排比句式的偏爱,“中国高速公路,世界第一;中国高铁,世界第一;中国地铁,世界第一;中国水运,世界第一;中国港口,世界第一;中国隧道建设总里程可绕地球赤道一周有余,规模和建设速度均居世界第一。”。

    4 .使用“服了”“惊呼”“震惊”这样的情感性或状态性话语,开头框定话题,末尾得出中国已经强大的结论这样的固定句式,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制造一种集体狂欢空间。通过这种煽情的句式和语法,“尿哭体”作者俨然是公众情感的代理人,尤其偏好以上帝视角判定外国人对中国社会状况和发展成就的态度和情绪,传递狭隘的民族荣誉感和争取世界领先地位的民族自尊心。例如“最近,三星“爆炸门”事件不断发酵!这应该是三星焦头烂额、痛不欲生的煎熬日子!”。在国家主义和集体修辞的包装下,以“家-国互释”为编码框架,媒体生产出大量辞藻华丽、感情澎湃、神化自我矮化他人的“尿哭体”浮夸文本。

    (二)“尿哭体”文本的叙述逻辑

    主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新闻文本的有限性决定了新闻生产必须要把复杂化约为简单、从纷乱中理出“秩序”、在繁复中看出“规律”,这就导致新闻文本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去组织和建构事件。

    1 .在非客观的比较中获得自我满足。与别国进行比较是“尿哭体”文本作者获得自我满足的主要方式,例如中国在某一领域超越别国取得世界第一的水平,中国在某项评估中名次进步,超越了别国,甚至别国记者主观评价中国高铁的乘坐体验优于美日德都能引发作者激情澎湃的感慨。这种比较的依据和尺度模糊不定,街头外国人的评价、没有提及姓名的外国记者的评价、某论坛上网友的发言等都是“尿哭体”文本得出某一结论的依据。对别国和中国的评价和认知也往往缺乏客观依据,充满情绪化判断。

    2 .部分领域的成就引发大规模成就回顾。“尿哭体”文本经常由一条国际新闻或者一句外国专家记者对中国某一领域的评价延展开来,大篇幅回顾叙述中国在哪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种“由点到面”的叙述逻辑在“尿哭体”文本中十分常见,是拓展篇幅的重要手段。换而言之,回顾成就是媒体在撰写“尿哭体”文本中的惯常方式,也是保持其宏大叙事的一种路径依赖。对中国在某一领域获得的进步也常常夸大解读,“进步”与否的判断标准模糊不清,甚至有时是国人自封。

    二、“尿哭体”文本传递单一价值观

    有学者指出,“社交媒体突出的是互动和参与的心理动机和个人动机,为公众消费的媒介内容的政治色彩则退居其次。”所以“尿哭体”文本中对新闻内容的陈述并不多,大都就新闻中或网友的某一句话,用并不严密的逻辑得出迎合受众喜好的内容。经分析,“尿哭体”文本的叙述策略如下。

    (一)传递“中国强大论”的单一价值观

    风靡数年来,“尿哭体”文本报道的事件随着国际社会和情景的发展而不同,其议程总体上符合媒介议程,例如中国高铁提速、伦敦桥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发布超级计算机“顶点”等事件发生之后,社交媒体上结合这一事件会涌现出大量“尿哭体”文本。这些文本虽然聚焦事件不尽相同,但传达了同一价值观——中国目前已经十分强大,在国际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例如,在上述议题中,媒体由中国高铁提速联想到中国在高铁运输中的领先水平,进而得出中国国力强大的结论;伦敦桥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到立马比照中国社会秩序良好,国泰民安,结论是中国强大了,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安全;由美国发布超级计算机“顶点”,浮点运算速度世界第一联想到这一位置曾长期被中国霸占,居高临下地“心疼”美国,最后回顾一下中国目前在哪些领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这种价值观是被刻意或者集体无意识地编码的,具有一定的话语强占性,在不同文本中重复出现,逐渐刻印在国民对客观环境的认识中,缓慢影响国民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它连接和派生着媒体的话语优势位置和现实目的。

    (二)以网友评论为论据,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色彩

    尤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最为明显,“尿哭体”文本的论据常为国内外网民个体在各种社交媒体中的评论或街头采访,以截图和视频方式被放置在文本中的明显位置,努力营造出论据的客观性。这说明文本生产者认为网民个体评论具有论证其论点的说服力和依据性,所以费力优化呈现方式,这种追求呈现方式客观性和呈现内容强烈主观性的矛盾反映了以“人民”和道德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民粹主义思维方式,以平民话语替代经济理性话语,具有非理性的现实表征。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民粹主义动员在看似暴烈的话语垄断背后隐藏着虚弱乏力、自我限制的本性。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论据只能说服一部分人而无法说服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较高判断力的群体,所以“尿哭体”浮夸文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中国特定群体的集体狂欢,但也绝不能忽略这一群体可能拥有的庞大人口基数进而可能产生的强大社会影响力;。

    就文本本身而言,“尿哭体”文本传递单一价值观,将网友个体表述作为论据,逻辑无需复杂的推理论证,话语策略简单,便于模仿套用大量生产,受众也无需做过多思考,易于理解和接受,符合目前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的传播方式。当然,这种文体近几年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基础,本文在新闻心理学视域下对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其社会心理基础。

    三、“尿哭体”文本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情感唤起机制

    (一)“尿哭体”文本的社会心理基础

    1 .“爱面子”的国民性格。夏学銮将中国人分为四种尊严类型:(1)高度尊严型(高面子—高人格),既有外在尊严又有内在尊严的“内外双高”型;(2)外在尊严型(高面子—低人格),即外在尊嚴高,内在尊严低的“外高内低”型;(3)内在尊严型(低面子—高人格),即外在尊严低,内在尊严高的“外低内高”型;(4)低度尊严型(低面子—低人格),既无外在尊严、又无内在尊严的“内外双低”型。并指出,大多数中国人的尊严类型是“外在尊严”型。加之受其他国家欺凌和歧视的屈辱近代史,中国人走向了极端的“外在尊严型”,在国际舞台上迫切希望赶超其他国家,让其他国家“服气”,挽回已经失去的面子,对美国和日本的这种情感更为强烈。所以“尿哭体”文本经常将中国和外国做比较,标题中也大量出现“美国服了”“日本跪了”“外国人傻眼了”这样的表述,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爱面子”的国民性格。应该认识到,这实际上是对民族强大和在国际社会获得平等和尊重的内心期待,但也要谨防民族主义和大国主义抬头。

    2.转型时期的价值重构——感情价值优于认知价值。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面临价值重构问题,市场化和去政府化导致社会结构断裂和社会资本片段化,激荡起社会思潮的波涛汹涌,直接造成国民性格的分裂。“感情价值优于认知价值”是夏学銮总结的转型期价值重构六个选择优先中的一个,尤其适用于互联网虚拟环境。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加,社会焦虑情绪扩散,网络环境尤其是社交媒体成为现代人宣泄情绪、缓解焦虑以及发泄不满的重要出口,弥漫着非理性情绪。鸡汤文、抖音短视频等具有心理按摩或刺激的碎片化网络实践产品大受欢迎,而长文遇冷,这说明无论是作为传播者还是受众,网民更加注重网络文本的感情作用而非认知作用。转型期的这一取向决定了新媒体环境的非理性特点,个人情感和言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广泛传播,给了“尿哭体”文本传播的空间。

    3.民粹主义思潮抬头。民粹主义将人民视为一个共同体,强调人民的团结统一,当这一基本价值遭到外敌威胁或人民主观地认为遭到外敌威胁时,民族民粹主义就会抬头,强调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近年来,西方价值观受到冲击、国际局势复杂化,全球化速度放缓,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社会中的民粹情绪也有蔓延趋势。“浮夸体”文本的快速传播也反映了民粹主义抬头的社会心理动态,如不加以遏制,将助长民粹情绪。

    (二)“尿哭体”文本的情感唤起机制

    社交媒体环境下文本传播突出的是互动和参与的心理动机和个人动机,为公众消费的媒介内容的政治色彩则退居其次。作为特定社会心态下的话语产物,“尿哭体”文本具有情感动员的力量,权力关系和利益诉求随之嵌入其中。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试图进一步梳理“尿哭体”文本如何影响受众情感。

    1.唤起中国人的屈辱历史记忆,形成动力定型。情感建立在认识之上,贯穿于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思维的始终。“尿哭体”文本通过勾起读者对民族耻辱的历史记忆,用上文分析的两种逻辑(比较中获得自我满足以及“由点带面”的成就回顾)得出“中国强大”的结论,让受众重组想象、刷新认识,认同“浮夸体”文本的观点。

    在社交媒体中,随着大量“浮夸体”文本被病毒式传播,这一情感唤起和认识强化过程被不断重复,促进受众的认识成为“动力定型”。(所谓动力定型,是优于客观刺激物的多次重复,在大脑皮层中,以一定的方式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神经过程的稳固系统。)动力定型形成之后,人们会以过去“经验负荷体”的尺度对这一新事物进行鉴别辨识。符合自己以往的经验领悟,便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情感。相当群体的人形成动力定会进一步促进网络群体极化,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网络群体极化环境中,受众表达批判意识时,往往会丧失理智,放纵自我,表现出对媒介对象或冷嘲熱讽或盲目批判,特别是在其他网民偏激情绪的感染下丧失了独立的批判意识。目前浮夸文风大肆传播也是某种程度的群体极化。

    2 .受传者的高度心理互动。除此之外,受传者的心理互动是“尿哭体”浮夸文本兴盛几年不见衰弱的源动力。受众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和赞赏等行为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表达出来,与其他受众和传播者进行行为互动。社交媒体的强互动性为传播者与受众频繁的行为互动提供技术支持,在实现与受众行为互动的基础上,延展至“心理互动”的层面上,使来自受众心理层面的互动需求得以满足,成为“尿哭体”浮夸文本自身发展极为重要的源动力。

    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走向理性和现代性的结果。在现代性启蒙视野下,不能用理性阐明的经验、情感体验和愿望,基本被归为前现代(传统)的精神残余物,留给个人去抉择和安置,而不应该出现在公共领域中,否则,公共情绪就可能会陷入迷信和狂热,公共政治有可能走上危险的歧途。以偏概全、浮夸自大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会让部分国民,对客观环境产生片面的认识,进而心态“扭曲”,也无形中助长了社会非理性情绪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对媒体的专业常识和专业评判标准构成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月琴.“心灵鸡汤”与灾难叙事的情感规驯——传媒的社交网络实践批判[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16(9):114-118 .

    [2]时隔多年,中国在这个领域被超越,突然开始有点心疼美国![EB/OL],https://mp.weixin.qq.com/s/04gwpdTpZcmS3_jTxOEXig .

    [3]朴槿惠傻眼,中国人沸腾!无数外国人惊呼:中国这30年到底干了什么?[EB/OL],https://mp.weixin.qq.com/s/C5gkmohwcZNMUoHC-L8Xyg .

    [4]刘小龙.论当前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动员及其治理[J].社会主义研究,2017(4):46-56.

    [5]王辰瑶.嬗变的新闻:对中国新闻经典报道的叙述学解读(1949-2009)[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张晓辉.论大众媒介上的隐私公开现象[J].国际新闻界,2005(3):55-58.

    [7]夏学銮.中国人的国民性格[J].大众科技,2000(7):9-10.

    [8]夏学銮.转型期国民心态趋向调查[J].人民论坛,2007(7):42-44.

    [9]程同顺、杨倩.当前中国的民粹主义[J].江苏社会科学,2016(3):124-128.

    [10]钟靖.点击的诱惑与媒介素养——标题党现象“再议”[J ].青年记者,2013(2):60-62.

    [11]虞达文.新闻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12]刘京林.中国网络心理研究综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6-20.

    作者简介:李紫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