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灾难报道看工人报的着力点 |
范文 | 田原 摘要:《四川工人日报》在灾难报道中始终把握“三工”特色。与灾区职工、企业、工会同呼吸共命运,在报道中记录历史、拯救生命、传递力量,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特色、有文采、有影响的作品。这些报道丰富了工人报报道主体,拓展了工人报特色内涵,并留下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新闻理论认知。 关键词:灾难报道;工人报“三工”着力点;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各种灾难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不时发生,如近年的冰冻雪灾、问题奶粉、“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8.13”洪灾泥石流等等。这些突发性事件成为检验新闻媒体反应能力、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综合实力的试金石。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所有的新闻媒体均面临着重大挑战:党报党刊在信息传递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市场报都市报快速出击抢占信息前沿迅速传播灾区信息;电台电视台以公开直播为优势展现现场情景;网络媒体也以网民情感为重心报道牢牢抓住了人心。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新闻大战,同台竞技《四川工人日报》怎样把握报道的主动权和独特视角。以最大限度地赢得受众? 一、灾难报道中的三组报道案例 1.企业群体报道 “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发生,四川的媒体乃至全国的媒体迅即行动,各路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往前线,灾区现场报道铺天盖地。震后几天内,《四川工人日报》记者纷纷发回各种现场报道,电稿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面对林林总总的稿子,我们一边编辑一边思考:我们要和其他媒体去抢时间抢速度是不现实的。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才能打好这场特殊战争。 因此,在纷繁来稿中,《四川工人日报》除了准确的传达灾区信息外。更注重以企业为主体选编了一组报道《砥柱中流显英雄本色——企业篇》,刊出《东汽人没有垮,东汽厂没有垮》,较早地报道了企业重灾区东汽抗震救灾的现场消息。随后,《四川工人日报》抓住东汽为重点。报社组织记者数次到东汽现场采访。在第一时间内写回了《东电弛援东汽》等一系列宏观展现“震不垮的东汽人”的不屈不挠精神的新闻报道及图片,深度报道了东汽人抗震救灾的全部过程。这一组企业抗震救灾报道,将公众视角和党委与政府的视角统一起来,形成独特的报道角度,在企业和社会上起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在“东汽报道”的引领下,各路记者多次赶赴重灾区。写出了在川国企和大企业在抗震救灾中的主力军作用,如《开路铁军再现飞夺泸定桥》、《攀钢集团抗震救灾纪实》、《山摇地动铁军挺进》、《中国二重大爱无痕》、《电力职工生命大营救》等近百篇稿件。 灾难中的这些深度报道。报道面之广,反应速度之快,数量之大,在工人报历史上书写下了可赞可叹的一笔。 2.普通职工形象报道 在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中,《四川工人日报》还把关注点放到企业的主人翁——职工身上。 在地震中。北川县工会一名工会副主席下落不明。报社闻讯立即决定派记者前去北川寻找。并连夜发回《寻找徐锡亮》(上、下),极具人性化的报道,连续两天刊出,引起全川工会组织和职工的强烈关注。 同时,《四川工人日报》开辟“抗震救灾英雄谱”专栏,每天刊出数个抗震英雄,鼓舞斗志,振奋精神。不到一个月时间。采写刊出了近百个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工人干部、医生护士、教师学生、警察消防队员、志愿者等典型人物,一个个鲜活的职工形象深深打动了读者。从他们身上,读者看到感人的爱心营救,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和灾区人不屈不挠,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这些普通而伟大的职工形象报道,营造出全省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奋力拼搏的舆论氛围,也极大的丰富和创新了工人报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方式和内涵。 3.工会报道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全国、四川省、各地工会都行动起来,和各地党政一起组织团结职工、帮扶职工重建家园。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果《四川工人日报》仅仅停留在传播信息的层面上报道,恐怕难出其右。我们必须引入更深层次的报道。来诠释工会力量和工会干部的坚韧不屈、大爱情怀的崭新形象。 地震初期的《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一起挺住(工会篇)》主要反映工会干部坚守前线抢救生命的报道;地震后的三天推出的《抗震救灾,工会在一线》一组报道,反映北川、都江堰、绵竹等极重灾区工会帮扶安置受灾职工的事迹;震后十天,整版推出特别报道《爱至深处有我工会情怀》,着重反映省总工会特别关爱服务队走进灾区送温暖送真情;此后,陆续推出近10个专版《应难而上工会中流砥柱》,全方位展现成都市总工会、绵阳市工会、德阳市工会、广元市总工会、雅安市总工会在大灾之中挺起脊梁的感人事迹。5月底,又策划出一组“工会力量”,集中反映基层工会典型的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 灾害中不同时期推出的不同重点、不同层面的策划报道。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应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极大地提升了工会组织形象,对于迅速凝聚人心、团结职工,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职工群众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赞扬和普遍好评。在2008年6月。《四川工人日报》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旗帜;当年的11月记者节。报社编辑部获得四川省委授予的“四川省宣传新闻战线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同时有10名记者编辑获“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二、工人报在灾难报道中的着力点 1.报道主体的丰富 毫无疑问,不管在任何时期。工人报姓“工”,我们的报道主体离不了“三工”:即职工、工厂(企业)、工会。 如何把“三工”报道和社会读者紧密联系起来? 比较统一的共识是:“三工”既是特定的人或团体,又是“社会的人”。这种“个性”赋予“共性”的主体,给与工人报特殊的报道功能,也要求我们在报道中去寻找“三工”和“社会人”共同契合点。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们选取的重点报道企业“东汽”,就是党政工和社会广大读者所共同关注的。报道“东汽”的意义在于:企业处在重灾区汉旺,损失最严重,是同有特大型企业,是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从“5.12”地震后的第二天刊发的《东汽没有垮。东汽人没有垮》报道,到2010年5月《东汽新厂房全面竣工生产》,两年间本报20多篇跟踪报道,进行式地全程记录下“东汽”抗震救灾到家园重建的整个过程,引起业内外人士读者的高度注意。 在《抗震救灾英雄谱》专栏中,《四川工人日报》也注意发现选取那些既带“工”字号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如警察蒋晓娟、 志愿者陈岩、下岗女工、青年学生、民政干部、军区司令员、地质工程师、公安局民警、孤儿院孤儿等等,涉及领域之广战线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丰富了工人报“职工”主体的内涵和外延。这些职工英雄的报道,正是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旋律,也进一步提升了灾难性报道的价值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工人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工会报道历来是一道难题。版面上,常见的是会议消息、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而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却很少,以至报纸的版面被一些读者戏称为“大简报”。这不仅严重违背了新闻规律,而且令读者生厌。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四川工人日报》采用了点面结合、跟踪报道和深度报道等方式增强工会报道的感染力。“工会力量”那一组报道是深度报道的典型,选取了都江堰安置点临时工会如何开展帮扶工作,都江堰巴士公司工会如何在34位中层干部遇难的危急关头担起大任等,每篇配上本报评论员文章,为灾区工会工作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在灾后一年,报社又策划组织记者采写了《灾区工会干部大回访》系列报道,采取读者认可和喜欢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写出的《汶川工会的忧思》、《绵阳工会的牛气和底气》以及《板房家园的当家人》、《爱兰如兰的“张妈”》10多篇报道,深受读者欢迎。 从灾难报道中,工人报深有体会:要多反映“三工”自己的事情,读者才会觉得与自己相关,才会有兴趣阅读,才会热情关注。 2.工人报特色的拓展 要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方工人报必须跳出传统的办报路子,突出自己的特色。合理调整定位,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可以说。这次灾难报道给了进行这种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工人报最大的特色在哪里?工会组织是党和国家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人报是其它报纸不可替代的。要使其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发挥这个优势。因此,在报道中。《四川工人日报》把抢救职工生命、帮扶职工重建家园、抚慰职工心理创伤、互助职工渡过难关等报道作为这一特殊时期的报道切入点,并且增强了服务性。这些来自一线、采访深入、以大量生动事实说话的全方位报道,为疏导职工情绪,鼓舞斗志,团结职工,起到很好的作用。 3.实践中的几点认知 从“报道主体的丰富”“特色的拓展”看灾难报道中工人报的着力点,我们有几点深刻的认识。 ——关于“责任”。重大的灾难事件,考验着媒体的综合能力。《四川工人日报》作为四川媒体的一个方面军,发挥特长、整合队伍、突出特色,不缺位、不失语,迅速组织记者,多次赶赴灾区采访,最早在工会界企业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担当起了自主应担负的重大责任。 ——关于“导向”。《四川工人日报》力争把握重大灾难事件中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无论是在灾难初期的信息报道上,还是在中期的大胆选题上,既要及时传达灾区信息满足读者的“知情权”又要把握分寸作好舆论引导,热点难点报道应当从大局出发,切实把读者的思想情绪导人到尊重事实真相的方向上来,凝聚全省职工的力量取得抗害救灾的胜利。 ——关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作好灾难报道的根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当更注重现场,更注重“三贴近”。更多一些人文关怀,报道多一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我们在报道中表现在“图片定格感人亲情瞬间”、“事件报道中细节描写关爱生命”、“身边英雄故事真实感人”。使报道对象见物见人,报道视角尽量“平民视角”,在报道方式上更具人情味,让平凡而伟大的人和事。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可以说。在灾难报道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四川工人日报>从采访到编辑。从前方到后方,从报道策划等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应有的的精神和情怀。 ——关于“创新”。灾难报道。与平时的报道不可同日而语。特定的报道对象赋予了报道内容的广泛与深入,呈现出关注度高、辐射度广、敏感性强、变化迅速等特点,报道应当努力去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创新观念,形式,方法,手段,如我们采用整版的大图叙事、打破常规的超大标题、连版版面的强视角处理。增强了报道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