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做好新闻传播的“组合拳”
范文

    2019年6月,我国权威发布机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现阶段我国网民已达到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数据说明多数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而且网民个人上网的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

    据Trustdata 12月15日发布的《2019年1月至10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新闻类应用日均活跃用户覆盖率从70%左右增长到约93%,用户规模上升迅猛。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移动互联网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多媒体的整合,在发布形式上更呈现多样化发布。受众对重大事件从内容到表现的巨大新闻需求,使移动互联网新闻媒体站到了主流媒体行列。

    作为新近才发展起来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媒体,如何满足网友的这种需要,国外老牌传统媒体的做法,也许可以为我们成功转型提供一些借鉴。

    据统计,目前美国已有92%的报业提供音频、视频新闻,2009年同期这个比例却只有61%。英国广播公司(BBC)一份内部报告在网上披露,从2007年起,新闻编辑部开始逐步尝试数字化转型。首先组建了数据统计和媒体受众分析团队,在媒体上推出用户参与功能,所有用户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提供建议、意见,参与用户可以向平台分享自己的新创意、新想法,平臺用奖励来鼓励用户的“脑洞大开”。通过用户上传的各类数据,用来分析、寻找、验证新闻媒体发展的新方向。二是鼓励旗下不同媒介跨部门合作,在数据分析的辅助下,使新闻制作在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贴近受众。三是在人才招聘方面优先录用数字技术人才。最后,在一段时间运作后,将以媒体表现形式划分的多个新闻部门逐步融合,打造成为一个“唯一的、统一的、多媒体的新闻编辑部”。新的编辑部完全打破旧有格局,以往不同平台的新闻采编人员汇集于此,运用唯一跨平台的数字化采集、编辑、发布平台,集中处理来自所有渠道的新闻信息,再将素材组合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介平台的产品进行发布,具备了采、编、播流程一体化和“一个产品,多个出口”的特点。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实现新闻编辑部门从组织架构、技术基础到采编流程全方面革新。受美国、英国传统媒体转型的启发,我国媒体也可以在这个领域进行勇敢的探索和尝试。

    一、打造“数字记者”采编队伍,成为新媒体的原创主力军

    数字记者,就是具有文字功底及摄影、摄像技术,并且能熟练运用编辑软件的全能记者,他们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为新闻提供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是承担文字、图片、视频等报道任务集一身的人才。

    传统媒体记者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新闻有着敏锐的掌控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只要略加“改造”,给予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传统媒体记者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记者。如何转型成功呢,笔者认为有3个关键点。

    一是敬业精神。传统媒体记者从业经验丰富,对新闻的把握能力强,解读新闻和背景报道更是传统记者的长项。只要具备敬业精神,稍加“改造”后,再培养、勤“充电”,掌握图片、音视频拍摄和剪辑的技术,掌握一些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叙事技巧,具备采集文字和音视频两种思维方式,并能在两种方式中灵活转换,传统媒体记者就会转型成功。

    二是转变思维。数字记者要转变单一传统媒体的采编思考方式,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采集的新闻稿要跟上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媒体的发展特点,发挥全媒体平台的优势。要用好“新闻核”,即充分利用网络、移动客户端等互动传播的“新闻核”,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用好手中“武器”,即不仅会写文字稿,还要能拍、会录,同时熟练运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编辑发布。

    三是强大体能。谁都不知道精彩的新闻什么时候出现,数字记者要做到随时待命。数字记者新闻现场采集的工作强度,肯定比单纯的文字记者要大,新闻素材也多,后期编辑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只有强大体能做保障才能做好这份工作。

    二、制定新媒体采编流程和规范,使老记者更快上手

    简单地把电视模式平移到互联网或手机终端上,也许在最初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但步电视的后尘明显不是数字记者的目的。制作与电视视频有差异的新闻,把竞争的焦点从速度引向深度,才是数字记者的终极目标。但是,视频编辑对电视技术人员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老记者”来说却面临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一是制定新闻采访手册,手册不仅包含策划、采访、编辑、审核等传统采编流程要点,还要增加采访流程中涉及到的拍摄技巧、视频编辑和新闻素材上传等技术环节。如:拍摄视频要更加凸现现场感和同期声,同时在后期制作时尽量压缩视频时长。因新闻网站和手机终端浏览视频新闻受终端客户带宽的影响,如果视频过长,网友就可能浏览不了或出现“卡”的情况,这样会影响网友的体验感受,最终放弃这种浏览新闻方式。而采访手册要尽可能的帮助“老记者”克服技术障碍。二是定期对“老记者”进行培训,不断出现的AI、VR等各种高新技术都将应用到新闻报道中,新技术的应用要求数字记者技能不断提升,受众的阅读习惯也需要数字记者掌握相应的拍摄技巧和相关知识,只有不断对“老记者”的技能进行充值,再依赖他们多年秉持的采编素养,一定能做成新闻报道最快、最权威、表现形式最多的多媒体新闻。

    三、打造数字化的新闻多媒体平台

    随着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数码相机记录采访新闻现场,以前多媒体新闻主要受制于传输方面的困难和障碍,但随着光纤、4G、5G网络的普及,传输问题得到解决。利用新闻多媒体平台,第一现场的记者可以方便的将图片和音视频传到新闻库,后台的编辑可将文字、音视频合成多媒体新闻发布到新闻网站和移动客户端,在突出原创多媒体新闻表现形式的同时,也逐步要求对转载新闻的表现形式进行再加工,这已经成为目前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

    目前,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新闻资源,品牌优势也已深深植入受众群体,包括运作多年的新闻运营经验,都是新媒体短时间内很难补齐的短板。尤其是在新闻领域,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新闻资源不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与新媒体竞争中的致胜尖兵,而且是凸现一个媒体特色,把一条新闻做深做透的客观要求和基础保证。能否成功整合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也成为打造数字化新闻多媒体平台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媒体应联合旗下的互联网媒体、手机客户端等多个媒介,依托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采编资源,紧紧跟随受众对内容的需求而不断提升新闻的表现形式,打造出立体的“数字化新闻多媒体平台”,顺利实现传统媒体到数字化的转型。

    探索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一是整合资源,走专业化道路,真正做深做透,避免眉毛胡须一把抓。应从点带面,以精品栏目和名牌频道积攒人气,带动整个媒体的报网互动,网站和移动客户端的联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传统记者编采模式逐渐向数字记者编采模式转型,第一现场记者在采写文图新闻的同时,还要对同一新闻进行视频拍摄,将新闻上传到数字报平台的多媒体部,由后台编辑将视频融入其中。三是要有媒体传播的创新思维。现在,数字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我们走来,5G网络、全息投影、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都已走出试验室,新闻传播也可能将以现在难以想象的形态出现。美国一家报社就曾与游戏公司合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可穿戴技术,推出一期关于农场作物的新闻报道,它以一种受众虽然身在万里,但身临其境的游戏化方式展现了农场的真实场景,点击量达到了普通新闻报道的15倍。四是开设新闻互动评论和共享功能,增加网友对新闻的互动评论,通过互动评论可以发表网友的观点。

    随着“全媒体”概念的提出,全新的数字平台正呼之欲出,而其所进行的新闻多媒体发展之路,也将成为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简介:贾军,内蒙古日报社计划财务部副主任

    编辑:王洪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