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
范文 | 【摘要】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依据翻译的本质提出。功能对等既包括词义的对等,也包括文义、语境以及习俗文化的对等,译著只有真正的展现源语言的内涵,才能算是上乘之作。本文以《雷雨》的英语译本为例,阐述对等功能理论在语言翻译和文化释义方面对文学翻译的作用,从而对丛书翻译人员的翻译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学翻译;《雷雨》 【作者简介】徐晓颂(1983.11-),女,汉口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 戏剧不仅仅是一项文学性工作,同样也涉及舞台表演。《雷雨》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戏剧之一,其作为中国优秀戏剧代表在西方国家进行传播。杰出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于1958年将其翻译成英语,对中外戏剧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佐良先生的版本语言流畅,行文用词非常准确地反映了中文版本中揭示的旧中国封建家庭的专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对等功能理论的语言、文风以及文化三个视角对《雷雨》进行分析。奈达的对等功能理论对中国的翻译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等功能理论与传统的“文本中心论”不同,它更加重视读者的感受,在文章翻译的处理上更注重意译,在翻译时用最接近的自然对等重现源语言的意思表达。此文将以《雷雨》的英语译本作为范例进行分析,剖析王佐良先生如何在该作品的过程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 奈达1986年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一书中首次提出“功能对等”。奈达强调“功能对等”更为注重翻译工作的交际作用,译文在信息内容与形式上都要实现对等。但是奈达也指出原文与译文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对等,对等是翻译必须要达成的一个目标。最低级别的对等是翻译能够达到基本的对等,能够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最高级别的对等是翻译能够实现高度的对等,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既能够了解全文的意思,在情感反映方面也与原文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保持一致。但是真正的对等在实际的翻译中是很难实现的,从文化影响的角度来看,原著读者和译文读者面临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使得两者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会存在差别。例如,中国人会用实物寄托感情,而西方国家更注重科学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奈达的翻译方法分为3部:第一,分析原文的用于结构,抓取核心信息;第二,翻译核心信息;第三,采用译文读者最能理解的语言结构表达原文。基于三步翻译法,奈达总结了翻译的四大标准,传递信息;表达原著的行文风格和精神风貌;译语的使用符合基本的用语规范;不同背景的读者反映相似。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雷雨》英语译本翻译中的应用 1.功能对等理论的语言层面。英语归属印欧语种范畴,而中文属于汉藏语言。中文是由表意字符组成而不是正字拼写,因此,中文在词语组成、形态学、句法以及修辞等方面与英文是截然不同的。换句话说,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或反之亦然,这两种同源语言的翻译存在很大的差别,有时候,汉字中的特殊形态比如字符的联想性会该改变整个句子的意思。语言的范围比较广泛,一般包括语音学、语音、形态语法和语义学。在此选取了译文中使用隐喻手法的片段进行分析。隐喻是指用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词表示另一个东西。隐喻也是一种比喻,但比喻是隐含的。在《雷雨》中,“大家庭里自然不能个个都是好人”被翻译成“Well, of course, you have the occasional black sheep in any big family”, “black sheep”在中文中意思为“害群之马”,带有明显的贬义意味。这句话在译文中是周萍对繁漪所讲,实际暗含的意思是,在这个大家族里,繁漪的行为处事是有辱家门的。因此,王佐良先生在此处用隐喻手法,使用“black sheep”译原文的“坏人”来表达内在的含义。除此之外,“black sheep”的意象也充分展现了封建大家族内部的腐朽全貌。 2.功能对等理论的文化层面。现代学者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以及精神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翻译因文化取向而产生不理解。每一种语言归属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在知识、审美价值、风俗习惯、道德约束以及习语等历史文化结晶中实现共享和传播。涉及习语的翻译,奈达认为习语是语义调整最典型的代表,因为它们是习语,这意味着相同类型的独特形式不太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含义。在《雷雨》的剧目一中,台词中有涉及“聒聒叫”这一俗语,在中文中,该词是一句表示吵闹的俗语,这是一个非常惯用且生动的表达。在这个场景下,鲁贵用这个表示四凤的言语表达与自己的亲近关系,译者则不能将“聒聒叫”翻译成noisy,否则文章中词语真实含义在英语版本中无法表现出来。王佐良非常准确地讲该俗语翻译成“with your airs and your tantrums”表达愤怒的情感,这个译文版本的翻译相当准确,外国读者能够完全了解词语背后的意思。 三、结语 此文结合《雷雨》的英文譯本,剖析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译著中的运用。通过对《雷雨》的语言和文化的功能对等层面的分析,能够充分了解功能对等理论对提升文学翻译质量的作用,对于提升读者对译著的理解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封霁芯.奈达翻译理论潜识—动态对等理论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及在文学翻译中的不足[J].新西部,2008(12):246. [2]傅雪晖.论戏剧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以《雷雨》西语译本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76-7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