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分析
范文

    洪铱

    [摘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贫困的问题日趋严重,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和文献研究法从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两个贫困类型分析致贫的原因,以期为未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老年减贫干预提供有用的思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老年贫困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养老问题,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人口结构变化的数据显示,2016年比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增加了886万人,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贫困的问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眼球,作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其贫困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贫困群体,农村老年人的贫困深度与广度更是位居其他贫困群体之首,尤其在当下,尚有诸多农村老人生活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养老情况令人担忧。那么造成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就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2 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分析

    杨菊华(2007)指出农村贫困可以界定为多种类型,包括经济贫困,和社会贫困。王瑜、汪三贵(2014)认为可以分为健康贫困和心理贫困。本文将农村老年贫困界定为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并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致贫的原因。

    2.1 农村老年经济贫困形成的原因

    2.1.1 收入来源渠道少且劳动能力低下。乐章、刘二鹏(2016)提出家庭收入、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都会显著影响农村老年贫困的发生。我国农村老年人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错过许多工作机会。

    韩华为、高琴、徐月宾(2017)认为农村老年人在医疗这个维度的剥夺比例非常高。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健康状况也成了降低经济贫困的原因。一旦身体出现问题,老年人便无法劳动,从而收入降低;健康状况不好还会增加老年人的治疗费用,反过来造成老年经济贫困。而当老年人一旦落入经济贫困的境地,负担不起治疗费用,身体状况无法改善,就会陷入了这样反复的恶性循环中。

    2.1.2 资源要素的分布不均。农村贫困地区的老年人长期生活在缺水,土地贫瘠的恶劣环境里。教育资源的缺失使老年人在年轻时错失了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也错过许多改善生活品质的机会,而农村的老年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将微薄的收入大部分花费在了子女培养上,因此并没有太多的养老积蓄,从而导致了老年贫困。劳动才有摆脱贫困的可能,身体强健是劳动的前提,医疗资源的不均分布致使老年人的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严重者会丧失劳动能力,最终导致经济贫困。在干旱的年份,大多数老年人会直接放弃种田,土地的保障作用便会失效。交通设施的不便利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老年人由于多种因素留守在家,这样加剧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贫困。资源匮乏对生活在这样地区的老年人而言,无疑是是致命的打击。

    2.1.3 养老保障建设的不完善。罗遐、于立繁(2009)提出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利益,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的缺失或者实施不到位是导致农村老年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目前在养老保障政策实施方面实行的不是因地制宜,而是直接规定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的比例,没有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地区间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可能无力承担相应的费用。大部分农村贫困老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制度保护。而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率过低对缓解老年贫困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例如:新农合实行的是自愿参加原则,一部分老年贫困人口因承担不起保费而自愿放弃,这些社会弱势群体都生活在制度之外,而一旦随着年龄增长,疾病风险也越高,这时贫困的老年人口却因无法享受新农保带来的福利导致经济贫困。

    2.2 农村老年精神贫困形成的原因

    乐章、刘二鹏(2016)认为农村老人经济贫困、健康受损与精神孤独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很强的正向关系。相对于物质匮乏而言,精神贫困是指人的信仰、价值取向等精神状态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长期生活在封建思想环绕的封闭环境里的农村老年人相对来说比较传统,接受新观念新事物障碍大,从而陷入精神贫困的境地。

    2.2.1 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娱活动单一。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强度大,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能够进行的活动太过单一,不像城市老年人的闲暇活动那么丰富多彩,大部分老人选择在家看电视或者几个老人聚在一起聊天,而少部分老人会参与到唱歌跳舞当中,其余项目的参与率几乎为零。这样单一的娱乐活动是因为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层次比较高的活动与新鲜的文化产业,他们的兴致不高,生活内容单调就注定了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2.2.2 年轻劳动力转移,自立心理准备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年轻人对于新生事物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而农村老年人对新兴的事物存在排斥心理。在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是常态,与家里的老人交流的越来越少,隔阂也随之加深,年轻人对家里的老人的关心不够,按时往家汇入的赡养费并不足以让老年人的内心达到精神上的预期,年轻人与老年人长期生活在两地,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观念渐渐出现不可逆的分歧,而此时有些老年人甚至把子女作为晚年生活的依靠,对于自立的心理准备不够充足,精神慰藉的缺失让老年人的生活没了生气,最终导致了精神贫困。

    2.2.3 封建思想渗透,生活失去动力。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传宗接代是根深蒂固且不可改变的思想,他们认为这是在农村生存的意义。这种封建思想的渗透让老年人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那些没有儿子的老年人会认为这是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从而在整个家庭生活里获取不到幸福感。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封建迷信思想的滋生和蔓延让老年人在生活里信鬼神将希望寄托于虚无。这些消极的精神因素主导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久而久之,老年人便会失去生活的方向和动力,成为一个等、靠、要的人,即精神贫困。

    3 对策建议

    老年人是特殊群体,农村老年贫困的问题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实现老有所依,保障老年人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让农村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通过分析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让老人幸福安康地度过晚年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保障建设,推进医养结合的进程,健全农村福利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乡镇修建敬老院,让空巢老人能幸福地享受晚年。

    3.2 大力發展农村文化,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农村的老年人由于闲暇活动种类单一,精神层面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滋养导致了精神贫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大力修建公共文化设施,组织文娱活动,例如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等活动、以此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7:109-120.

    [2] 王瑜,汪三贵.人口老龄化与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兼论人口流动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8-120.

    [3] 乐章,刘二鹏.家庭禀赋、社会福利与农村老年贫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8):63-111.

    [4] 韩华为,高琴,徐月宾.农村老年人口绝对贫困及其影响因素——物质剥夺视角下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7(5):71-83

    [5] 罗遐,于立繁.我国农村老年贫困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1):110-112+1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03:43